本书涵盖1842—1942年间以传教士为主的西方人士在中国刊印出版的各类书籍以及海外出版的与中国文化相关的文献,以作者全力收集到的上述出版物的出版时间、出版机构、内容等为线索,分六十章展开,对这一时期出版的近千种出版物的版本、源流、主要内容和历史价值作了详尽的梳理,探微发覆。作者的研究成果清晰地反映出“传教士汉学”向“专业汉学”这一汉学史上重要演变过程的面貌与特征,亦能丰富对这一时期中西交流史、我国近代出版史和印刷史的认识。正文后另附二十二则目录,有上海土山湾印书馆、河间胜世堂印书房、香港纳匝肋印书馆等出版机构的中英文、小语种出版物目录,中英文报刊目录等。
本书涵盖1842—1942年间以传教士为主的西方人士在中国刊印出版的各类书籍以及海外出版的与中国文化相关的文献,以作者全力收集到的上述出版物的出版时间、出版机构、内容等为线索,分六十章展开,对这一时期出版的近千种出版物的版本、源流、主要内容和历史价值作了详尽的梳理,探微发覆。作者的研究成果清晰地反映出“传教士汉学”向“专业汉学”这一汉学史上重要演变过程的面貌与特征,亦能丰富对这一时期中西交流史、我国近代出版史和印刷史的认识。正文后另附二十二则目录,有上海土山湾印书馆、河间胜世堂印书房、香港纳匝肋印书馆等出版机构的中英文、小语种出版物目录,中英文报刊目录等。
新中国成立后60余年的经济发展存有严重的痼疾,是受外环境变化促动,传统发展方式酿成的积弊日益凸显。加之受“三期叠加”等因素影响,进一步昭示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紧迫性。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旅游业发展的历史,反思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经济未来向好发展提供借鉴,这是时代交给经济学与历史学界的重任。本书从五个方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旅游业发展展开研究:新中国60多年旅游业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旅游业对中国和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目前提质增效成为旅游业创新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全球化红利、人力资本以及消费结构是中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运用修正后的DEA模型对旅游业效率实证研究,并从稳定性和协调性两个方面评价旅游业效率
本书是作者继《〈诗经〉的科学解读》《唐诗的博物学解读》后的又一新作。作者花费十数年时间精心研究,以现代科学知识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工具,运用丰富的学识,配以图画解析,对环保有关的中国古诗中涉及的树木、花草、虫鱼、鸟兽、天文、地理、气象和水文等自然景物以及各种社会人文现象进行了科学分析和考证,纠正了历代注释和理解上的谬误和差错,赋于这些千年古诗以全新的现代面貌,对读者阅读古诗词,对当今生态保护意识的提高都有很大帮助。
内容简介 本书由两位艺术家合作编纂,由22位来自各国、各领域的艺术家和策展人共同撰稿,以新颖而独到的视角,从历史、理论和实践等多个层面全方位地回溯、解读、剖析“策展”这一概念。通过梳理历史并分析各类典型案例,力图打破界限,使讨论尽可能不受学科、地域、族群、性别以及机构类型的限制。尽管在梳理策展历史时,不可避免地要将目光投向西方,但当聚焦当代策展实践时,无论其是否发生在文博或艺术场馆内,均被置于全球化语境中加以分析研究。 全书22篇文章在编者的排布下构成完整的有机体,共同对西方思想文化施加于当代艺术和策展领域的影响提出挑战,认为当代策展应有不同的解释,由此形成一场真正的全球性跨学科对话。
本书以生动、令人兴奋的方式描绘了策展人及他们的研究不为人知的一面,展现出策展工作所需的聪明才智。作者兰斯?格兰德系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科研策展人,他通过自己职业生涯的亲身经历,清晰透彻且不乏幽默地描述了他和他的同事们为了收集展品、开展科研工作,而在全世界探险的有趣故事,探索了研究和收藏的价值、公众参与的重要性、不断变化的生态以及快速发展的技术所带来的影响。本书的出版为广大读者认识和理解自然历史博物馆策展人的职责及其工作内容和方式打开了一扇窗。
本书汇集了38位博物馆相关学者及研究人员关于文物学、博物馆学、历史学、考古学及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和探讨,既有宏观理论探索,又有典型案例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中国文物及博物馆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具有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