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博物馆?现代博物馆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博物馆与博览会的文化功能是什么?博物馆和博览会如何规范参观者的行为?博物馆承担着什么样的文化和政治功能?知识和权力对博物馆的功能演进有怎样的影响? 本书通过梳理18 19世纪以欧洲为中心的公共博物馆的形成过程,考察西方19 20世纪的博物馆和博览会如何展示藏品、接待参观者,分 历史与理论 政策与政治 进步的技术 三部分,探讨知识-权力框架下博物馆的角色、功能和定位,揭示了博物馆与公众之间形成的治理与教化的关系范式。本书是当代文化研究的重要理论著作之一,为新博物馆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内容简介: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关于绘画、木材及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与修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文物的历史、早期保护试验及其将来的利用情况等方面,在文物保护和修复技术与方法方面的讨论则非常简单。但在今天,先进的科学分析方法较为常见,已逐渐运用于文物的研究与保护中,这为新时代文物保护的发展增添了羽翼。同时,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文物保护修复人员和科学家们共同合作,推动了文物分析与保护新方法的研发。 本书重点介绍各类艺术品和考古发掘文物在保护和修复时所使用的化学药品,及这些材料的特殊用途。此外还详细描述了各种方法,包括清洗、保护和修复方法及针对每件器物保存状况的分析方法。本书按文物材质分类介绍,主要包括油画,纸张保护,纺织品与染料,考古木材,化石,石质文物,金属及金属制币及玻璃(包括教堂窗户
《展览设计》这本综合性书籍为展览设计原则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基础。它描述了成为一名展览设计师所需的技能,包括制定展览设计纲要并与客户合作,关于平面、参观动线、布光和无障碍通行的设计原则,互动展览的最新信息,向客户展示设计师的想法,展览制作的实用性资料。其中视觉材料众多,包括数百张已展出的展览照片、概念图、计算机效果图、图表和信息表。所有本书内的信息都适用于世界各地的各种展览,包括永久性和临时性展览,包含博物馆、画廊、游客中心、品牌体验、展销会和节日庆典。《展览设计》的第二版以新的案例研究为特色,展示了一些世界顶级设计实践的近期工作,并扩大了互动媒体部分,包括声音和影像。本书将为学生和新晋展览设计师提供有价值的专业指导和信息。
本书以生动、令人兴奋的方式描绘了策展人及他们的研究不为人知的一面,展现出策展工作所需的聪明才智。作者兰斯?格兰德系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科研策展人,他通过自己职业生涯的亲身经历,清晰透彻且不乏幽默地描述了他和他的同事们为了收集展品、开展科研工作,而在全世界探险的有趣故事,探索了研究和收藏的价值、公众参与的重要性、不断变化的生态以及快速发展的技术所带来的影响。本书的出版为广大读者认识和理解自然历史博物馆策展人的职责及其工作内容和方式打开了一扇窗。
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了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对于策展的认知:策展不再局限于以视觉艺术为核心的观念性表达,而是突破了艺术、历史、文化等范畴,成为一种没有任何体制化界定的自由形式。策展包含着文化的参与、选择、安排,更带有策展人批判性的评价和分享,关联着一整套价值观、信仰、习俗和社会活动。策展可以在以视觉主导或非视觉主导的生命的各个领域开展,这种极具挑战性的多样性正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书中对策展进行了一系列具有哲学色彩的探讨,涉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众多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哲学家。作者以批判的精神去审视哲学概念在当代话语体系下的新的意义和对于策展、对于人的新的思考,并由此进一步观照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本书对于与策展密切相关的博物馆工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而且作
《中医气功学(新世纪第4版)》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仔细的修改及局部的增删、调整,重点是涉及气功现代研究的相关章节。除了新增两节关于气功科研方法和气功现代理论的内容之外,还更新了各领域的科研资料,以跟进时代前进的步伐。另对临床治疗章节的个别功法和古典文献章节的个别段落进行了调整。此外,再次对全书的文字进行了整理。
本书系河南博物院主持编辑的系列出版物《博物馆探索》第4辑,集中反映河南博物院在文物收藏、文物展览、文物研究、博物馆学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 研究成果,主要栏目有“特约”“史学发微”“博物馆实践”“考古探索”“文化遗产研究”等栏目,刊发论文20余篇。这些论文出自专业人员之手,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尤其是博物馆实践研究,对当前的博物馆研究都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是博物馆收藏、博物馆研究、文物研究者的主要参考资料。
南京博物院藏有翁同龢及其家族成员往还家书三百八十四通,由苏南文管会采集于常熟翁家,后由江苏省博物馆归入南京博物院,写作时间自咸丰三年(1853)至光绪二十五年 (1899),所涉作书人或受书人至少有翁同爵、翁同龢、翁曾文、翁曾纯、翁曾荣、翁曾翰、翁曾禧、翁曾绍、翁斌孙、翁安孙、翁德孙等,内容丰富且真实可靠,是研究翁同龢 和常熟翁氏家族的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这一文献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 翁同龢往来家书考释 ,辑录并考释翁同龢的亲笔家书。第二部分是 翁同爵往来家书考释 ,辑录并考释翁同爵父子家书。
本书共收录高田时雄教授十余年来有关近代中国学术与藏书的论文21篇,内容涉及海外汉学、敦煌学、中外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如《意大利汉籍搜集》、《清野谦次搜集敦煌写经的下落》、《陶湘所藏五百九十一种丛书购入始末》等。其中数篇未曾在中国大陆公开发行。
《域外汉籍与宋代文学研究》分为三辑,辑《域外遗珍:域外汉籍中所见的宋代文学新文献》,第二辑《域外受容:宋代文学在域外的传播与接受》,第三辑《域外版本:宋代文学典籍的域外版本及其价值》。本书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域外汉籍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意义,具有课题新、材料新、视角新等学术价值。
《博物馆基础》是普遍适用于世界各地不同类型博物馆的基础工作手册,可以为那些人员稀缺、经济资源有限的博物馆提供良好的实践纲要,同时也可以作为博物馆员工和志愿者培训的基础工作教程。第三版《博物馆基础》在1993年版和2006年第二版基础上修订完成,充分考虑了近年来博物馆在经济、社会、文化和领域所经历的重要变化,内容覆盖面十分宽泛,形成8个部分、109个单元的框架结构,扩充了一百多张流程图和更新辅助资源的相关信息,其实用性大为增强。较之前版,引进中国的第三版《博物馆基础》更侧重于藏品的诠释和有效管理、观众的研究与服务,以及博物馆员工和志愿者、资产和资源的管理等。
《东亚汉文学研究的方法与实践》以“新材料、新问题、新方法——域外汉籍研究三阶段”为导言,概括作者对东亚研究三阶段的划分,并提出三位一体的研究设想。以下共分四编:编总论,综述作者对研究方法的基本理念;第二编到第四编是具体的个案研究。附录为本书韩文版序。从某种意义上说,本书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版)的续篇,但是将探讨范围由中国扩展到东亚,研究的对象由归纳提炼古人的批评方法转移到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并通过若干个案研究付诸实践。
在这本书里,荣格探讨了无意识对意识人格的反应及行为方式所造成的种种影响。和弗洛伊德的观点不同,荣格认为,无意识是独立自主的系统,而把无意识区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也是荣格心理学思想的本质之一。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会显现在一些古老而原始的意象和神话(即所谓的“原型”)里,原型既是人类不断重复出现之经验的载体,也是全人类——即使分属于不同文化——的共有物。透过本书,我们可以总览荣格所开创的分析心理学最重要的观点、基本概念和理论脉络。其论述范围涵盖心理学、神话学、文学、哲学等,读者得以深入浅出地一窥这位分析心理学大师的思想洞见。
本书是博物馆研究者从不同角度阐发博物馆学的学术论文集,包括博物馆藏品的价值和意义,博物馆的历史和评价,博物馆与社会、法律、教育和政治的关系,以及博物馆参观者的体验等主题。本书运用史学考证和反思评判的方法,多视角地呈现了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深刻内涵,是当代研究博物馆本体,解读展览策划的有意识和无意识过程,以及厘清观众参与的社会定义等议题不可多得的重要思想启迪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