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为博物馆学的研究生入门教材,本书旨在让读者对博物馆的早期历史、当下状况和未来发展有一个广泛的了解;解释博物馆的功能;为博物馆学提供一个良好的理论基础。 本书的独特之处是作者从系统的角度看待博物馆,并认为博物馆是以文献为中心的机构,将博物馆和博物馆学结合起来,并通过跨学科理论视角审视博物馆实践。随后,作者提出了现有多种类型博物馆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具有的共性及区分彼此的差异,以及所谓的有意义的物质资源 博物馆中的 物 。大多数博物馆学著述将 物 仅仅视为构成收藏的东西,然而本书深入探讨了 物 的物理性及其意义,尤其是被博物馆化后 物 的意义的演变。这部分构成本书的核心内容,审视了博物馆学的重大转向,即从最初的关注博物馆观众转变为关注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此情境下, 物 是如何被
自2008年以来,每年12月,来自瑞士的合作伙伴都会与奥维尼埃的迈松?博雷尔基金会合作,在纳沙泰尔组织一次关于博物馆学当前问题的研讨会。在一周的时间里,来自全世界的博物馆学教授与博物馆馆长、文物专家、国际知名的策展人、文物修复师以及文化界人士齐聚一堂,与两所机构的师生一起,讨论研讨会列出的各项议题。2015年的研讨会的主题是 数字时代的博物馆:新媒体和新中介 ,来自传播学、法理学、社会科学、经济学、信息技术和媒体心理学等众多不同领域的专家,以及企业界和文物修复行业的专家们也应邀从各自的角度参会讨论,讨论的内容涉及新媒体相关的展览、博物馆数字艺术作品的收藏与保护、文化中介与博物馆数字化传播以及内容数字化的法律方面的问题,来说明 新媒体 的功能性和活跃性以及数字技术对博物馆的影响程度。
《故宫物语》第一篇“话文物”中,野岛刚评述了《翠玉白菜》、《溪山行旅图》、《快雪时晴帖》、《毛公鼎》、《富春山居图》等37件台北故宫的重要馆藏,时而描写作品本身,更多的则是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这些文物在战时的颠沛流离中所经历的故事。第二篇“谈故宫”中国,每一话都围绕着与故宫相关的历史人物与事件,特写了故宫的过去。“故宫的历史就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文化反映了中国所有的东西,中国人也通过文化反映了自己的历史和命运。”第三篇“访昔人”则通过专访故宫历任院长等社会人物,揭露了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本书主编段勇现为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长期从事中外文化遗产和博物馆研究。本选题聚焦国内博物馆从数字化建设到智慧化实践的转变,重在探索博物馆的智慧化实践之路,从理论上提出了什么是智慧博物馆及其架构、智慧博物馆的技术伦理规范等,从实践上探索智慧博物馆与公共领域的融合、与文化遗产的保护等,从制度上研究智慧博物馆的管理、服务与空间建构等。该选题以清晰的脉络阐述了智慧博物馆的发展及其前景,可作为文博专业的教材使用。
本书名为 奇趣景观 ,书中的专题博物馆有各种特色收藏和镇馆之宝,保留了业已逝去的世界中无数个瞬间的奇景。那一个个瞬间仿佛从历史上截取的小小切片,林林总总拼贴在一起,构建出区别于大型综合博物馆的,更为平等入微的文化叙事。 一个人的个性来自其独特的成长环境,博物馆的特色也与其诞生和发展的过程息息相关。书中介绍的展示火车演变历程的铁路博物馆,设在退役的华丽老车站,作为藏品的老火车,仍能带着游客在铁路网上驰骋。海事博物馆的大厦以前是矗立于大河旁的海军军械库,古老的幽灵船就漂在门前的水面上。音乐盒博物馆由废弃的老教堂改造而成,教堂原来的钟楼和管风琴,都成为馆藏的一部分。手袋与箱包博物馆开在阿姆斯特丹绅士运河旁的古宅里,珍藏着当年河畔豪宅贵妇们心爱的包包和手袋。伦勃朗之家并没有价值连城
《博物馆基础》是普遍适用于世界各地不同类型博物馆的基础工作手册,可以为那些专业人员稀缺、经济资源有限的博物馆提供良好的实践纲要,同时也可以作为博物馆员工和志愿者培训的基础工作教程。该书1993年问世,本次翻译出版的是第四个版本,展现了网络时代与全球化时代博物馆的新问题与新尝试。作为国际博物馆研究手册,《博物馆基础》经历了世界各国各地区不同文化和遗产形态、专业政策背景下的博物馆从业者的广泛使用,在新版本中更多地关注信息化与国际交流传播的内容,同时持续性地吸收了国际博物馆界在使用过程中的众多建议和反馈意见,堪称国际博物馆界集体智慧的结晶。
作为世界上很悠久、规模很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大英博物馆从一座胡乱堆放着藏品的小仓库,历经几百年,逐渐发展成了拥有800多万件跨越人类文明发展全过程的各类藏品并享誉世界的公众博物馆。它创造过许许多多的,
作为博物馆学的研究生入门教材,本书旨在让读者对博物馆的早期历史、当下状况和未来发展有一个广泛的了解;解释博物馆的功能;为博物馆学提供一个良好的理论基础。 本书的独特之处是作者从系统的角度看待博物馆,并认为博物馆是以文献为中心的机构,将博物馆和博物馆学结合起来,并通过跨学科理论视角审视博物馆实践。随后,作者提出了现有多种类型博物馆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具有的共性及区分彼此的差异,以及所谓的有意义的物质资源——博物馆中的“物”。大多数博物馆学著述将“物”仅仅视为构成收藏的东西,然而本书深入探讨了“物”的物理性及其意义,尤其是被博物馆化后“物”的意义的演变。这部分构成本书的核心内容,审视了博物馆学的重大转向,即从 初的关注博物馆观众转变为关注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此情境下,“物”是
馆校合作是国际教育和博物馆领域上世纪兴起的革新运动,其体现了现代博物馆的公共属性和教育转型,同时也体现了国际教育改革的潮流以及学校职能边界的调整。从上世纪开始,伴随着改革开放后期一批新型现代博物馆的建立,以及课程改革运动,中国也出现了一些博物馆群体和学校群体合作的尝试。基于此,本书以中国馆校合作的历史、现状、主体行为、制度构建为主要线索,通过文献研究、访谈调查、质性及量化实证分析、理论建模等多重方法,对中国馆校合作进行了一个整体研究,试图获得在中国情境下对该问题的新发现及新理解,以及可能的未来建构路径。
本书是博物馆管理方向的书籍,主要研究现代博物馆管理工作与文化传播,本书从博物馆基本理论与文化传达介绍入手,针对博物馆管理工作的优化,阐述了博物馆科学化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的应用与改进;还研究了博物馆陈设设计与社会形象树立,并基于当代信息化社会研究了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与资源管理;接着转入了博物馆文化传播与宣讲体系的探讨,基于博物馆教育项目的策划与管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与营销推广探究了博物馆的文化教育与传播功能,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对博物馆管理与文化传播的应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黄良藏著的《求索:黄良藏文集》共分五个部分:教学研究、商海探索、人生体验、读书感悟和诗歌创作。靠前、二部分包含作者从事教育、保险业、房地产业以及园林等四个行业的研究成果。在“教育研究”章节中,就涉及“综合教育”“素质教育”“学校管理”“课堂教学”等内容。第三、四部分论述了对健康、快乐、幸福、习惯、交友、进取、注意细节、对待逆境等方面的人生体验,以及对中外名著阅读的感悟。第五部分诗歌创作则展示了作者的人生履历和心迹。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成果,以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务实理念,聚焦并评析多年来,在校大学生阅读率、读书求知主动性及拓展性均不足的现实问题。从作为高等教育重要议题的大学生阅读推广、 分校 及 分众 理念与大学生阅读推广、 分类 及 分地 读物理念与大学生阅读推广、提振高校大学生阅读氛围的对策和建议四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了当代大学生的阅读危机干预方略。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打好组合拳,才能讲好思政课,“但无论组合拳怎么打,最终要落到把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上来,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叫人口服心服”。《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二力二性”的策略探究》针对中学、大学尤其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为什么和如何增强其“亲和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实效性”即“二力二性”进行理论与实践探究,初步形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二力二性”的策略、原则、路径及其方法。依据《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中宣部教材 2020 6号文件精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二力二性”的策略探究》由第一部分“提升政治素养篇”、第二部分“增强使命担当篇”、第三部分“师风师德建设篇”和第四
《新闻出版博物馆(2023年 期总第42期)》设置“书业史话”“书林刊苑”“史实证考”“书简辑录”等栏目,收录《让鲜花开遍这块园地》《印象与想象:吴淞铁路的图像叙事》《三位局长的来信》等文章。
博物馆历来具有收藏、研究、教育三大职能,深入开发其教育职能是当代博物馆肩负的重要任务,它对于加深自然和科学观念、弘扬民族精神、进行爱国教育等方面来说意义非凡。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和文化资源发展,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也受到了重视,不仅能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率,还可以 好地满足公众对文化资源的需求,为人类信息的认知提供别样的体验。基于此,本书从博物馆的服务理念入手,深入研究了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基础,并针对不同项目的文化教育策划与实施展开探讨,并对于数字化博物馆的基本概念、资源建设和交互式技术展开全面阐述,旨在为博物馆的相关管理者与建设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在世界博物馆序列中,卢浮宫、英国博物馆、冬言博物馆以及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并称“世界四大博物馆”。这四大博物馆以其拥有藏品之多、包揽文明种类之广以及研究人员队伍之精良著称于世。无论对于专业的艺术学者,还是普通的艺术爱好者来说,四大博物馆都是置身异国时不可绕开的艺术圣地。全书将中华文明放置于世界文明的框架中加以论述,以史为鉴,提醒国人莫要崇洋媚外,亦不可妄自尊大,使全书具有较广阔的视野、较开阔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