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博物馆?现代博物馆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博物馆与博览会的文化功能是什么?博物馆和博览会如何规范参观者的行为?博物馆承担着什么样的文化和政治功能?知识和权力对博物馆的功能演进有怎样的影响? 本书通过梳理18 19世纪以欧洲为中心的公共博物馆的形成过程,考察西方19 20世纪的博物馆和博览会如何展示藏品、接待参观者,分 历史与理论 政策与政治 进步的技术 三部分,探讨知识-权力框架下博物馆的角色、功能和定位,揭示了博物馆与公众之间形成的治理与教化的关系范式。本书是当代文化研究的重要理论著作之一,为新博物馆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内容简介: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关于绘画、木材及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与修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文物的历史、早期保护试验及其将来的利用情况等方面,在文物保护和修复技术与方法方面的讨论则非常简单。但在今天,先进的科学分析方法较为常见,已逐渐运用于文物的研究与保护中,这为新时代文物保护的发展增添了羽翼。同时,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文物保护修复人员和科学家们共同合作,推动了文物分析与保护新方法的研发。 本书重点介绍各类艺术品和考古发掘文物在保护和修复时所使用的化学药品,及这些材料的特殊用途。此外还详细描述了各种方法,包括清洗、保护和修复方法及针对每件器物保存状况的分析方法。本书按文物材质分类介绍,主要包括油画,纸张保护,纺织品与染料,考古木材,化石,石质文物,金属及金属制币及玻璃(包括教堂窗户
《展览设计》这本综合性书籍为展览设计原则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基础。它描述了成为一名展览设计师所需的技能,包括制定展览设计纲要并与客户合作,关于平面、参观动线、布光和无障碍通行的设计原则,互动展览的最新信息,向客户展示设计师的想法,展览制作的实用性资料。其中视觉材料众多,包括数百张已展出的展览照片、概念图、计算机效果图、图表和信息表。所有本书内的信息都适用于世界各地的各种展览,包括永久性和临时性展览,包含博物馆、画廊、游客中心、品牌体验、展销会和节日庆典。《展览设计》的第二版以新的案例研究为特色,展示了一些世界顶级设计实践的近期工作,并扩大了互动媒体部分,包括声音和影像。本书将为学生和新晋展览设计师提供有价值的专业指导和信息。
本书是博物馆人类学领域的奠基之作,作为一位人类学家和博物馆馆长,迈克尔?埃姆斯(Michael Ames)兼具实践与理论、博物馆内外两种视野,既批判了传统博物馆的实践,又开展了有针对性的行动。在博物馆的管理过程中,埃姆斯将人类学视角带入到博物馆的收藏、研究、展示、教育、服务等各个环节,真正落实一种“在博物馆实践的人类学(anthropology practiced in museums)”。他结合新博物馆学、去殖民化和土著运动的最新思潮,将博物馆作为一个他者进行分析,真正发展出了一种基于批判与反思的“关于博物馆的人类学(anthropology of museums)”。 本书的研究主题包括博物馆民主化、公共服务与学术研究之间的关系,博物馆与第一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博览会和麦当劳为代表的“日常生活的博物馆(museums of everyday life)”的研究,文化表征与政治议题等。这些广
本书以生动、令人兴奋的方式描绘了策展人及他们的研究不为人知的一面,展现出策展工作所需的聪明才智。作者兰斯?格兰德系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科研策展人,他通过自己职业生涯的亲身经历,清晰透彻且不乏幽默地描述了他和他的同事们为了收集展品、开展科研工作,而在全世界探险的有趣故事,探索了研究和收藏的价值、公众参与的重要性、不断变化的生态以及快速发展的技术所带来的影响。本书的出版为广大读者认识和理解自然历史博物馆策展人的职责及其工作内容和方式打开了一扇窗。
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了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对于策展的认知:策展不再局限于以视觉艺术为核心的观念性表达,而是突破了艺术、历史、文化等范畴,成为一种没有任何体制化界定的自由形式。策展包含着文化的参与、选择、安排,更带有策展人批判性的评价和分享,关联着一整套价值观、信仰、习俗和社会活动。策展可以在以视觉主导或非视觉主导的生命的各个领域开展,这种极具挑战性的多样性正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书中对策展进行了一系列具有哲学色彩的探讨,涉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众多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哲学家。作者以批判的精神去审视哲学概念在当代话语体系下的新的意义和对于策展、对于人的新的思考,并由此进一步观照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本书对于与策展密切相关的博物馆工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而且作
本书系统梳理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博物馆的建设现状与趋势,并就其未来发展提出对策建议。全书遵循蓝皮书体例,分为 综述 、 专题 及 案例 三大篇章,深入剖析博物馆的管理、展示、教育等关键环节,同时精选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北京郭守敬纪念馆等机构的优秀实践案例,旨在助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博物馆探索合适的发展路径,提升大运河文化影响力,并为其他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提供借鉴。
《中医气功学(新世纪第4版)》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仔细的修改及局部的增删、调整,重点是涉及气功现代研究的相关章节。除了新增两节关于气功科研方法和气功现代理论的内容之外,还更新了各领域的科研资料,以跟进时代前进的步伐。另对临床治疗章节的个别功法和古典文献章节的个别段落进行了调整。此外,再次对全书的文字进行了整理。
本书遴选了42本20世纪海外学者的博物馆学研究著作,并约请35位相关专业青年学者为每本著作撰写评述。42本著作,出版年代跨越20世纪的后40年,一些是海外大学博物馆学、博物馆研究课程的基础教材,一些在博物馆学研究领域产生过深刻且持久的重要影响。这些著作是考察和研究现代博物馆学理论发展和变革的节点指示器。研读它们,可以为学习博物馆学理论指明思想进路,为掌握博物馆专业技能提供标准做法。
一座博物馆是怎样诞生的?本书以对谈形式,全景式呈现湘博近10年设计、建设过程。陈建明、矶崎新、胡倩、杨晓、黄建成等行业领军人物,从博物馆学、建筑设计、空间展陈设计等专业角度出发,讲述由一个概念到一座场馆的落成,如何做到从一粒沙开始,到建筑、园林、展陈,甚至文创都有着湘博的精神和烙印的一体化设计。本书通过剖析湘博设计建造过程,为专业人士提供生动样本与可操作方案;同时通过 竞标、辛追夫人的安置、建筑师的奇特遭遇、T形帛画的展现、常设展的紧张筹备等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带领读者走到神秘有趣的湘博幕后。
关于博物馆的文化研究是当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重要的跨学科研究方向,正引起文化史、艺术史、社会学、经济学、文学等领域的广泛关注。在当前诸多关于博物馆文化研究著作中,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英国文化理论家托尼?本尼特的《博物馆的诞生:历史、理论与政治》(以下简称《博物馆的诞生》),是一部不容忽视的作品。托尼 ·本尼特充满活力的研究丰富和挑战了我们对于博物馆的传统理解,他将博物馆置放于现代文化与政府关系的中心位置。本尼特认为公共博物馆不应该被理解为只是一个简单机构的场所,其实它 是一个礼仪的教化场所,在这里发生着 大范围的社会惯例和行为的调整。书中讨论了博物馆以及产品交易会、 展览的历史发展,本尼特照亮了流行文化与现代官方形式之间的关系。 什么是博物馆?现代博物馆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博物馆与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关于绘画、木材及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与修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文物的历史、早期保护试验等方面,在文物保护和修复技术与方法方面的讨论则 简单。但在 , 的科学分析方法较为常见,已逐渐运用于文物的研究与保护中,这为新时代文物保护的发展增添了羽翼。同时,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文物保护修复人员和科学家们的协作,推动了文物分析与保护新方法的研发。 本书重点介绍各类艺术品和考古发掘文物在保护和修复时所使用的化学药品,及这些材料的特殊用途。此外还详细描述了各种方法,包括清洗、保护和修复方法及针对每件器物保存状况的分析方法。本书按文物材质分类介绍,主要包括油画、纸质文物、纺织品与染料、考古木材、化石、石质文物、金属文物及玻璃(包括教堂窗户),是一本结合了传统修复技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的 特色
南京博物院藏有翁同龢及其家族成员往还家书三百八十四通,由苏南文管会采集于常熟翁家,后由江苏省博物馆归入南京博物院,写作时间自咸丰三年(1853)至光绪二十五年 (1899),所涉作书人或受书人至少有翁同爵、翁同龢、翁曾文、翁曾纯、翁曾荣、翁曾翰、翁曾禧、翁曾绍、翁斌孙、翁安孙、翁德孙等,内容丰富且真实可靠,是研究翁同龢 和常熟翁氏家族的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这一文献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 翁同龢往来家书考释 ,辑录并考释翁同龢的亲笔家书。第二部分是 翁同爵往来家书考释 ,辑录并考释翁同爵父子家书。
社会建构的观念已席卷美国乃至世界各国的许多学术和实践领域。有些人认为,社会建构论具有深刻的解放性,是创造性重建的主要刺激因素。另一些人却认为社会建构论的观点极具威胁性。伴随着这类对重大理论创新的各种争议,社会建构论在组织变革、学校教育、心理治疗、社会研究和冲突解决等领域已有很多新的进展。本书通过对社会建构论核心观点进行简明易读的介绍,希望帮助读者迅速把握这一理论的核心。从大学生到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任何希望对建构论思想和实践有所了解的人都能从这本书中获益。
劉因(1249-1293),字夢吉,號靜修。保定容城(今河北容城縣)人。元代重要思想家、詩人、理学家、教育家,與許衡、吳澄並稱元代儒,成為名重一時的學者。劉因以自己的教學和著述為理學在北方的傳播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的詩文深受人們的喜愛,他的品格和風節更贏得了普遍的尊敬。勤於著述,生前曾自選詩五卷,號《丁亥集》,劉因死後,門人故友裒其遺稿,輯為《靜修先生文集》。劉因文集的版本甚多,《劉因集》點校,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靜修先生文集》為底本,以《靜修先生文集》(十二卷),元至順庚午(公元1330年)宗文堂刊本、《劉文靖公文集》(二十七卷),明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蜀藩刻本、《靜修先生文集》(十二卷),基輔叢書刻本、文津閣《四庫全書》本(篇卷同文淵閣本)、《靜修先生文集》(四卷),容城三賢文集本作为
梁焕奎(1868-1930),字辟垣,号青郊。原籍广西桂林,道光时其先人为避难落户湖南湘潭。他曾任职于湘省学务处、矿务总局,是我国锑矿开发的先驱者。此外,他还与湘绅们兴办了全国省级公共图书馆。梁焕奎一生勤奋,写作不辍。 《梁焕奎辑》收录了他写作的诗文、书信、文稿及他编纂的《梁氏世谱》,并附有其后人所编之《梁焕奎年谱》及部分重要历史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