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博物馆工作制度的完善,依法合规、有序繁荣更是博物馆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2007年出版的《博物馆工作手册》一书,对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自2008年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宜将十几年来发布的与博物馆事业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的文件汇编成册,以进一步指导今后博物馆各项工作的发展。该书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综合,第二部分是博物馆管理,第三部分是藏品管理,第四部分是陈列展览,第五部分是社会教育,第六部分是开放服务,第七部分是安全保卫,第八部分是附录(文物、博物馆领域相关国家、行业标准清单)。其中关于文物、博物馆领域相关国家、行业标准清单对当下文博领域开展工作具有更重要的参照意义。
藏品管理学是博物馆学的基础学科,是一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自然科学渗透到社会科学的综合性新兴学科。本书力求全面反映当前博物馆藏品管理学理论研究若干前沿课题、热点课题的进展情况和博物馆藏品管理实践发展趋势,结合国内外博物馆藏品管理相关案例,对博物馆藏品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论述。全书共分为十二章,其中第一章总论部分系统阐述了藏品、藏品管理、藏品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学科理论问题,第二章到第十二章则分别对具体问题及其原则方法进行了系统论述,修订并增补了有关我国博物馆及藏品管理等领域近年来新的实践及研究成果,同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徐州在汉代为楚国封地。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贬楚王韩信为淮阴侯后,封其弟刘交为楚王,定都彭城(今徐州)。徐州因此见证了汉代楚国190余年的历史,保存了丰富的汉文化遗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汉风楚韵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全书精选徐州博物馆馆藏汉代文物近200件(组),包括形制齐备的印章、装备完善的汉兵马俑、气韵生动的彩绘歌舞俑及温润晶莹的玉器等。书中包含约500幅图片,部分为首次公布,充分还原考古发掘现场,尽显隐匿于文物细节纹理间的高级审美。更有来自考古一线的专家解读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寓意和制作工艺,多角度展示汉代军事、政治、经济、生活、文化等各方面的历史风貌,带领读者走进一个立体的汉代。
本书是近百年博物馆学研究论著的目录索引、博物馆学著作与博物馆出版物的内容提要。博物馆学论文目录收录时限是1994~2014年,博物馆学著作与博物馆出版物内容提要收录时限是1918~2014年。
本书是关于博物馆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建设的研究专著。研究内容共分六个部分: 章博物馆建设语境、第二章留存博物馆改造、第三章博物馆新建设、第四章博物馆类型、第五章博物馆陈列展览与教育、第六章博物馆从业者与专业理论探索。本书不但搜集整理了大量散佚在各地档案馆、图书馆及博物馆的早期博物馆文献档案,让许多过去业界鲜有关注的 手资料得以呈现和挖掘,而且以博物馆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方法,从 文化建设角度,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博物馆发展变迁史做了全面的梳理和思辨性的讨论。突破了以往以博物馆论博物馆的研究局限,从广度和深度上丰富和拓宽了理论博物馆学研究的方法论。
2021年7月11日,上海体育博物馆建成并向社会免费开放。博物馆坐落于南京西路150号体育大厦内,其原址为建成于1928年的西侨青年会(Former Foreign YMCA Building)大楼。这是一座以 传承体育文化,弘扬体育精神 为宗旨的综合性体育博物馆。经过一年的开放运行,这里已经成为具有海派文化特色的市民公共体育文化空间和城市体育文化坐标。 馆内设有 历史之舟 奥运之光 活力之城 未来之窗 四个展厅,共展出珍贵藏品2000 余件,生动地展现了上海体育的历史和发展历程。本书甄选了119 套375件博物馆藏品,向公众讲述上海体育的历史文化和藏品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是研究上海体育史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印记。让更多的人了解上海体育,感受上海体育独有的魅力,为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增添动力。
本书收录了徐州博物馆研究馆员梁勇先生从事文博工作30多年来对古代徐州区域文化研究的成果,是一部徐州区域文化研究文集。全书分成遗产保护与区域文化、博物馆学、汉代考古与研究、汉代以后时期考古与历史研究四部
重新认识卢森堡,原始文献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研究资料,由美国学者彼特?胡迪思(Peter Hudis)教授主持的《罗莎?卢森堡全集》英文版的编辑和出版工作已经启动。在这项工作开展之前,四分之三的卢森堡文献从未被翻译成英文,大多数信件及关于波兰马克思主义运动方面的论著也几乎从未以英文出现;而多年前翻译成英文的《资本积累论》和《论俄国革命》等著作,则存在严重不足。《罗莎?卢森堡全集》英文版的编辑目标,就是要将卢森堡的文献按经济著作、政治著作和通信集等部类分别编辑成14卷。目前,全集卷已于2013年11月出版,全集第2卷预计最早在2015年推出。武汉大学与罗莎·卢森堡基金会主要根据德文原文,并参考英文版的翻译。
......
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向世界推介中国博物馆优秀学术成果,阐释和传播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博物馆文化,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主持、中国博物馆协会组织出版代表中国博物馆学术水平、反映中国博物馆学术前沿、传播当代中国博物馆价值观的中国博物馆管理与研究著作。中国博物馆协会基于中国博物馆不断的探索实践,总结博物馆学理论在当代中国博物馆的实践经验和展陈理念。本书就当代中国博物馆的理论研究、展陈展示、管理运营、科技运用、藏品保护进行整合研究,以期向世界宣传中国博物馆的学术成就和发展状况。
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博物馆工作制度的完善,依法合规、有序繁荣更是博物馆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 2007年出版的《博物馆工作手册》一书,对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自2008年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宜将十几年来发布的与博物馆事业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的文件汇编成册,以进一步指导今后博物馆各项工作的发展。该书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综合,第二部分是博物馆管理,第三部分是藏品管理,第四部分是陈列展览,第五部分是社会教育,第六部分是开放服务,第七部分是安全保卫,第八部分是附录(文物、博物馆领域相关国家、行业标准清单)。其中关于文物、博物馆领域相关国家、行业标准清单对当下文博领域开展工作具有更重要的参照意义。
本书立足于数智化背景下的移动图书馆发展要求,从用户信息交互行为中的情感需求出发,基于多学科交叉视角,探寻了用户交互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形成机理,应用混合研究方法分析了影响用户情感体验的关键因素,结合情感量表、文本挖掘、神经科学实验等多元化手段进行了情感体验度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情感体验演化规律,阐明了用户交互行为与其情感体验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由此面向图书馆数智化转型目标,提出情感体验优化策略,为移动图书馆用户体验优化和服务质量提升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图书馆智慧服务生态体系建设提供了有益参考。
本书论述馆藏文物的防震保护,包括国际研究进展和国内研究进展两部分。国际研究进展部分译白专题研讨会论文集《馆藏文物防震保护研究进展》,内容涉及馆藏文物防震保护理念和震害机理,包含从典型馆舍到具《BR》体文物、从简单经济方法到现代减隔震技术等各种各样的防震措施和案例。国内研究进展部分编录了本书编译团队的相关研究项目论文,内容包括上海博物馆陈列文物防震研究、5·12汶川地震后博物馆防震减灾调研、成都博物馆新馆结构抗震、地铁等轨道交通振动对馆藏文物的影响,以及《馆藏文物防震规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