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校合作是国际教育和博物馆领域上世纪兴起的革新运动,其体现了现代博物馆的公共属性和教育转型,同时也体现了国际教育改革的潮流以及学校职能边界的调整。从上世纪开始,伴随着改革开放后期一批新型现代博物馆的建立,以及课程改革运动,中国也出现了一些博物馆群体和学校群体合作的尝试。基于此,本书以中国馆校合作的历史、现状、主体行为、制度构建为主要线索,通过文献研究、访谈调查、质性及量化实证分析、理论建模等多重方法,对中国馆校合作进行了一个整体研究,试图获得在中国情境下对该问题的新发现及新理解,以及可能的未来建构路径。
博物馆不仅是 物 的储存空间,更是 人 的学习场所。博物馆如何转型并为公众提供有意义的学习体验,已成为全球博物馆学者和实践者深入思考的问题。《博物馆学习手册》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性探讨,从博物馆管理、运营、人员和设施等不同层面切入,为我们揭示了博物馆向 以学习为本位 变革的规划方法,帮助博物馆转变为21世纪优秀的学习机构。该书2007年问世,在博物馆教育领域具有极其广泛的影响,本次翻译出版的是第二个版本,重点关注将学习和教育作为机构战略规划优先事项的理由,并通过由19位博物馆学习领域专业人士撰写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为博物馆及相关机构提供开展学习变革的全面方法。
馆校合作是国际教育和博物馆领域上世纪兴起的革新运动,其体现了现代博物馆的公共属性和教育转型,同时也体现了国际教育改革的潮流以及学校职能边界的调整。从上世纪开始,伴随着改革开放后期一批新型现代博物馆的建立,以及课程改革运动,中国也出现了一些博物馆群体和学校群体合作的尝试。基于此,本研究以中国馆校合作的历史、现状、主体行为、制度构建为主要线索,通过文献研究、访谈调查、质性及量化实证分析、理论建模等多重方法,对中国馆校合作进行了整体研究,试图获得在中国情境下对该问题的新发现及新理解,以及可能的未来建构路径。
本书对博物馆的数字媒体工作采用了大量二分法进行分析和探讨:专业知识对局部知识;道德 好 的基层参与对道德 坏 的自上而下的规划;有权力的对无权力的;机构对社区;活跃对被动。将博物馆视为媒体来自于不同领域的大量研究文献,本书是针对这些文献的首本书。
近年来,博物馆的概念正在被重新定义,老套的理念正在被颠覆。博物馆、档案馆和图书馆在中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借助馆藏资源完成课堂教学内容。那么,博物馆、档案馆和图书馆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怎么样的,来自不同地区的学校在借助博物馆方面有什么不同,该怎样衡量呢? 本书的研究重点是,开发在博物馆、档案馆和图书馆中 衡量学习 的方法,以及三项衡量博物馆学习成果和影响的国家性研究项目,解释了小学教师与初中和高中教师在利用博物馆等资源上的不同,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效果。
《新闻出版博物馆(总第三十一期)》主要收入了关于杂志和书籍研究,海外典籍介绍,老新闻出版人口述历史,回忆已故藏书家、出版人等研究文章。共21篇,计14万字。佳作汇集,名人名作,值得阅读。
本书稿系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组织撰写的年度行业发展分析报告,是对该行业2016年度发展状况的专业分析和2017年发展前景的专业预测。具体内容分八部分:“综合篇”主要探讨2016年全球消费品工业发展状况和2017年中国消费品工业发展状况;“行业篇”主要
《认知传播学论丛(第四辑)》是对认知传播这一跨越边界、思想互浸、有机结合后的新型交叉复合型研究领域进行系统探索的学术论文集,融合了传播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内容。 论丛围绕2021年第八届中国认知传播学术年会主题“中国特色传播学的理论探索——认知传播学的国际化视野与本土化构建”展开,将认知传播与华夏传播、国际传播、城市传播、健康传播等研究方向相勾连,整体划分为理论建构、社会演进、文化视角、应用实践四个板块,对认知传播学的观点、范式、路径进行了多元建构与深度阐释,集中解读了数字时代背景下认知传播学的理论建设和未来发展,这对中国特色传播学的体系塑造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结合民族博物馆的特点对民族博物馆的藏品信息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从博物馆藏品的分类以及现有的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出发,在理论的指导下对民族博物馆和现有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项进行对比式分析,从民族藏品的民族属性、经济属性、社会属性、名称属性、地域属性、功能属性等角度出发探讨了能够反映这些属性的指标集、指标项,从而构建较为规范、适应不同民族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
《中国方言学报》第八期共收论文18篇,大部分论文选自第19届全国汉语方言学会学术年会(2017年10月?南昌),个别来自编委会约稿。内容涉及方言语音、词汇、语法、方言演变、方言现象分布以及方言韵书的版本和音系等。
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思林》已经连续出版了五本,这是第六集,这不仅见证了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的能力,还可透过五篇序文和若干照片一窥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进步的轨迹。其中遴选的大约70多篇本校研究生的论文均在主要的期刊杂志上正式发表过,质量颇高,相信本书的出版将对相关专业的研究有借鉴作用。
《华中学术(2018.3 第23辑)》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研究、文艺学研究、古代文学文献学研究、当代文学研究、民间文学研究、汉语方言研究、语言学研究、世界文学研究、新诗理论与翻译研究等栏目,刊发了系列研究论文,展示了各个学科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相关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