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不仅是 物 的储存空间,更是 人 的学习场所。博物馆如何转型并为公众提供有意义的学习体验,已成为全球博物馆学者和实践者深入思考的问题。《博物馆学习手册》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性探讨,从博物馆管理、运营、人员和设施等不同层面切入,为我们揭示了博物馆向 以学习为本位 变革的规划方法,帮助博物馆转变为21世纪优秀的学习机构。该书2007年问世,在博物馆教育领域具有极其广泛的影响,本次翻译出版的是第二个版本,重点关注将学习和教育作为机构战略规划优先事项的理由,并通过由19位博物馆学习领域专业人士撰写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为博物馆及相关机构提供开展学习变革的全面方法。
馆校合作是国际教育和博物馆领域上世纪兴起的革新运动,其体现了现代博物馆的公共属性和教育转型,同时也体现了国际教育改革的潮流以及学校职能边界的调整。从上世纪开始,伴随着改革开放后期一批新型现代博物馆的建立,以及课程改革运动,中国也出现了一些博物馆群体和学校群体合作的尝试。基于此,本书以中国馆校合作的历史、现状、主体行为、制度构建为主要线索,通过文献研究、访谈调查、质性及量化实证分析、理论建模等多重方法,对中国馆校合作进行了一个整体研究,试图获得在中国情境下对该问题的新发现及新理解,以及可能的未来建构路径。
本书分析了数字化社会的主要特征、数字化对传统博物馆的影响,也列举了目前最为鲜明的博物馆数字化新业态,并从多个方面阐述了未来博物馆面对数字化进程,该如何重构、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博物馆行业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中国方言学报》第八期共收论文18篇,大部分论文选自第19届全国汉语方言学会学术年会(2017年10月?南昌),个别来自编委会约稿。内容涉及方言语音、词汇、语法、方言演变、方言现象分布以及方言韵书的版本和音系等。
当下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和矛盾高发期,源自土地领域的矛盾似乎尤为突出和广泛,由此导致了各种社会关系的紧张。现行宪法和各种土地法关于地权制度的模糊和冲突规定才是种种问题的根源。本项研究试图通过重新梳理中国地权制度的历史与现实,来审视和反思中国现行宪法和相关法律在地权领域所存在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本项研究将通过提出新的宪法解释方案和具体的土地法律制度改革方案,来探索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土地制度全面深化改革目标的具体方式和路径。
本书收录了有关管理学方面的9篇论文,具体包括: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特征识别与治理机制设计、提升债券市场监管能力、政务服务市场的理论与实证、中国省份营商环境的量化评估与横向比较、非控股大股东参与公司治理、ESG框架下上市快递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实质性评价、谦卑与提升新任领导入职初期的地位的关系、感知家庭支持型主管行为一致性与工作绩效、增值税留抵退税与企业的ESG表现等。论文对相关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根据相应结论提出了对策。
本书主要从博物馆学功能论、艺术社会学互动论和文化经济学的产业观三个方法论视角讨论博物馆的社会角色变化及其与各社会机制的互动关系。内容主要包括:处于社会运动中的非单一线性发展的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及角色衍变、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社会作用与发展趋势、博物馆与艺术市场之间的关系与互动、博物馆运营与品牌建设等。本书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着重从交叉学科视角阐释博物馆在文化社会与经济社会中发生的定义与功能的变化及原因,脱离传统博物馆学研究的藩篱,讨论博物馆作为面向公众开放的社会机构之一,与学术界、艺术界、产业界的互相作用,以此为博物馆的社会定位与运营策略提供新的视角洞见。本书的读者对象以博物馆学、艺术管理等专业的研究者与学习者为主。
《高速公路路基拓宽力学响应及桩承式加筋路堤应用技术/同济博士论丛》遵循“工程性状-损坏机理-工程对策-技术措施-影响因素-优化设计”的研究主线,对软土地区高速公路拓宽工程中路基路面的力学响应和桩承式加筋路堤处理措施进行了详细研究,并结合实体工程进行了处理效果的跟踪观测与实践验证。《高速公路路基拓宽力学响应及桩承式加筋路堤应用技术/同济博士论丛》的各项研究成果对软土地区高速公路拓宽工程的设计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博物馆历来具有收藏、研究、教育三大职能,深入开发其教育职能是当代博物馆肩负的重要任务,它对于加深自然和科学观念、弘扬民族精神、进行爱国教育等方面来说意义非凡。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和文化资源发展,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也受到了重视,不仅能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率,还可以 好地满足公众对文化资源的需求,为人类信息的认知提供别样的体验。基于此,本书从博物馆的服务理念入手,深入研究了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基础,并针对不同项目的文化教育策划与实施展开探讨,并对于数字化博物馆的基本概念、资源建设和交互式技术展开全面阐述,旨在为博物馆的相关管理者与建设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本书所收诗歌涵盖了作者二十余年新诗创作与探索的尝试,既有短小的抒情诗,也有长篇叙事诗。所收诗歌涵盖了作者多年新诗创作与探索的尝试,既有短小的抒情诗,也有长篇叙事诗。风格多样,富于变化。诗歌的主题包括了对于人生的思考,对于生活的歌颂,对于自然的感受,对于大千世界、人情世相的感悟等。具有的文学性和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