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文书概述、文书处理、文书整理归档、档案与档案工作、档案收集与整理、档案鉴定、档案保管与统计、档案利用服务、现代载体档案管理。各部分内容又由学习目标、模拟情景、任务驱动、任务分解、任务解析、任务实训、知识梳理、分析思考、目标检测和阅读材料构成,穿插相关链接,充分体现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 的教学新理念,突出文书与档案管理的专业应用能力训练。 刘萌:女,1963年生,教授,学校学术带头人。劳动部秘书职业技能鉴定委员会专家,中华女子学院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创业研究中心副主任。
档案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档案学专业一直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档案工作实践应用能力。但是过往的实践课程设计主要侧重于某项单一的档案工作技能训练,而缺乏全面、综合的档案工作职业能力训练。 档案工作综合实践 这门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学生全面的档案工作视角,使学生建立完整的档案工作职业能力知识体系,具备档案工作职业能力,成为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应用型档案人才。 本书根据档案职业能力要求,按照档案馆(室)收集、管理、利用工作流程,从归档文件整理 档案价值鉴定 档案收集 档案保管 档案数字化 数字档案管理 档案检索 档案编研,设计相应的实践项目对学生进行训练,使学生全面掌握档案工作技能,能够完成相应的实际档案工作。
2002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了国家标准 GB/ T18894—2002 《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为适应电子政务快速发展对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管理提出的新要求,解决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国家档案局于2010年开始组织 GB /T18894—2002 的修订工作,并于2016年正式发布GB/T18894—2016 《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本书是对该文件的解读。内容包括总则、电子文件归档范围、电子档案的管理、电子档案的处置等,并附录 《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
本书首先对档案与档案资源两个概念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在确定数字档案资源服务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提出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质量的具体要求。继而对国内30个省级档案网站的数字档案资源服务情况进行调查,结合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质量要求,以国际上有代表性的档案网站 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三国国家档案馆网站为参照,对其进行评价与分析,揭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其次,基于数字档案资源服务的质量要求,对服务质量导向型数字档案资源建设的目标进行分析,通过对国内外四个典型案例的剖析,归纳出以提升服务质量为导向的数字档案资源建设的理念与策略,提出质量导向型数字档案资源建设模式的总体框架。*后,通过对若干省级档案馆相关部门负责人的访谈,就服务质量导向型数字档案资源建设模式实现的可行性、障碍与路径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汤涛、徐国明主编的《上海高校档案管理研究与实践》主要汇聚华东师大、复旦、交大、同济、上海大学、上海财大等40余所大学档案馆工作人员关于档案馆管理、档案利用、档案信息化、档案编研等方面等思考和探索,同时也为高校档案向社会开放作了,实践和理论。
胡元潮主编的《档案管理理论与实践》收编的是2016年度浙江省基层档案工作人员的**论文,共有86篇。全书按档案事业管理、文件与档案管理、专门档案与特殊载体档案管理、电子文件管理与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文化建设与开发利用等五个部分进行编排。这些论文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实践性强,体现务实、创新、求真的特点,反映出浙江省广大基层档案工作者爱岗敬业、勤于钻研、勇于探索的理论勇气和实践精神。如《智慧电厂建设背景下档案管理智慧化问题的研究》《基于 一张图 系统的国土档案管理》《推进家庭档案建设的几点看法》《古建筑档案建档与管理的思考》《农村小微权力档案管理探讨》《构建中医药特色档案初探》《档案文化在旅游业的价值探讨》等文章选题都很有现实意义,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新观点,会给我们带来启发和指引,相信本
文章见历史,笔墨写真情。文集既是《档案学通讯》不惑之年的自我总结,同时也包含了各位同仁对杂志未来发展的祈福与祝愿。胡鸿杰主编的《轻舟万重山(纪念档案学通讯杂志创刊40周年)》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专题纪念文章,分享作者、编者、读者与《档案学通讯》杂志的“ 记忆”;下编收录了2000一2017年《档案学通讯》杂志每期的卷首语,既反映杂志的成长历程,也是中国档案学发展的见证。
本书共分为八章,其主要内容包括:纸质档案及实物档案的保护;声像档案的保护;环境条件对档案的影响;档案有害微生物病害及其防治;档案害虫防治;档案馆建筑与档案保护等。
本书共分为八章,其主要内容包括:纸质档案及实物档案的保护;声像档案的保护;环境条件对档案的影响;档案有害微生物病害及其防治;档案害虫防治;档案馆建筑与档案保护等。
本书共分为八章,其主要内容包括:纸质档案及实物档案的保护;声像档案的保护;环境条件对档案的影响;档案有害微生物病害及其防治;档案害虫防治;档案馆建筑与档案保护等。
档案编研工作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各级各类档案机构立足馆藏,服务社会,基于真实可靠的档案,通过编研出版档案史料、举办档案展览、拍摄纪录片等形式开发利用档案。近年来,档案部门积极开展与电视台、杂志社、报社等媒体合作,并通过建设数字档案馆,开通网站及微博、平台等新途径,创新编研形式,深入挖掘馆藏,推出编研新成果,发挥档案文化作用。该文集集中地反映了全国各级各类档案部门推进档案编研开发与档案文化建设的新经验、新理念、新思考,是中国档案学会档案文献编纂学术委员会ZUI XIN的集体研究成果。
《气象与大数据》对大数据技术在气象领域的应用进行探讨,叙述气象预报预测的基本概念与特征、发展历史与趋势,大数据的内涵特性、核心技术和气象应用潜力,气象数据的属性特性和大数据价值,气象业务的数据全生命周期的模式方法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需求等;提出气象大数据规划治理的思路方法;从信息基础平台、分析与应用、挖掘与融合等不同层面设计气象大数据系统;给出气象大数据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本教材选取21世纪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档案事业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的鲜活案例,通过背景介绍、原理分析、案例解读等维度,对档案工作从前端到开发利用的全过程以及档案信息化等领域的典型案例进行梳理和剖析。 该教材由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秘书档案学系教授、副教授等 专业老师共同编写。一方面,作为档案学专业通用教材,用于档案学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参考,选取的案例覆盖文书学、档案学概论、档案管理学、档案保护技术、档案文献编纂学、电子文件管理、科技档案管理等 标准中确定的档案学专业核心课程。另一方面, 可供文秘、档案领域的专业工作者在专业技能提升时学习使用。
塔城地区博物馆于2008年成立,现地址位于塔城市文化路18号,总建筑面积4390平方米,展览面积3832平方米。馆藏文物8078件,种类有化石、陶器、石器、铁器、铜器、瓷器、造像、纺织品、皮制品、手工艺品等。展览内容分为“塔城地区历史文物”展、“和谐家园”民俗展、“永远的丰碑”塔城爱国历史教育陈列展和临时展。塔城地区博物馆开放至今,接待社会各界观众240余万人次,先后被命名为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花园式单位、平安单位、民族团结示范基地、 三级博物馆,华侨文化交流基地。 博物馆是重要的公共文化宣传教育阵地,承担着传播文明、促进交流融合的功能。塔城地区博物馆作为塔城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宣传塔城的文化窗口、了解塔城的社会平台,将始终坚持“证史、资政、育人”的工作方针,不断丰富馆藏内容、提升展览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