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学名词》收录的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档案学名词,内容包括:总论、文件管理、档案管理、档案文献编纂、档案保护、电子文件管理、历史文书、中国档案事业史、外国档案事业史9个分支学科,共1682条。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对少数民族档案与民族档案学进行深入研究的新成果。全书*先分析我国民族档案研究现状和面临的学术困境,总结近三十年来云南民族档案学科建设的主要成绩和不足,探讨少数民族档案人才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其次对我国少数民族图像档案、印章档案、濒危语言档案进行专题研究,展示白族档案整理与研究的发展概况和丰厚成果;*后探讨云南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构建边疆多民族档案资源体系、云南民族档案资源开发的几个问题以及哈尼族、纳西族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现状及对策
时代变化,档案利用与开发管理及其政策也要随之发生变化。为此,依据我国档案利用及开发总体状况的调查分析,梳理我国档案利用政策的发展历程,指明我国档案利用政策的潜力;并借鉴发达国家档案利用政策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出我国档案利用政策在导向、体系和内容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的思路和建议。
本书是四川省内江市档案馆根据馆藏档案及相关文献编写的一部客观反映20世纪上半叶内江的行政建制与沿革(厘定县等、实施新县制、分区设署)、历史事件经过(辛亥革命与地方军阀混战)、自然灾害(旱灾)、农业生产(甘蔗种植、农民抗捐、蔗农抗租)、工业发展及技术变革(蔗糖业、酒精业、夏布、采矿冶铁业)、交通运输(修建成渝公路)、政府机构的设立与运转(专署、参议会及选举)、教育教学(内迁的学校、教育机构)、社会团体和活动(文艺组织)、科研活动(甘蔗试验场)及艺术成果(书画)、民风民俗、抗战贡献(节约献金、宣传、参军)、历史名人(喻培伦、张培爵、张大千等)等方面概况的读物,揭示了内江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读者可通过档案及相关图片的今昔对比,体会到现今内江市在党的领导下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增强
2002年以来,公共档案馆思潮与建设成为国内档案界的热点话题。相对于欧美国家近一个世纪的公共档案馆建设历程来说,我国的公共档案馆建设刚刚起步。本书将系统梳理中外公共档案馆思想的演变历程、公共档案馆的形成机理与路径、公共档案馆的运行机制与发展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数字与移动互联时代公共档案馆进一步发展、提升的策略。
中国科学社是近代中国延续时间很长、影响很为深远的综合性科学社团,它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迁。1914年在美筹备创建的中国科学社,成立有董事会作为领导组织。1918年搬迁回国后,为了扩展社务1922年进行改组,将原董事会改为理事会,另成立由社会名流组成的董事会,专门负责向社会募集基金和管理基金。何品、王良镭编注的《董理事会会议记录》主要包括1922年前董事会会议记录、1922年以后的历次理事会1916~1948年共26次年会上相关社务会议记录。这些会议记录真实而翔实地记载了中国科学社这群中国近代科学的奠基者们为发展中国科学事业所经历的艰难苦心,是了解中国科学社及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靠前手资料。
档案工作规范体系是指导、鼓励、调节和保障档案工作的规制系统。其建设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档案成文规则系统建设,也就是档案法律制度建设,即档案法律、档案行政法规、部门档案规章、地方性档案法规及其他档案规范性文件的创制。二是档案成文规则落实推进系统建设,也就是档案行政管理能力或档案治理能力建设,即档案业务指导和档案行政监督工作的转型与效能提升。档案成文规则系统建设与档案成文规则落实推进系统建设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档案工作的发展。档案工作基本矛盾的动态发展性,决定了档案工作规范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