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档案管理工作概述、档案的收集、档案的管理、档案价值的鉴定、档案的保管、档案检索、档案的提供利用、档案的编研、档案登记和统计工作、人事档案管理、会计档案管理、特殊载体档案管理等内容,全书追随档案工作现代化、信息化的步伐,材料新颖,实用性强。本次修订主要结合档案管理业内*方法和案例进行内容更新。
档案双元价值理论是我国档案学者结合我国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与档案管理实践而提出的,是极具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学术理论,其工具价值与信息价值双元并重的学术内核对分析当下我国档案管理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BR》 本书在梳理档案双元价值理论演进脉络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工具价值与信息价值的理论内涵及其二者双元并重的逻辑关系,通过对该理论与国内外其他相近学术理论的比较分析,阐述了档案双元价值理论所具有的独特视角与理论格局,并提出了档案双元价值理论融入学术研究体系与指导档案管理实践的实证分析报告。
档案工作规范体系是指导、鼓励、调节和保障档案工作的规制系统。其建设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档案成文规则系统建设,也就是档案法律制度建设,即档案法律、档案行政法规、部门档案规章、地方性档案法规及其他档案规范性文件的创制。二是档案成文规则落实推进系统建设,也就是档案行政管理能力或档案治理能力建设,即档案业务指导和档案行政监督工作的转型与效能提升。档案成文规则系统建设与档案成文规则落实推进系统建设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档案工作的发展。档案工作基本矛盾的动态发展性,决定了档案工作规范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
本书为辽宁大学出版社2012年初版《档案学概论》的第二版。在该版的基础上,本书突出了对档案学根本问题的解读和时代发展性的阐释,对整体结构进行了改造和完善,形成了“客体(档案)+主体(档案形成者、档案工作者、档案机构、档案利用者)+主体之于客体的管理活动(档案工作)+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体系(档案学)”的总体结构。回答了有关档案、档案工作、档案活动的主体、档案学四个方面的基本理论问题,构建了学术理性和时代特点相统一的档案学基础理论体系。
《档案学名词》收录的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档案学名词,内容包括:总论、文件管理、档案管理、档案文献编纂、档案保护、电子文件管理、历史文书、中国档案事业史、外国档案事业史9个分支学科,共1682条。
《中国近代画报大系》(1874 1949)是天津档案馆画报收藏、研究专家周利成及其学术团队历时20余年收集整理的中国近代画报资料集成和研究成果,几乎囊括了1874年至1949年中国近代出版的所有画报。包括图录提要卷(附画报存目提要)、报刊文论卷、公牍档案卷、中国近代画报史稿等内容。本书为《中国近代画报大系 公牍档案卷》,整理、点校、汇编民国时期历届政府机构对画报申请登记、审查、注册、监督、管理、检查、惩戒、取缔、复业等批示的档案资料。所辑档案为天津市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北京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时间跨度为1913 1949年。主要包括新闻纸、杂志或通讯社声请登记、备案、变更登记等呈文、函,政府主管部门查禁、责令停刊或注销等训令、通知、函、代电,政府主管部门的法规条例、政令通告、调查报表、公文函电以及其他与画报、画
无
景宁畲族自治县档案馆藏北洋档案为研究北洋时期地方政治、区域经济、基层社会秩序及整合等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该档案几乎包括从国家制度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其所反应的历史时期,正处于从传统向近代转轨的节点,恰可贴切反映历史转轨:基层政权建设既源自国家体制转型,而国家制度在基层落实又势必呈现在地化的 调适 ,民众社会生活的变化又 迟滞 于国家政治层面。整理与研究景宁畲族自治县档案馆藏北洋档案有助于弥补既往北洋史研究的薄弱环节,进而提出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路。
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藏抗战档案汇编分政治军事类、经济类、特载类三部分。因历史原因( 九一八事变 后,内蒙古东部地区很快沦陷,抗战档案留存甚少),入编档案主要是绥远地区(内蒙古中部)我党在大青山、蛮汗山及当时属于绥察行政公署管辖的丰镇、山西北部的平鲁、朔县领导抗战形成的档案。
楼淑君、钟小安主编的《档案管理实务(第2版十 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依托档案行业标准,从 企事业单位实际档案工作任务及高职教育规律出发, 结合职业教育的*理念,按项目化形式组织教材内 容,重点突出实务操作技能。 全书共设计了十一个教学项目:档案与档案工作 、文书档案管理、科技档案管理、人事档案管理、会 计档案管理、特殊载体档案管理、档案保管、档案检 索、档案利用服务与编研工作、综合档案室建设与管 理、档案事务所的创建,力求体现 项目导向,任务 驱动 的指导思想,突出职业技能特色和创新创业能 力的培养。
本书是四川省内江市档案馆根据馆藏档案及相关文献编写的一部客观反映20世纪上半叶内江的行政建制与沿革(厘定县等、实施新县制、分区设署)、历史事件经过(辛亥革命与地方军阀混战)、自然灾害(旱灾)、农业生产(甘蔗种植、农民抗捐、蔗农抗租)、工业发展及技术变革(蔗糖业、酒精业、夏布、采矿冶铁业)、交通运输(修建成渝公路)、政府机构的设立与运转(专署、参议会及选举)、教育教学(内迁的学校、教育机构)、社会团体和活动(文艺组织)、科研活动(甘蔗试验场)及艺术成果(书画)、民风民俗、抗战贡献(节约献金、宣传、参军)、历史名人(喻培伦、张培爵、张大千等)等方面概况的读物,揭示了内江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读者可通过档案及相关图片的今昔对比,体会到现今内江市在党的领导下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增强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全书内容浅显
本书基于生态系统视角,从外部动态因素对数字档案馆建设关键问题的切实影响入手,以内部变革作为应对外部变化的根本,探讨我国数字档案馆在建设和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旨在引导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朝着更为健康和理性的道路发展,为多元环境下的数字档案馆发展提供新的平台和基点,不仅从战略上统筹数字档案馆建设,而且涉及档案事业在多领域的推进与发展。
本书为档案资料汇编,属于 中国科学社档案资料整理与研究 系列著作中的一种,主要内容是中国科学社自1916年至1948年召开的历次年会的开会情况,重点在于这些年会的总结报告和概况报道。将目前所见的中国科学社历次年会记录,经过收集、整理、选录、校注,汇编成书,供研究者和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本书系格致方法 定量研究系列之一种。本书由格伦 H.埃尔德、伊莉莎 K.帕瓦尔科、伊丽莎白 C.柯里普三位亲身参与特曼纵贯研究的学者现身说法,以特曼档案为例,抽丝剥茧地向读者教授如何利用一个并非为特定研究而进行的纵贯调查,通过对其数据进行重构、修改研究问题的方式,达到研究问题与数据的契合,从而进行自己的纵贯研究。 虽然本书写于1992年,当时能够使用的较好的研究工具还只是电脑磁带(computer tape),似乎与现在的定量研究存在不小的时代落差,当时难以化约的数据难题现在在高级计算机和强大的数据库系统下都已经不成问题。但这却并不能掩盖这本书的优秀之处,因为无论研究工具如何演化,如何先进,研究问题的总是学者,其研究方法是一以贯之的。本书对如何设计问题,如何重构数据,如何修改问题、完善问题,如何进行分析等给出了
《外国档案事业史(第四版)》是 十二五 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2013年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外国档案事业史(第三版)》的*修订版,入选中国人民大学首批 十三五 本科规划教材,是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本科生课程 外国档案事业史 的配套教材。教材采用 纵横交融、点面结合 的视角,研究内容富于前沿气息,框架结构逻辑严密,内容编排富有特色,既从纵向角度系统阐述外国档案事业的历史发展进程,又从横向角度重点评述各大洲代表性国家档案事业发展的*特色和成果。此版还增加了第三编 外国档案事业的新闻透视(2014 2017年) ,展示国外档案事业的*前沿内容。本教材在全国同类教材中处于领先地位,是全国众多高校档案专业本科生学习 外国档案事业史 课程一致选择的教材,也是学界公认的外国档案事业史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
本书以新制定的《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条例》、国家档案法规及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文件为依据,本着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传承创新、方便利用的原则,在借鉴吸收业界、学界*成果的基础上,对干部人事档案工作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全面阐述,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较高的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