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档案管理工作概述、档案的收集、档案的管理、档案价值的鉴定、档案的保管、档案检索、档案的提供利用、档案的编研、档案登记和统计工作、人事档案管理、会计档案管理、特殊载体档案管理等内容,全书追随档案工作现代化、信息化的步伐,材料新颖,实用性强。本次修订主要结合档案管理业内*方法和案例进行内容更新。
文书学、档案管理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行 政管理专业等文秘方向的必修课程,近年来部分高校 改革,将之整合为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潘连根*的 《文件与档案管理教程》内容应运而生,先讲授有关 文件、文件工作及文书学的历史演变发展,作为学生 学习本课程的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讲授有关文件、 文件工作、文件管理(包含文件的档案管理阶段)及 电子文件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本教材既充分吸收有关 文书学、档案学的相关理论成果和实践工作经验,注 重理论联系实际,又将传统的文件工作、档案工作上 升到机关单位文档一体化管理的高度,对教材内容进 行重新整合,符合当今文档工作发展的趋势与规律。 本教材拟供文秘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供秘书工作参考 。
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档案事业正处于深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以档案治理能力建设为抓手,更好地发挥档案和档案工作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支撑作用,成为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我国档案治理能力建设研究》按照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的研究思路,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我国档案治理能力建设展开系统研究。首先,在分析档案治理能力建设基本概念和理论依据的基础上,对我国档案治理能力建设的演进历程、转型挑战、有利因素、面临困境和发展动力进行了深入研究,明确了我国档案治理能力建设的时代处境和现实要求;其次,采用理论建构和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由制度能力建设、档案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档案业务能力建设、统筹与组织能力建设、社会参与能力建设、监督与管理能力建设、回应能力建
《档案记忆观的理论与实践》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运用文献调查、实践调查、比较研究、系统研究等方法,梳理了档案记忆观的研究进展,重点论述了档案记忆观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内涵,分析了国外记忆工程的特点与经验,总结了我国城市记忆工程和乡村记忆工程的模式、成绩与不足,提出了建设 中国记忆 数字资源库的初步构想。本书丰富和深化了档案记忆观的理论研究,并为当前我国各类记忆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有益的实践参考。
首次提出 档案学的性格 ,全面具体地对中国档案学的学科要素与政治行政的内在关联进行细化分析和探讨;从研究主体、研究对象和研究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中国档案学的政治性格,通过分析三个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探讨中国档案学政治性格的形成机理和内在逻辑;从特色结构、特色取向、特色方法三个方面分析中国档案学研究主体,认为中国档案学的研究主体具有鲜明的行政特色;从档案形成、档案管理、档案利用三个方面分析权力与中国档案学研究对象的相互建构;从政治发展环境、政治制度环境、意识形态环境、政策行政环境四个方面探讨中国档案学研究环境的政治熏染;辩证地看待中国档案学的政治性格,认为中国档案学政治性格存在五大优势,四大风险,主张对于中国档案学的政治性格不应一味地肯定或者否定,而应该保持和发扬其性格优势,同时采
2002年以来,公共档案馆思潮与建设成为靠前档案界的热点话题。相对于欧美国家近一个世纪的公共档案馆建设历程来说,我国的公共档案馆建设刚刚起步。本书将系统梳理中外公共档案馆思想的演变历程、公共档案馆的形成机理与路径、公共档案馆的运行机制与发展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数字与移动互联时代公共档案馆进一步发展、提升的策略。
《民国拾遗》溯源于四川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民国时期部分留存至今的文书档案编辑而成。书中所辑档案系民国五年(1916年)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间的各种公文文书档案共129件,图片32组、216副。通过查考这些文书档案所记录的事件、所涉人物,配以文字说明,虽篇幅有限,却承载着许多的历史记忆,再现了民国时期女子师范教育的历史变迁。
《政协委员文库:中国当代档案事业史》是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档案局原副局长刘国能同志的专著。 《政协委员文库:中国当代档案事业史》分为九章,以历史发展为主线,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国家档案体系的形成、国家档案事业管理机制的逐步完善的历程,探索其规律和特色,展现了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前景。
《档案管理实务》集档案管理基础知识、技能训练和案例思考于一体,以档案管理岗位需求为导向,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编写体例打破了以系统理论知识体系传授为主要特征的学科教材编写模式,加强了实训环节,更侧重于实际操作。全书分为七章,共设38个工作任务和8个专业技能实训项目,其内容主要涉及档案管理工作机构设置、规章制度建立、基础业务建设、信息资料开发利用、档案统计,以及人事、会计、照片、音像、电子等专门档案和实物、资料管理等方面。 本书通过任务设置、完成任务分析与提示,辅以相关表格和标准规范,指导学习者了解档案管理基础知识、熟悉和掌握实际操作方法与步骤、具备档案管理工作能力。 本书主要面向中职、高职高专的文秘、档案等专业课程及其他专业和层次的档案管理基础课程提供教学用书,也可作为档案管
张楠主编的《高校档案工作探索与实践》是对北京联合大学档案工作的研究成果,共收录专业论文、调研报告、工作感悟等35篇,内容涉及档案信息化建设、人员队伍建设、档案资源建设、校史档案编研、档案与年鉴编写等多个方面。作者既有学校档案馆的工作人员,也有副局级学院的专职档案员,还有基层各单位的档案员和校史研究爱好者。
丁华东编*的《档案与社会记忆研究》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档案与社会记忆研究 (10BTQ040)的* 终成果。该成果通过对档案记忆质性,档案与社会记忆传承、建构、控制,档案记忆能量,档案记忆与现代传媒展演,档案工作与社会记忆构筑等问题的逐层分析和阐释,从档案和社会两个层面深度揭示档案的社会记忆功能表现与实现机制,构建起较为完整的档案记忆理论研究分析体系。 作者在综合运用档案学、社会学、历史学、认知心理学等多学科思想资源的基础上,多方面引入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新材料,提出了档案的社会记忆资源观、传承观、建构观、控制观、展演观、能量观等富有创新见解的观点,并大量运用我国传统档案文献和档案工作实践进行实证分析,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全书思想丰富,视野开阔,对深化档案记忆理论研究具有推动意义。
无
《档案数据处理--生活经历研究》旨在为定量和定性研究者提供如何使用二手的档案数据来进行生命历程研究的指南。 书中,作者格伦·H.埃尔德、伊莉莎·K.帕瓦尔科、伊丽莎白·C.柯里普首先探讨了如何在档案数据和研究问题之间建立合适的契合关系。其次,细致地讲解了如何利用二手档案数据进行再次研究的步骤,尤其是重编码。第三,作者从自身的研究经历出发,以特曼数据为例,通过对三个具体生活经历问题的分析,详述了在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与问题,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
本书系格致方法 定量研究系列之一种。本书由格伦 H.埃尔德、伊莉莎 K.帕瓦尔科、伊丽莎白 C.柯里普三位亲身参与特曼纵贯研究的学者现身说法,以特曼档案为例,抽丝剥茧地向读者教授如何利用一个并非为特定研究而进行的纵贯调查,通过对其数据进行重构、修改研究问题的方式,达到研究问题与数据的契合,从而进行自己的纵贯研究。 虽然本书写于1992年,当时能够使用的较好的研究工具还只是电脑磁带(computer tape),似乎与现在的定量研究存在不小的时代落差,当时难以化约的数据难题现在在高级计算机和强大的数据库系统下都已经不成问题。但这却并不能掩盖这本书的优秀之处,因为无论研究工具如何演化,如何先进,研究问题的总是学者,其研究方法是一以贯之的。本书对如何设计问题,如何重构数据,如何修改问题、完善问题,如何进行分析等给出了
《档案管理实务》(第二版)是全国职业教育规划教材.文秘系列之一,是高职文秘、档案管理等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本书根据"能力本位"教学要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结合档案管理内容设计为十个项目模块,介绍档案工作的方法与技巧。全书分为十个项目,分别为:项目一 档案及档案管理体制、项目二 档案收集工作、项目三 档案整理立卷、项目四 档案价值鉴定、项目五 档案保管工作、项目六 档案检索与编研、项目七 档案统计与利用、项目八 实物档案、项目九 专门档案管理、项目十 档案数字化与数据库管理。本版教材结合档案工作的发展,进行了结构上的调整和内容上的增减,增加了实物档案、社保档案和档案数据库管理等新内容。
本书基于现代秘书工作环境,在对文档管理工作进行概述的前提下,全面阐释文书档案工作的工作流程,实现文档管理的无缝衔接。主要内容包括:文档工作概述,文书办理,文书的归档与整理,档案的鉴定与保管,档案的检索、编研与提供利用,文书档案管理现代化,声像档案管理概述,专门档案管理概述。重点在于解决如何实现科学的文档管理的问题,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各级各类组织。本书主要面向秘书、档案专业本科生,也可作为高职高专学生、秘书及档案工作人员的参考书,还可以作为秘书人员岗前培训教材。
本书系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资源驱动型'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模式及其实现研究 (17CTQ031)阶段性成果之一。从档案文化创意服务的研究现状入手,梳理其理论依据,分析境外档案机构文化创意服务实践成果,根据我国档案文化创意的现状需求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我国档案文化创意服务建设的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