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编研工作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各级各类档案机构立足馆藏,服务社会,基于真实可靠的档案,通过编研出版档案史料、举办档案展览、拍摄纪录片等形式开发利用档案。近年来,档案部门积极开展与电视台、杂志社、报社等媒体合作,并通过建设数字档案馆,开通网站及微博、微信平台等新途径,创新编研形式,深入挖掘馆藏,推出编研新成果,发挥档案文化作用。该文集集中地反映了全国各级各类档案部门推进档案编研开发与档案文化建设的新经验、新理念、新思考,是中国档案学会档案文献编纂学术委员会*的集体研究成果。
文书学、档案管理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行 政管理专业等文秘方向的必修课程,近年来部分高校 改革,将之整合为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潘连根*的 《文件与档案管理教程》内容应运而生,先讲授有关 文件、文件工作及文书学的历史演变发展,作为学生 学习本课程的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讲授有关文件、 文件工作、文件管理(包含文件的档案管理阶段)及 电子文件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本教材既充分吸收有关 文书学、档案学的相关理论成果和实践工作经验,注 重理论联系实际,又将传统的文件工作、档案工作上 升到机关单位文档一体化管理的高度,对教材内容进 行重新整合,符合当今文档工作发展的趋势与规律。 本教材拟供文秘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供秘书工作参考 。
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档案事业正处于深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以档案治理能力建设为抓手,更好地发挥档案和档案工作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支撑作用,成为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我国档案治理能力建设研究》按照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的研究思路,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我国档案治理能力建设展开系统研究。首先,在分析档案治理能力建设基本概念和理论依据的基础上,对我国档案治理能力建设的演进历程、转型挑战、有利因素、面临困境和发展动力进行了深入研究,明确了我国档案治理能力建设的时代处境和现实要求;其次,采用理论建构和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由制度能力建设、档案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档案业务能力建设、统筹与组织能力建设、社会参与能力建设、监督与管理能力建设、回应能力建
地方政府数字档案集中管理模式,是指地方政府在开展跨机构的数字档案集中管理的过程中,针对遇到的反复出现的问题时所固定使用的解决方案。本书以问题为导向,识别了集中托管式、集中保存式、集中利用式、电子文件(档案)管理系统集中建设式、数字档案馆系统集中建设式等五种地方政府数字档案集中管理模式,就每种模式的含义、特点、适用性、关键内容和方法、国内外现状、问题和策略展开阐述,并剖析了绍兴市电子文件中心、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数字档案馆、江西省电子档案接收管理系统平台、加州在线档案馆、天津市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杭州市电子文件中心、青岛市数字档案馆等典型案例。我国地方政府数字档案集中管理,呈现出融合发展、前后衔接、共同治理和系统突破的发展趋势。
本书是《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的第四辑,所收文章立足文献资料,围绕档案整理的理论、方法与意义,以及文献考证、地方社会、行政制度、司法制度等问题展开探讨,利用多种研究方法,涉及历史学、法学、社会学、文献学等多种学科。既有对地方档案与文献整理和研究的经验、教训进行的总结,如:《清代民国县级档案整理与研究的意义》《清水江文书的特征、研究状况及当代启示》《长芦盐务档案整理的思路与实践》《孔府档案的保存、整理与研究》等;亦有利用地方档案与文献而展开的具体研究,如《明清卫所六房初探》《乡保制与地方治理 以乾嘉道时期巴县为中心》《明清徽州地区盗葬问题研究 以歙县程元谭墓纠纷为中心》等。随着视野的开阔和观念的更新,地方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方兴未艾,史料与方法的多元化特征日益凸显,成果颇为丰硕,本
《科技文档写作实务》以 理论 实战 的方式,帮助读者在短时间内掌握科技文档写作要领,提高职场竞争力。全书系统地阐述了技术文档的概念、写作流程、质量要素及技术文档的写作方法。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这些原理,《科技文档写作实务》针对实际工作中经常使用到的需求说明书、概要设计、软件模块详细设计、测试用例、使用指导和故障处理进行专题介绍,从内容框架、写作过程、写作实例、写作要点和常见问题进行了详细说明。 《科技文档写作实务》既可作为产品研发和测试人员、售后支持人员及用户文档开发人员的培训参考用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的教学用书。
随着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深化,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多元化公共档案馆服务体系与推广机制成为当前重要的政策议题。本书紧紧围绕中外公共档案馆的形成与发展这个主题,系统梳理中外公共档案馆思想及实践的基本脉络,深入探寻中外公共档案馆发展的动力机制,较为全面地分析了西方 公共档案馆建设的主要模式,并对当前西方发达 公共档案馆体系的运行机制进行了解读,进而在分析中国公共档案馆建设面临的社会环境、经验积累和相关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中国公共档案馆建设的基本策略。
《档案学导论》是国家精品课程教材,全书由绪论和11章组成,围绕档案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介绍档案资源、档案事业、档案职业、档案思想、档案文化、档案社会、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档案信息化建设、数字档案馆建设、档案法制建设等内容。本教材内容覆盖面广,前沿性强,力求做到体系完整、结构合理、内容充实,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同时体现档案学科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和新经验,展示档案学科和档案事业的广阔发展前景,具有基础性、前瞻性和引导性,旨在帮助读者了解和掌握档案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领略档案的文化资源、信息资源、记忆资源性质和丰富的档案工作内容,以及档案资源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力,认识到档案工作的基础性支撑地位和档案事业发展在国家建设事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
《政协委员文库:中国当代档案事业史》是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档案局原副局长刘国能同志的专著。 《政协委员文库:中国当代档案事业史》分为九章,以历史发展为主线,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国家档案体系的形成、国家档案事业管理机制的逐步完善的历程,探索其规律和特色,展现了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前景。
本成果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开展研究:(一)档案信息资源规划理论研究及建设实践;(二)档案信息资源规划的理论基础;(三)档案信息资源规划的价值取向;(四)档案信息资源规划的评价体系;(五)档案信息资源规划的问责体系;(六)档案信息资源规划的实现机制。 本成果提出以下几个重要观点:(一)提出构建为“为社会”的档案信息资源规划价值取向;(二)提出构建科学的档案信息资源评价及问责体系;(三)提出面向社会的档案信息资源规划实现机制。 本成果主要价值:(一)学术层面。将使传统的档案信息资源规划理念得到延伸,使研究理论视域更加具有开放性、多元性。突破传统档案学理论研究中单向思维模式,使档案学学科理论体系更加成熟与完善,以及研究对象与内容更加丰富。(二)应用层面。将为档案实践部门在开展
《档案管理实务》集档案管理基础知识、技能训练和案例思考于一体,以档案管理岗位需求为导向,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编写体例打破了以系统理论知识体系传授为主要特征的学科教材编写模式,加强了实训环节,更侧重于实际操作。全书分为七章,共设38个工作任务和8个专业技能实训项目,其内容主要涉及档案管理工作机构设置、规章制度建立、基础业务建设、信息资料开发利用、档案统计,以及人事、会计、照片、音像、电子等专门档案和实物、资料管理等方面。 本书通过任务设置、完成任务分析与提示,辅以相关表格和标准规范,指导学习者了解档案管理基础知识、熟悉和掌握实际操作方法与步骤、具备档案管理工作能力。 本书主要面向中职、高职高专的文秘、档案等专业课程及其他专业和层次的档案管理基础课程提供教学用书,也可作为档案管
。。。
张楠主编的《高校档案工作探索与实践》是对北京联合大学档案工作的研究成果,共收录专业论文、调研报告、工作感悟等35篇,内容涉及档案信息化建设、人员队伍建设、档案资源建设、校史档案编研、档案与年鉴编写等多个方面。作者既有学校档案馆的工作人员,也有副局级学院的专职档案员,还有基层各单位的档案员和校史研究爱好者。
楼淑君、钟小安主编的《档案管理实务(第2版十 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依托档案行业标准,从 企事业单位实际档案工作任务及高职教育规律出发, 结合职业教育的*理念,按项目化形式组织教材内 容,重点突出实务操作技能。 全书共设计了十一个教学项目:档案与档案工作 、文书档案管理、科技档案管理、人事档案管理、会 计档案管理、特殊载体档案管理、档案保管、档案检 索、档案利用服务与编研工作、综合档案室建设与管 理、档案事务所的创建,力求体现 项目导向,任务 驱动 的指导思想,突出职业技能特色和创新创业能 力的培养。
本书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大项目 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研究 (批准号:18JHQ005)的终成果。后现代档案学是对古典档案学理论、现代档案学理论的批判和创新、解构和重构,对当代档案事业的发展和变革具有重大影响。本书通过文献研究、比较研究、案例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方法,阐释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的提出背景,论述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的体系和实质,阐述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分析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的贡献和影响,并基于当代中国语境对后现代档案学理论进行了深入反思。
本书共16章,以电子文件的属性及电子文件管理活动的逻辑关系为主要线索展开。*章和第二章对电子文件、其管理的发展史及国内外现状做了简要介绍;第三章至第五章,对电子文件的一般属性进行了总结;第六章至第十章,根据电子文件管理活动的环节进行了介绍;第十章介绍了组织保障及建设;第十三章至第十六章,就技术方面如何构建电子文件管理系统进行了简要介绍。
《档案管理实务》(第二版)是全国职业教育规划教材.文秘系列之一,是高职文秘、档案管理等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本书根据"能力本位"教学要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结合档案管理内容设计为十个项目模块,介绍档案工作的方法与技巧。全书分为十个项目,分别为:项目一 档案及档案管理体制、项目二 档案收集工作、项目三 档案整理立卷、项目四 档案价值鉴定、项目五 档案保管工作、项目六 档案检索与编研、项目七 档案统计与利用、项目八 实物档案、项目九 专门档案管理、项目十 档案数字化与数据库管理。本版教材结合档案工作的发展,进行了结构上的调整和内容上的增减,增加了实物档案、社保档案和档案数据库管理等新内容。
本书基于现代秘书工作环境,在对文档管理工作进行概述的前提下,全面阐释文书档案工作的工作流程,实现文档管理的无缝衔接。主要内容包括:文档工作概述,文书办理,文书的归档与整理,档案的鉴定与保管,档案的检索、编研与提供利用,文书档案管理现代化,声像档案管理概述,专门档案管理概述。重点在于解决如何实现科学的文档管理的问题,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各级各类组织。本书主要面向秘书、档案专业本科生,也可作为高职高专学生、秘书及档案工作人员的参考书,还可以作为秘书人员岗前培训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