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旨在提倡科学精神的手账型笔记本,精选 Nature 等12种著名的科学刊物(均来自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馆藏),对其历史及影响力进行介绍,呈现出精美的书影照片。它包括53个周历,每周页面下配有院士语录及诺贝尔科学奖得主 的名言。它不限某一年使用,你可从任何一年,任何一月,任何一周开启这个手账型笔记本。附送两年的不干胶日历,让你随便贴。手账既适合科研人员使用,也适合热爱科学的大众读者使用,让你爱上科学,更有效率。
本书选取了首批50家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典型案例,基本按照现代产业学院的总体情况、建设举措及成效、创新点及特色、应用及推广情况四个方面进行编排,集中展示其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打造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完善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的特色举措和建设成效,力求客观真实、全方位地展现了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风貌与特色。 本书内容扎实、编排新颖,可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等教育机构、现代产业学院等单位参考。
藏书家-列传-山东省
杨中楷、梁永霞著的《专利引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是 进行专利引文分析研究的探索之作。首先,从引文分析的概念和理论出发,把握知识流动这一共同主线,引申出专利引文分析的基本概念框架,阐释专利引文分析的内在机理。其次,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基于海量数据并利用可视化工具和方法,形象和直观地揭示专利引文活动中知识扩散与演化轨迹。 ,基于专利引文数据对技术发展的普遍特征和个体特性进行测度与分析。本书从理论、方法和应用三个层面展现了专利引文分析的学术内涵和应用前景,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本书可供从事科学计量和专利计量研究的教师、科研人员和研究生阅读参考。
本书围绕科普场馆产业发展能力,借鉴科普产业统计指标、地区科普能力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基于科普场馆产业的基本内涵及其影响要素,设计科普场馆产业能力的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选取具有典型性、标志性的科普场馆,通过调查问卷、统计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取数据,采用定性和能力,提出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分析我国典型科普场馆的产业发展能力提出新时代促进我国科普场馆产业发展能力提升的建议本书可供科学与技术教育、科学技术哲学博物馆学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科普机构研究人员及对科技馆、博物馆感兴趣的人群阅读、参考。
本书选取“民国时期北京的图书馆”为研究主题,时间为1912-1949年,以民国 时期北京的124多所各类图书馆为研究对象,分为五种类型、四个时期,考察在摆脱贫穷落后、实现 现代化语境下,北京的图书馆萌芽、发展阶段、馆舍建设、藏书汇聚、业务工作进展、专业教育、学术活动、学者群体等问题。并立足于对上述问题的阐释,系统梳理北京的图书馆发展脉络,还原历史发展轨迹,厘清民国时期北京的图书馆在中国图书馆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弘扬北京的图书馆及图书馆学人的学术与精神传统,分析北京的图书馆发展成效与制约因素,反思历史,提出富有见地的观点和建议,为 图书馆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适合历史研究者、图书馆工作者及社会公众阅读。
暂无内容简介。。。。。。
本书由刘华杰主编,定位为半学术性的读物,旨在为博物学研究者和热爱博物学的社会群体提供雅俗共赏的博物学文化论坛。古今中外、一阶二阶与博物学相关的内容都在讨论之列。 第6期包括“学术纵横”、“专题一:物的探究与博古”、“专题二:西方博物学文献研究与经典文本选译”、“生活世界”、“图书评论”几个栏目。“学术纵横”包括中国古代动物史研究、放马滩M14秦墓板画中的猛虎形象、乾隆帝《御制月令七十二候诗》诗注中的博物学考证、佛经中的虚拟植物,并选译国外博物学和森林史学著作两篇。
本书内容主要分五个部分。第一编为 校情与区情 。分别介绍华东师大和普陀区发展历史和基本概况。第二编为 校区交往纪事 。主要梳理和记述自1924年以来华东师大及其前身大夏大学与普陀区一百年来在教育协作、科技服务、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和交流。第三编为 历史人物与普陀 。主要记述工作和生活在普陀区的长风新村街道的华东师大一村、二村和三村,以及前身大夏大学一批著名学者、红色翻译家、教育家、科学家和青年革命家等事迹。第四编为 往事与普陀 。充分发掘和利用档案史料,精选部分进步知识分子在大夏大学的演讲以及大夏师生参与革命活动。第五编为 校区合作与交流档案萃编 。通过发掘馆藏档案,遴选部分校区战略合作框架、深化校区融合发展、共建国家级科技园、共建 国际教育科技园 、共建二附中普
丁颖著的《都市语境与鲁迅上海创作的关联研究》在更为切近的文化语境中,敞开或“照亮”不多加以言明但实质上存在的意义关联。将鲁迅看作是多重文化语境下多元创生并加以审视的对象,在社会历史动态变迁的源流上,加强鲁迅与上海之间或遇合或?牾微观细部的考察,寻找到一位职业作家融入都市所需面对的所有历史情境,深入探讨以都市空间、殖民境遇、文化环境为代表的上海都市语境对作家的都市写作、文化思考、精神选择的影响,深入挖掘鲁迅后期创作在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等方面的特殊价值,在鲁迅所提供的非主流都市文学的分析和探讨中,凸显出鲁迅作为“边缘知识分子”永不停伫而又独立不依的精神质素。
本书译自被美国博物馆学界应用广泛的教师手册,书中的研究和案例聚焦馆校结合的博物馆教育,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开辟博物馆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是大学研究所、基层学校、博物馆机构、音像档案资料馆等开展项目 的实用操作指南。 本书作者团队均来自美国各地一线博物馆教育的实践和研究者,他们的职业经历和专业经验汇聚在本书的写作中,呈现出丰富多元的面貌。书的章节编撰理论与实践并重,有助于专业教师和博物馆教育实践者及该专业领域的学生了解美国博物馆教育前沿发展、教学策略和实施成果,并提供可供真实可循的实践案例模板。此外,编写团队的写作风格精彩纷呈,实例的描述和分析均有精辟见地,同时书中还附有大量辅助解释说明性的图表、贴示等。不容赘言,本书是集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的丰硕成果。
本书对大数据及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基本理论、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体系、大数据环境下影响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关键影响因素、大数据环境下中外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实践及问题、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构建、大数据环境下面向企业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评价等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采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比研究等研究方法,资料较丰富,内容结构体系较合理,研究结论具有较好的创新性和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