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图情评论》,以先贤投身图书文化事业之精神为感召,立足当下,瞻望未来,期以促成图书馆界、学术界、教育界及相关企业、平台融合互通之势,打破学科畛域,而以更大视野看待现代图书馆事业之发展。 创刊号发起 现代图书馆的功能变化与发展转型 专题,共商当代图书馆的未来可能。其他栏目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以 史料 专栏首次亮相的彭柏山先生《中国现代文学史讲稿(第三部)》手稿整理版和朱晓江作《 北京鲁迅博物馆藏中国近现代名人手札大系 第7、8卷周作人致各家函写作时间补正》最为亮眼。
暂无内容简介。。。。。。
本书是 确定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本书系统介绍了数字图书馆的体系结构、设计与开 发、“馆 藏”发展与维护、信息组织、标准与互操作、用户接口、检索与利用、建设的现实问题。通过本书内容的系统学习,读者能够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数字图书馆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数字图书馆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具体实务。
本书围绕科普场馆产业发展能力,借鉴科普产业统计指标、地区科普能力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基于科普场馆产业的基本内涵及其影响要素,设计科普场馆产业能力的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选取具有典型性、标志性的科普场馆,通过调查问卷、统计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取数据,采用定性和能力,提出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分析我国典型科普场馆的产业发展能力提出新时代促进我国科普场馆产业发展能力提升的建议本书可供科学与技术教育、科学技术哲学博物馆学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科普机构研究人员及对科技馆、博物馆感兴趣的人群阅读、参考。
本书围绕科普场馆产业发展能力,借鉴科普产业统计指标、地区科普能力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基于科普场馆产业的基本内涵及其影响要素,设计科普场馆产业能力的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选取具有典型性、标志性的科普场馆,通过调查问卷、统计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取数据,采用定性和能力,提出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分析我国典型科普场馆的产业发展能力提出新时代促进我国科普场馆产业发展能力提升的建议本书可供科学与技术教育、科学技术哲学博物馆学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科普机构研究人员及对科技馆、博物馆感兴趣的人群阅读、参考。
《战后美国联邦公共图书馆政策演变研究(1946—2006)》共分为两大部分, 部分以美国联邦公共图书馆法的发展过程为线索,从历史纵向发展的角度依次介绍了从1946年诞生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示范议案》,到1956年颁布实施的《图书馆服务法》,再到1964年《图书馆服务与建设法》和1996年颁布实施的《图书馆服务与技术法》这样一个联邦公共图书馆法的发展演变历程。第二部分专门分析20世纪70—90年代影响联邦政府公共图书馆法发展的几种因素,是联邦政府在公共图书馆法律发展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在战后的20多年里,美国联邦公共图书馆法的理论主要是依靠美国图书馆协会这样一个图书馆专业机构来制定完成。而在20世纪70—90年代,联邦政府开始有意识地主动探索公共图书馆发展的理论。联邦政府成立了专门的联邦政府图书馆机构 图书馆与信息科学委员会,召
费孝通20世纪30年代末用英文写作的中篇小说,存放于作者曾经就读的伦敦经济学院图书馆的“弗思档案”中,2016年被学者发现。这是该作品首次被翻译成中文。 小说叙写了上个世纪30年代苏南乡村一家新兴制丝企业的种种遭际。这家制丝企业通过实验乡村工业的现代转型,希望实现改善民生、实业救国的社会理想,但在内外交困中举步维艰。作者以文学的方式来思考正在发生现代化变迁的乡村、城镇与城市,其中乡土中国的价值观念、社会结构与经济模式都在经历激烈而艰难的转型,而充满社会改革理想的知识分子及其启蒙对象——农民,有的经历了个人的蜕变与成长,有的则迷失在历史的巨变中。 《茧》既是作者名著《江村经济》的“文学版”,又与30年代的左翼文学、“社会性质”大论战及“乡村重建”问题遥相呼应,为我们理解费孝通的早期思想与时代
暂无内容简介。。。。。。
本书视学术论文为一个结构整体,通过副文性的系统性、层级性、联系性来揭示副文本的互文层级体系、互文关系网络、语篇建构功能、修辞结构和修辞功能,并为读者提供一种从边缘到中心的文本阐述路线的可能。从注释、参考文献副文本角度切入的互文性研究解析了语篇结构系统的生成与理解、深化了语篇理论的研究、丰富了人们的社会文化认知。本书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诸如 互文形式 文本生成模式 文本创新与抄袭的模式 学术语篇声音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