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帮助人们把各种负面情绪和消级想法转化为生命动力的心理学论著。 我们所有想法和情绪都是内在性格的呈现,它们由于我们的经历而被迫扮演一些特殊角色,以致我们无法掌控自己的情绪或冲动。针对这个问题,作者创立的“情绪决定命运——内在家庭系统(IFS)”模型提出了一套卓有成效的解决方案,即帮助人们爱上自己(理解困扰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并与之共处),从而更好地控制冲动或自动化反应,提升价值感,让人们由内而外变得更强大,更有信心,富有创造力。此外,它也能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拥有更多的内心的宁静与愉悦。
孙隆基著的《杀母的文化(20世纪美国大众心态史)》是一部深析美国文化与美国人心理状态的著作。 在美国,“杀母”成为小说、电影等大众文化中反复出现的经典意象。本书以这一看上去很好奇特的意象为中心,对美国的报刊、书籍、电影、电视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剖析;又进一步追寻了这一意象的形成过程,分析了尼采、弗洛伊德等人对美国大众心理的影响,并将之归因于“的美利坚制度”——异性恋罗曼史。 在这种剖析与追寻的过程中,20世纪美国大众的心态逐渐展现于读者之前。
《知觉之门》内容简介:阿道斯·赫胥黎晚年时应朋友之邀,亲自尝试了从一种名为佩奥特的仙人掌中提取出的活性成分——,并且导致了诸多幻觉的出现。同时,赫胥黎的朋友以及妻子也在旁录下了整个过程。事后,经历过幻象的赫胥黎内心无法平静,便根据脑海中的种种回忆,以及重听录音中自己的喃喃细语,再加上自己对于幻觉的种种思考,写下了《知觉之门》一书,并在之后又写作了它的续篇《天堂与地狱》。两篇上下呼应,借着幻觉,探讨了整个时代的人类最终问题——“清除一切迷障,知觉之门将开,万物显出本相:如其所是,绵延无止。”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阿道斯·赫胥黎临死之时,面临巨大的病痛,他给妻子在纸上努力写下了最后的遗言:“LSD,100微克,肌内注射。”
每一本萨克斯医生的书都可当作很好精彩的医学传奇集。天才与疯子,也许只是一线之隔!《错把妻子当帽子》是一部欧美市场三十多年的心理学著作,作者是有名的神经认知科学家,被称为很会讲故事的科学家。书中讲述了神经失序的人,却有着其他不可思议的天赋,比如有的人无法辨认人的脸,却是音乐天才;有的人自闭,却能将面前冬天的一张照片画出春天的感觉;有的人无法控制身体的抽搐,却有天才般的节奏感,超快的反应能力……这些故事告诉我们,病这种东西未必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缺陷、不适与疾病,会产生出另一些发展、进化与生命的形态,激发出我们远不能预料的创造力。普通读者能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感到人类心智活动的繁复和奇妙,更能以新的眼光重新发现日常与人生。奥利弗·萨克斯作品:《火星上的人类学家》《脑袋里装了2000出歌
任何在学校或职场与他人打过交道的人都可能会有这样的印象:不少人对自己的认知偏离了客观事实。心理学家大卫邓宁对这种现象展开了深入研究,并与贾斯克鲁格共同提出了“邓宁-克鲁格效应”(即“达克效应”)。该效应揭示了一些十分有趣的自我认知现象,比如:在一项任务中,表现差劲的人会倾向于认为自己比实际情况更加,而表现的人会倾向于低估自己的表现。在本书中,邓宁教授全面总结了关于自我认知的研究成果,分析了为何我们在个人能力和品性两个方面会倾向于形成认知偏差,并揭示了避免这些认知偏差的途径。《为什么越无知的人越自信?从认知偏差到自我洞察》这本书部分讨论了人们关于自我能力的错误评价,并探索了为何人们经常认识不到自己的能力不足和性格缺陷。第二部分讨论了人们关于自己品格的错误评价,并探索了人们为何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