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事件》中,伊格尔顿不但喊停文学的边缘化,还力图让文学回到那个重视文学和虚构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的“高理论”时代。因此本书花费大量笔墨和力气逆潮流而行,试图从概念上界定文学,总结出文学的五个特质:虚构性、道德性、语言性、非实用性和规范性。本书另一个逆潮流而行的举动是讨论文学的道德价值,他认为,如今怀疑和颠覆的思维模式已成为新的迷信崇拜,文学宣扬的道德训导和教诲就可能成为新的变革性力量。虽年逾古稀,反骨的本色丝毫不减,读来乐趣横生。
本书为《马叙伦全集》的一种,是马叙伦的学术代表作之一,也是一九七三年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出土前的五十年间,《老子》研究中最有分量的成果之一。本书采用本证和旁证相互结合的科学方法研究《老子》,侧重校勘。全书征引各类版本,异文资料相当丰富;利用古文字材料,从形体结构解析字义;援引《说文》和各类文献,提出富有启发性的训释。
申丹著的《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分上下两篇。上篇为理论探讨,梳理叙事学和文体学之间既相异又互补的复杂关系,揭示叙事学核心概念和分析模式的实质性内涵,廓清涉及的不同分类与研究视角,为文本分析做出铕垫。下篇为本书重点,聚焦于作品阐释,选择有代表性的英美经典短篇小说(美国短篇为主)进行文内、文外、文间的“整体细读”,挖掘其中的潜藏文本或深层意义。本研究具有靠前前沿性,针对靠前学术界的相关探讨,纠正和澄清了一些理论上的误解和混乱,对文本做出了富有新意的重新解读,阐释方法也具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收录了布鲁姆对五十六位文学史中极具影响力的诗人的精当评述。从14世纪的彼特拉克到20世纪后期的安妮??卡森等英美诗人,再到普希金、波德莱尔、兰波、聂鲁达等其他语种诗人,布鲁姆精细梳理了西方诗歌传统,展现了诗人与世界的对话。布鲁姆在多角度的分析介绍中融入了弗洛伊德和诺斯替思想,始终贯穿着“影响的焦虑”概念,强调后辈诗人与前驱者之间竞争性的关系,是诗歌鉴赏的优质指南。
本书以西方阐释学理论为观照,以中国学术史为对象,对中国古代内在俱足的阐释学理论和诞生于中国文化土壤之上的阐释学传统作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进行了理论上的归纳和总结。本书认为,先秦诸子的论道辩名,两汉诸儒的宗经正纬,魏晋名士的谈玄辩理,隋唐高僧的译经讲义,两宋居士的参禅说诗,元明才子的批书评文,清代学者的探微索隐,各有其标举的阐释理论或阐释方法,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这种诞生于中国文化土壤上的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阐释学理论足可与西方阐释学理论相媲美。本书充分注意到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精神的深刻差异,力图建构中国古代阐释学的理论网络,以实现东西方文化之间有体系的跨文化对话。
教会医学对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影响,可概括为“西教”→“西学”→“近代化”的历史与逻辑:由于传教士充当了西方文明载体的角色,在传教过程中,把包括医学在内的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传到了中国,引起了中国科学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变迁。许多中国人是通过认识西方医学,才认识西方文明的;也是通过接受西方医学,才接受西方文明的。因此可以说,近代教会医学催生了中国医学现代化,中国医学现代化又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教会医学与中国医学早期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论丛》研究的对象为“教会医学”、“中国社会变迁”。研究内容是在对近代“教会医学的发展演变”、“教会医学与中国医学早期现代化”等问题的研究基础上,重点探讨“教会医学对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影响”。
内容简介
本书的亮点是作者用大量实地搜集的手德文资料,研究了前人学者较少涉猎的《红楼梦》前80回德文译本的译者史华慈及其译作,采访了史华慈关于德文节译本的看法,探讨了史华慈中国文学作品翻译的具体特色和问题,并进一步将《红楼梦》德文全译本和节译本进行比较,详细、具体地梳理了《红楼梦》德文译本的发展过程,填补了德文《红楼梦》翻译研究的空白,拓宽了中德文学比较研究的视野。
《形象学研究的四种范式》以阐释学为切入点,以现代语文学、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现象学为支点,聚焦历史形象、跨文化形象、心理形象、象征形象四类形象学研究范式。核心论点包括:形象学研究的核心是身份认同涉及的价值诉求和精神化运动;滥觞于罗曼司语文学、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现象学源头;不断突破并重构文学边界、学科疆界,跨越地理和文化藩篱;旨在继承的基础上丰富和完善西方阐释学传统;形象学征兆的诗学革命深刻地嵌入了文学和思想现代性的肌理:必须坚守历史境遇中人的教化和救赎之必要性,坚持文化价值元素的提炼、文化规范的匡扶、文化品格的塑造。
本书稿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多维视野中的《野草》研究概论(项目批准号:14FZW048)”的成果,书稿从诗学、美学、社会学、文化学等视角出发,以相关的研究史料为基础,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野草》研究文献资料的集中梳理,对《野草》研究进行了多维度的、全面深入的考察,书稿出版对鲁迅研究、《野草》研究史论等方面有推进作用。
本书内文分为:《谜史》校点本、《谜史》研究文萃、钱南扬涉谜逸文汇辑及附录。收入本书的《谜史》,是在1986年再版本的基础上,参考了以往的各种校本以及未刊校稿,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校点,尽管不敢说已尽善尽美,但可以说是截止目前较为完善的版本。研究文萃,内容涉及《谜史》的书内书外,方方面面。《钱南扬先生谜学年谱》是在搜集整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精心写成,总结了钱南扬先生本人的《谜史》之史。在本书编纂过程中还发现了钱南扬先生那本积年增补、辨误,留下密密麻麻修改墨迹的初版《谜史》手校本,其珍藏者讲述了它的发现经过。在台湾出版的《谜史》两种版本,分别由民俗学会和灯谜团体出版,说明了《谜史》在台湾民俗界和灯谜界都有很大的影响,为此撰写的《〈谜史〉在台湾》,作了详细的介绍。钱南扬与灯谜界人士的交往,
《香山魂》一书精选古今中山地区在学术、音乐、学术、创作、经商等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如黄佐、何吾驺、欧阳庚、萧友梅、苏曼殊、郑观应、王云五等共十数人为代表,通过对他们的人生轨迹展现了中山人在社会各个领域的精彩。
《太赫兹技术发展与应用》全面介绍了太赫兹技术的基本概念与特性,重点分析了太赫兹辐射源、太赫兹波探测、太赫兹波导技术、太赫兹功能器件等基础技术,详细解读了太赫兹时域光谱、太赫兹成像、太赫兹雷达、太赫兹通信关键技术,系统总结了外相关领域技术的项目新进展情况,分析了其应用情况及未来发展前景,梳理了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太赫兹成像焦平面技术、亚毫米波成像焦平面阵列技术、高效中红外激光、多任务化学传感器等太赫兹相关项目。 《太赫兹技术发展与应用》涉猎知识广泛,内容充实丰富、结构清晰、由浅入深、通俗易懂,研究和应用对于未来作战与国家安全将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可为从事相关领域研究与管理工作的人员,以及有关高校师生提供借鉴和参考。
心身关系是始终伴随着人类、深入探讨人类自身存在的一个古老而基本的命题。对心身关系的体察显现了人的本性之谜。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别出不同学者的哲学倾向。尽管当代关于心身关系的讨论仍然处于“众说纷纭”的阶段,但是旧的问题已注入了新的内容。很近30年来,生命科学、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研究的发展,为重新理解心灵与身体问题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身心问题研究受到优选技术的直接促动,其重心也发生了一系列新的转向及变化。现代科学为解释心身关系问题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也对因袭多年的、传统的关于心身关系的看法产生了剧烈的冲击。21世纪的科学发现给身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更多的实证基础,也给心灵与身体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通过回顾当代心身问题的演变历程、总结其成败得失、把握其演进趋向,研究总结身心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