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译注》由著名楚辞研究专家董楚平全注全译,1986年出版时得到何其芳、胡念贻、袁珂等文史大家的鼎力相助,问世40年来深受读者喜爱,曾荣获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全书以王逸《章句》本为根据,以战国时期楚国作品为范围,收屈原全部作品、宋玉《九辩》、《招魂》及《大招》,裁去《惜誓》以下的汉人作品,是为严格意义上的楚辞全本。 本次出版《楚辞译注(彩图珍藏本)》,包括前言、题解、原文、译文、注释、注音、彩图、图释、屈原行迹图、附录十大版块,全彩印刷。对旧版一些失韵、误译的文字进行了修订润色。收录《钦定补绘萧云从离骚全图》《九歌图》《湘君湘夫人图》《渔父图》《龙舟竞渡图》等楚辞历代彩图250余幅,其中近100幅江户时代楚辞植物彩图为首次整理面世,杜若、兰芷、江离、辛夷、杜衡、薜荔、女罗、菌桂等楚
《诗经译注》是由我国著名《诗经》研究专家、华师大古籍所程俊英教授编著的全注全译本。自1982年问世以来深受读者欢迎,已畅销逾60万册,曾获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也是许渊冲先生《诗经》英译本的首选底本。本书为《诗经译注》彩图特装典藏版,采用 烟霞绒 布面精装,以三色彩烫工艺呈现西周时期的 垂冠凤鸟纹 ,书名 诗经 集自国宝级文物虢季子白盘铭文,书脊采用云雷纹及凤鸟纹烫金装饰,环衬为 鸟身回首龙首神 纹样,护封融合《诗经》中的鸟兽草木、商末周初的父乙觥等历代图像及文物元素,生动展现《诗经》文化的源远流长与艺术嬗变。全书包括原文、译文、注释、前言、题解、注音、彩图、图释、地图、音频十大版块。原诗、译文、注释 三位一体 的版式,颇便阅读。内文收录《诗经》动植物图、南宋马和之《诗经图》及诸侯国地理位置图共25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在其助手刘攽、范祖禹、刘恕等人的通力协作下,历时十九年编纂的我国*部编年体通史。其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终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记载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事迹,并录司马光及历代贤哲评论二百一十八篇,成书二百九十四卷。 《资治通鉴》的书名是宋神宗钦定的,其书以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为宗旨,其中 兴邦之远略,善俗之良规,匡君之格言,立朝之大节,叩函发帙,靡不具焉 ,自古被视为学习历史,吸取经验,学习治国理政、修身齐家之道的经典之作。《资治通鉴》中所蕴含的领导艺术、管理经验、用人智慧、权谋战略等,至今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是人们学习历史、汲取智慧、指导人生的不二之选。 文白对照本《资治通鉴》,原文以中华书局标点本《资治通鉴》为底本,权威准确;译文由人民大
《左传》作为 《春秋》三传 之一,自汉代就成为 经 书的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经典,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受到了人们更多、更持久的关注。其史学和文学价值一直得到了古今学人的推崇。 从史学价值来说,它既记载春秋史实,又包含了大量古代典章史料,是春秋文化百科全书,了解春秋时代不得不读的经典。它是中国第一部建立了健全的编年体制的编年体史书,是先秦史学成就的集大成者。其综合性、整体性的史学观一直为优秀史学家所推崇;其点、线、面相结合,在反映历史全貌时注重突出当时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做法也一直是史家的榜样。 从文学价值来说,其典雅、浑朴、传神的文风成为文学创作者学习的典范,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书中史实衍生出的故事,也为后世小说、戏曲甚至影视剧提供了的原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部纪传体通史,为 二十四史 之首,全书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凡一百三十篇,记述了自黄帝以来至汉武帝时期约三千年的历史,囊括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学术各个方面的内容,是一部史学名著,也是一部文学名著。 本次出版的三全本《史记》(全10册),原文以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修订本为底本,吸收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史记》做注释、翻译、评析,各篇篇首有解释篇题、概括要点的 释名 ,篇末有汇集古今点评的 集评 和延伸探讨的 评论 。注释详实,引证丰富;翻译准确,流畅易懂;评析全面,深入浅出;《史记》研究大家韩兆琦审阅把关,是市面上仅见的真正的全本全注全译本《史记》,现代人阅读《史记》的理想读本。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体大思精的历史著作,同时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传记著作。西汉司马迁撰。《史记》已有多种文白对照本,本书特点是体例创新,有五体说明,单篇题解,篇中有结构段意,使白话本更贴近司马迁的原创,体现了五体结构纪传体的魅力所在,不只是机械的古今语言转换。单就古今之互译,亦当后出者胜。书后五个附录,展现了译者的译文态度与方法,以及译者的部分研究成果,可扩大读者视野,对阅读全书大有裨益。
《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自30余岁开始写作,直至晚年才集腋为裘,成此 孤愤之书 。全书分十二卷,凡四百九十四篇。全书大多采用传奇手法来描写志怪的题材,融物性、神异性、人性于一体,塑造了一系列花妖狐魅的艺术形象,既生动描写了个人渴望解放和追求幸福的喜怒哀乐,也深刻揭示了现实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世态炎凉。在艺术表现上尤以构思奇妙、情节曲折、语言简洁生动取胜。因而被称为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资治通鉴》是中国*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从古到今,许多文人政客都学习《通鉴》,从中得到益处。为了普及《通鉴》,使中等文化程度的人都能读懂,本书语译《通鉴》全书,题名为《资治通鉴(白话本)》。该书为辅助阅读,语译者增加了辅助资料。书前 导读 ,评介《通鉴》;行文中,每卷开头有 大事提要 ,卷后有 点评 ,行文中插入结构段意。此书结构清晰,力图为读者提供一个准确无误的白话《通鉴》。
《史记》是我国*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是中国古代史学与文学的丰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也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文明成果。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前104 前101年),共写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分为 本纪 表 书 世家 列传 五体。 本纪 记帝王及王朝之事,为全书纲领; 表 载录各个历史时期王侯将相及相关事件; 书 分门别类地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和重要专题; 世家 记载王侯贵戚及其家族兴衰; 列传 叙述各色人物事迹及周边民族历史。《史记》完成了对古代编年体、国别体、资料汇编体等史书形式的整合,是我国*部纪传体史书,后世国史都以纪传体为标准体例,中国古代 正史 二十四史系统就是从《史记》开始的。 《史记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简史,相传是孔子以鲁国旧史为依据修订的,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历史。 《春秋》文辞简略,又蕴含褒贬,作为一部史书,它无法让人们了解史事的全过程及其中的深刻含义,于是出现了各种为解释《春秋》而作的著作,称为 传 。在各传中,《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简称《左传》《公羊传》《穀梁传》)流传下来,成为重要的儒家经典。《左传》对《春秋》的简略叙事进行了大量补充,不仅记鲁国一国的史事,还兼记周王室与各诸侯国,内容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大大充实了《春秋》的内容,为后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左传》对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人物的言行都有深入描绘,情节跌宕起伏,塑造了众多形象鲜明的
《醒世恒言》是 三言 的最后一部,相较于前两种,在内容题材上显示出了一些新特点,艺术上更加成熟,成为 三言 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本书收录的故事,或来自史传,或来自笔记小说,或来自民间传说,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其中,尤以《卖油郎独占花魁》《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苏小妹三难新郎》等篇,为人所津津乐道。本次整理,以目前存世最早、相对比较完整的版本 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藏叶敬池本为底本,同时会校众本,以最大程度还原该书的本来面貌。
《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写的我国现存z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汉魏以来,文人别集日益繁多,学者难以遍读,选编精华的文学总集应运而生。《文选》就是一部选编精华的诗文总集,收录了上起周代,下至南朝梁代一百三十位作家及若干佚名作者的作品七百六十四篇,按体裁分为赋、诗、骚、七、诏、册、令、教、文(策文)、表、上书、启、弹事、笺、奏记、书、移、檄、对问、设论、辞、序、颂、赞、符命、史论、史述赞、论、连珠、箴、铭、诔、哀、碑文、墓志、行状、吊文、祭文等三十八类,其中赋、诗又按题材分为若干小类。各类之中作品大略以作者年代先后为序。 《文选》选文注重文采,以 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萧统《文选序》)为主要艺术标准,多录骈偶之作,集中了汉魏六朝文学的主要精华,被《四库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古文观止》由清代吴兴祚审定并作序,序言中称 以此正蒙养而裨后学 ,当时为读书人的启蒙读物。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镌版印刷。书名 古文观止 意指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极高水平,学习文言文至此观止矣。 《古文观止》选文丰富多彩,篇幅较短,语言精炼,便于诵读,其中不少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古文观止》的流行性与通俗性、权威性至今难以动摇,仍影响巨大,是非常好的普及性古文选本,一版再版,依旧常售不衰。
陈宏谋有感于世俗弊端,于是在公务之余,采录前人关于养性、修身、治家、为官、处世、教育等方面的著述事迹,分门别类辑为:《养正遗规》、《教女遗规》、《训俗遗规》、《从政遗规》和《在官法戒录》,总称《五种遗规》。 《养正遗规》主要是有关童蒙养正及青少年读书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论述; 《教女遗规》多为阐释闺范母训等内容; 《训俗遗规》主要记述乡里、宗族间致讼原因和如何消除矛盾的途径和著述; 《从政遗规》主要为官吏选辑可当座右铭的咸规和一些表率人物的言行; 《在官法戒录》是辑录者采辑历代典籍所载封建官吏的善行和劣迹种种,加以指评论断之作。 虽然《五种遗规》中很多具体的内容已经时过境迁,但是所论及的道理很多对今天的人们仍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发人深省。
《通鉴》是司马光在其助手刘攽、范祖禹、刘恕等人的通力协作下,根据大量史料编纂而成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共1362年的历史。书中描绘了战国至五代期间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几十个政权的盛衰之由,生动地刻画了帝王将相们的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历史旋涡中的生死悲欢。时至今日,《资治通鉴》仍是一本了解和学习中国历史的之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儒家思想博大精深,王阳明思想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传承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基因,是现代人学习儒家思想、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切入点之一。 为了传承和弘扬王阳明思想,便于现代人阅读王阳明著作,我们以隆庆六年《王文成公全集》为蓝本,精心编撰了这部文言文和白话文对照的《王阳明全集》,全书共八册,三十八卷,分为语录、文录、别录、外集、续编和附录六大部分。 这是一部适合所有人阅读的《王阳明全集》,是一部*得收藏的珍贵文献,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者和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和工具书。
《说文解字》是汉民族*部按照偏旁部首编排,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考究字源的字典,凝聚了东汉著名学者许慎毕生的心血,代表了汉代训诂学的较高成就。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入其中,较大限度地保存了东汉以前汉字的形、音、义材料,同时全面反映了东汉以前的百科知识。这次出版,以同治十二年(1873)陈昌治据孙星衍重刊宋刻大徐本改刻的一篆一行本为底本,参考历代《说文》学、古文字学研究成果,分原文、注释、译文、参证四部分,逐字进行整理。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以简体字本呈现,在讲述字形时保留必要的繁体字形,并提供兼顾繁简字形的音序、笔画检字表,使原本晦涩难懂的《说文解字》,真正变成雅俗共赏、普通人也 读得懂 的《说文解字》。 为了读懂《说文解字》,我们强化了以下几点
《说文解字》是我国*部按照偏旁部首编排的字典,也是中国古代*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汉语字源的字书。作为两汉文字训诂学之集大成者,在中国语言学史上享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说文解字今释》即以大徐本为底本,通过每个字条的句读、注音、释文和注释,尽力逐条解说许慎原文的含义,并引用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材料加以参证。全书标点精细,校勘详审,注音准确,译文明白通畅,注释部分择善采纳诸家之言,简易明了,而不一味堆砌,参证部分全面吸收古文字学的研究成果,益以作者之独到心裁,或肯定许慎说解文字的严谨科学,或指出许慎因受时代、条件的历史局限而出现的某些谬误,而其所引古文字形亦便于读者了解文字字形之流变。 《今释》一书使一部难认难读、难释难懂的《说文解字》,成为文理科学子皆宜、雅俗共赏之
《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记载了从光武帝刘秀起兵推翻王莽新朝起,至汉献帝让位,曹魏代汉止,东汉一百九十五年的发展历史,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叙事生动,简明周详,是一部杰出的私修断代正史。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本书正文以毛宗岗评点本之康熙年刊《四大奇书第一种》(醉耕堂本)为底本,参校乾隆姑苏书业堂刊《四大奇书第一种》(书业堂本)、《贯华堂第一才子书》(贯华堂本)等7种毛批系统版本以及明嘉靖壬午本等其他重要的《三国演义》版本,对异文择善而从,凡人名、地名、职官等据史料考订处,皆出详细校记,文字可靠。 本书汇集了七家批语,除著名的毛宗岗、李卓吾(托名)、李渔(托名)外,还有不太常见的嘉靖壬午本、周曰校本、夏振宇本和钟伯敬本批语,用彩虹色印刷,版式舒朗,眉目清晰。本书为学界研究《三国演义》及其批评汇集了较为完整和全面的资料,也力求为大众品读《三国》提供一部精善之本。
《史记》是中国传统史学中的经典,如何读懂经典,或者说如何让经典 好读 ?张大可教授可谓用了毕生精力。张教授通过对《史记》的研究,结合多年的古籍整理以及自身阅读的经验,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套完美的《史记全本注译》。 这套《史记全本注译》从内容上有如下特点: 一、《史记全本注译》的内容构成 在今本《史记》基础上独立创作,增加了绪论、题解、注释、译文和段意五体内容,全书共330万字,分为九册,第一册《十二本纪》,第二册《十表》,第三册《八书》,第四册至第五册为《三十世家》,第六册至第六册为《七十二列传》。 二、宏观把握和微观解读相结合 1.序论:全面评介全书内容、创作主旨及价值、作者事迹等内容。(宏观把握) 2.题解:置于篇前,提示本卷大事梗概,帮助读者了解本篇主旨、历史大事件、作者的创作意图
《史记》由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撰成。全书共有一百三十篇,划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其中,本纪有十二篇,表有十篇,书有八篇,世家有三十篇,列传有七十篇。该书记载了自远古经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直至汉武帝时期长达三千年的史事,内容涉及上述各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学术、天文、地理乃至医术、占卜等,所记地域范围除了汉朝,还有周边少数民族和域外国家。《史记》对后世的史学、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充的《论衡》不仅是中国思想史上,也是世界思想史上的一部巨著。它以 疾虚妄 求实诚 为著述宗旨,针对东汉流行的谶纬迷信、灾异符瑞等 虚妄 之论,逐一进行辨析与批判。它采用自然主义和直观的观察来描述、解释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形成了包含认识论、自然论、人性论、命运论等的理论架构,其丰富性、矛盾性,其先进性与局限性,都值得当代读者不断研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