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研究中国古典学术史学的一部专著。作者选取一条特殊的讲述学术史的路径,将中国古典学术史著作中有典范意义的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作为研究对象。将三目总序、部序、类序分别对应展开,将每篇序文进行规范标点,同时,站在现代学术史研究的角度,充分吸收当前学术界关于古典学术史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包括了诸多作者的研究心得。本著所求在“简”,是在姚奠中先生“由博返约,回真向俗”的思想指导来进行学术史思考的。读者能够以 短的时间,把握经学史的脉络。
《历代名画记》为唐代张彦远撰作的一部绘画史论类著作,是我国部绘画通史著作,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誉为 画史之祖 ,在中国绘画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是书共十卷,前三卷为总论,主讲画学和画论;后七卷则是按年代顺序撰写的画家传记。
本书是研究中国古典学术史学的一部专著。作者选取一条特殊的讲述学术史的路径,将中国古典学术史著作中有典范意义的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作为研究对象。将三目总序、部序、类序分别对应展开,将每篇序文进行规范标点,同时,站在现代学术史研究的角度,充分吸收当前学术界关于古典学术史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包括了诸多作者的研究心得。本著所求在“简”,是在姚奠中先生“由博返约,回真向俗”的思想指导来进行学术史思考的。读者能够以 短的时间,把握经学史的脉络。
本书是研究中国古典学术史学的一部专著。作者选取一条特殊的讲述学术史的路径,将中国古典学术史著作中有典范意义的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作为研究对象。将三目总序、部序、类序分别对应展开,将每篇序文进行规范标点,同时,站在现代学术史研究的角度,充分吸收当前学术界关于古典学术史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包括了诸多作者的研究心得。本著所求在“简”,是在姚奠中先生“由博返约,回真向俗”的思想指导来进行学术史思考的。读者能够以 短的时间,把握经学史的脉络。
中国词史上第一部词总集《花间集》,对后世词坛有着巨大深远的影响。《花间集》成书于五代后蜀广政三年(940),在此后千年的传播史上,出现了较多版本,但迄无一个较为完善的的校注本行世,这对《花间集》的阅读,尤其是对于《花间集》的深入研究,造成了很大的不便。《花间集校注》包括校勘、笺注、疏解、集评、附录等内容,弥补了词学研究领域的这一欠缺。
《中论》为魏徐干撰,现存上下两卷,凡二十篇。每篇论一事,涉及治学、爵禄、亡国、务本、历法、考伪、交游、艺纪等多个方面,概而言之大要有二,即修身处世与治国为政。书中多引孔孟儒家言论以说理论事,多用秦汉事典讥评时政以求兴利除弊,内容丰富,言简意深,非常难读。孙启治先生综合历代注释成果,训诂文字,疏通句义,考论事典,写成《中论解诂》一书,可资研读使用。书末有四篇附录,要举序跋、评论、传记资料及《中论各篇内容提要》,具有参考价值。
《山右丛书·初编》是1934年由山西省文献委员会编纂的一部汇集晋人学术著作的大型古籍丛书。山西大学、山西社科院等学术机构集中各方力量对其进行点校,并专门成立山右历史文化学院这一机构来统筹安排,耗时近5年。原书为套装,合计12册,为方便读者阅读,特推出单行本。 《常评事集·常评事写情集》(外三种):本书原为《山右丛书·初编》的第六册,由《常评事集·常评事写情集》《自课堂集》《松龛全集》《王石和文》等四部分组成,是明清时期山西学者的个人文集汇总。
《汉书》在《史记》体例基础上创立“十志”,影响深远,其中《刑法志》从儒家思想的角度来论述法,是一篇具有个人风格、反映时代风貌、饱含思想价值的法史述论文章。古今中外对本志多有考释,有重要的奠基和启发意义,但也存在一定不足。本书宗旨有三:一曰集旧注,留精粹,定讼争,议得失;二曰明术语,析文句,证史实,求确解;三曰考渊薮,辨源流,阐幽微,觅宏旨。力图对《汉书刑法志》作一深入全面的解读,以供学界同仁研学之便。
苏秦是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外交家和谋略家,《汉书·艺文志》载有“《苏子》三十一篇”,然而该书早在东汉晚期就已亡佚。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中,发现有十六章苏秦的书信和游说辞,其中十四章是连司马迁都没见过的珍贵史料。作者在先贤研究的基础上,以这些真实史料为标尺,将散存在战国秦汉文献里苏秦及其学派的书信和游说辞辑录起来,共收录《苏子》佚文77篇,逐篇进行校勘、注释、考辨、编年。该书的出版对研究战国历史和纵横家的事迹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吴嘉纪(1618—1684)是明末清初遗民诗人,其诗幽澹似陶潜,沉痛似杜甫,孤峭严冷似孟郊、贾岛,清人卓尔堪称其为“海内大家”。本书以清道光间泰州夏氏刻本为底本,会校诸本,并据周亮工赖古堂刻《陋轩诗》等增补九十二首,逐篇校勘、笺释,尽量考订写作年月。书末附录《吴嘉纪手札序赞辑佚》《陋轩诗序跋题记》《吴嘉纪事迹辑存》《诸家品题评论辑存》等七种及《吴嘉纪年表》一种。全书资料丰赡,笺校严谨,堪称研读吴嘉纪作品的重要参考。
清末王先慎所撰《韩非子集解》,以宋乾道本为主,参考了藏本、张本、凌本、赵本等多种版本,利用了《太平御览》、《艺文类聚》、《群书治要》等类书和《老子》、《荀子》、《战国策》、《史记》等著作的有关资料,吸取了王念孙、卢文弨、顾广圻、俞樾、孙诒让诸家的校释成果,阐述了作者自己的研究心得,是研究《韩非子》的重要资料。此次推出的精装典藏本,开本大小由140毫米*203毫米,调整为150毫米*220毫米,各级字号随之有所加大,每面四周留白也增加不少,从而在方便读者研读的同时,也便于做随文笔记。
本书是著名学者楼宇烈先生为先秦经典《荀子》所作的注本,以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为底本,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对《荀子》现存三十二篇进行了全面的校勘注释,解释词义、疏通文句,深入分析荀子思想,并对部分旧注加以评论。每篇前又有《说明》,对本篇的基本内容作以简要的介绍和分析。
《老子》是先秦主要典籍之一。《老子校释》以唐景龙二年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文为主,参考石本、敦煌本、旧钞本、正统道藏本等一百余种刻本,进行校勘;并引用了王念孙,孙诒让、俞樾、洪颐煊以迄近人研究所得,加以考订、阐释;还以江有诰韵读为主,参以吴棫、顾炎武、江永、姚文田等诸家之说,推求经文古韵。本书是研究《老子》的重要参考书。
朱淑真《断肠诗集》由南宋郑元佐为之作注,全称《新注朱淑真断肠诗集》,分为前集十卷、后集八卷,前有淳熙九年(1182)魏端礼序。其中后集书名题为《新注朱淑真断肠诗词后集》。 此次整理,诗集以国家图书馆所藏明初刻递修本为底本(前集有陈清华藏印、后集有袁克文跋语),参校黄丕烈跋明刻递修本、艺芸书舍抄本、铁琴铜剑楼藏抄本、丁丙刊本。在保留郑元佐夹注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校勘与补注、辑评。 词集以《紫芝漫抄》本为底本,据明人戴冠《和断肠词》还原旧本编次,校以诗词杂俎本、汲古阁未刻词本、胡慕椿辑本、四印斋本,详加考辨,剔除伪作,首次恢复《断肠词》原貌。全书之末,附存目文、戴冠和词、题咏、评论、序跋、书目题识等。
1.岑参是与高适齐名的盛唐诗人,是边塞诗的*。2.本书底本是明正德十五年济南刊七卷本《岑嘉州诗》,所以书名称 岑参诗笺注 ,书末附录岑参存世不多的数篇文章,同样作了校勘和注释,实为 岑参全集笺注 。3.校注者曾实地考察岑参走过的五百多个地方,对诗中本事、年代、地理、背景、题旨等,作了充分的揭示与阐发,注释典制名物,则以文献与考古发掘相参证,附录丰富,并撰有《岑参年谱》,乃后出转精之作。 4.新版对旧版《岑嘉州诗笺注》作了较多的修订,重新排版,字大行疏,提升了阅读体验。
清人方世举的《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十二卷,是在总结前人注本基础上完成的一部集大成的韩愈诗注本,笺注方法具有清人注疏的时代特色,并首先采用编年之体,在现存韩集旧注中属质量上乘之作,为后世多种注本大量借鉴引用。本书稿为便于读者使用,特加标点、校勘,加标专名线,并对书中明显的文字错误作了校改。
《玉台新咏》十卷,南朝陈徐陵编,系《诗经》、《楚辞》之后最古的一部诗歌总集。此书虽所收多为宫体诗(艳歌),但保存了大量梁及其前诗歌资料,可予校订其他古籍,颇有参考价值;所收作品在声律、对偶、用典方面已相当成熟,对其后世诗歌的创作和发展很有影响。此书宋前刻本较多,注本只清吴兆宜一家,引证颇博,笺注详赡,且将每卷明人滥增之作退之卷末,注曰“宋刻不收”,尤为可取。本次整理出版,即以清乾隆三十九年程琰删补吴兆宜《玉台新咏笺注》为底本,校以宋刻(或复宋刻)诸本及各相关文献, 异文出校,讹误出注,附录各本序跋二十八篇,以便读者研究参考。
在孔门七十子中,曾参被称为曾子,是对中国后代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学者,也是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他的《孝经》被称为 百行之宗,五教之要 ;《大学》提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从伦理到政治的人生发展思路,被中国封建时代文人奉为人生圭臬。曾子在先秦说理散文发展史上也有重要地位,中国典型的专题说理散文,是在曾子时代出现的。孔伋,字子思,是孔子之孙,孔鲤之子,是战国前期儒家一大重镇,也是孔子后人中一大思想家,宋儒甚至编制了孔子 曾子 子思 孟子一脉相承的道统体系,学者们将子思与孟子合称 思孟 。战国时期,学术界重视的是子思论述仁、义、礼、智、圣五种德行的作品。到了宋代,以道德心性学说为核心内容的新儒学兴起,子思的另一篇代表作《中庸》因此受到特殊重视,被朱熹列为 四书 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