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是一篇集中阐述与“孝”相关主题的文章,以对话为基本体式,问答的双方是孔子及其弟子曾参。《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云:“曾参……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本次整理《孝经注》收录了孔安国传、郑玄注以及唐玄宗注。孔传《古文孝经》以《知不足斋丛书》翻刻太宰纯《古文孝经孔传》为底本,郑注《孝经》以日本天明七年(1787)《群书治要》所收录的郑注《孝经》为底本,李隆基注《孝经》以唐开元六年(718)所刻的石台《孝经》为底本。本次整理三注并收,是目前收录最完整的本子。
方勇主编方达评注的《荀子(精)/诸子现代版丛书》是战国末期荀子所撰,共二十卷,三十二篇。作者荀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继孔孟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精通《诗》、《礼》、《易》、《春秋》。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很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学,而儒学的基本表现形式一直是经学,也就是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经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就是十三经,即《周易》《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左传》《公羊传》《毂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十三经导读(下卷)》即以这十三部儒冢经典为对象,对它们进行阐释和导读,梳理它们在中国历代的传承与流变,分析它们对中国历史、文化各个方面的重要影响。依据篇幅和内容,书稿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介绍的是《周易》《诗经》《尚书》和三礼,下卷介绍的是《春秋》三传和《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在《孝经》学史上,重要的注本当属流行于汉末至中唐的郑玄《孝经注》。可惜宋代以后,《孝经注》亡佚。有清一代,学人搜集郑玄《孝经注》不遗余力,极具代表性的是严可均辑本。皮锡瑞以之为据,作《孝经郑注疏》,成为清代《孝经》学典型的注本,也是今天理解《孝经》重要的注本。而百年来敦煌遗书出土,发现了许多郑玄《孝经注》残片。 《孝经正义》的意义有三:一是在经文上,还原唐明皇《孝经御注》改经之前的经文;二是根据新出土敦煌文献,结合严可均、皮锡瑞所集郑玄《孝经注》内容,提供一个更为完整的《孝经》郑注本;三是对郑注《孝经》进行全面系统的疏解,即以清人解经的方式,详尽疏释《孝经》经文、郑注。
《徐霞客游记》是一则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经过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了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做出卓有价值的贡献。此次以乾隆本与过去从未刊刻过的原始抄本为底本,由吴应寿教授校点。
《西昆酬唱集》是宋朝杨亿所编的一部唱和诗集,共收入杨亿、刘筠、钱惟演等十七人的250首唱和诗。西昆体是宋初诗坛独领风骚的一个流派,即是以本集而得名。内容主要涉及咏古怀史、咏物、流连光景以及闺情等,音调铿锵,对仗工稳,用典深密,文字华美,整饬典丽,将古典诗歌,尤其是五七言律诗的艺术特色发挥的淋漓尽致,体现了北宋统一帝国的堂皇气象。
孟子名轲,字子舆(一说子车),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宋以后与孔子并称,有“亚圣”之誉。《孟子》一书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的言行,由其弟子编定而成,其中个别篇目由孟子审定。东汉以前无注《孟子》者,现今可知的东汉注《孟子》者有程曾、郑玄、赵岐、高诱和刘熙五家。除赵岐《孟子章句》外,其余四家均已亡佚。赵岐《孟子章句》是现存最早的《孟子》注本,此书逐字逐章对文本进行诠解,不仅对文字进行训诂释义,也对文意进行串讲分析,每章后的《章指》概括全章旨意,对《孟子》一书的理解有极大的价值。本次点校以《四部丛刊》影印宋刊本赵岐《孟子章句》为底本,并参校元旴郡覆宋本《孟子章句》及阮刻《十三经注疏》本《孟子注疏》,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准确、经典的《孟子》古注本。
鲍鹏山、周缨编校的《大学中庸正音诵读》,采用朱熹底本,精注精校,全文注音,四色,对生僻字、通假字以及易读错字,均特别标出,人名地名加专名线。随书附赠《大学》《中庸》临摹手抄字帖,在诵读经典的同时,还能练习书法,学认繁体字,是满足青少年和广大国学爱好者诵读经典需求的一本好书。 中国青年出版社推出的“鲍鹏山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系列”,含《论语正音诵读本》《孟子正音诵读本》《大学中庸正音诵读》《道德经正音诵读》《庄子正音诵读》,并均有“导读本”配套陆续出版。
该书为(明)汤宾尹精遴,(明)朱之蕃详注,(明)龚三益摭评,于万历年间,由建阳余氏家族自新斋余绍崖出版。内容为《战国策》(十二战国)史文的评、选、注,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全书为一册,四卷。一卷:西周7篇、东周2篇、秦28篇、计37篇;二卷:齐29篇、楚14篇、计43篇;三卷:赵28篇、魏14篇、计42篇;四卷:魏11篇、韩11篇、燕13篇、宋1篇、卫3篇、中山1篇,计40篇,共计162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尚书》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汇编,保存了大量弥足珍贵的先秦文献资料。它内容博大精深,文字却佶屈聱牙。鉴于此,本书对之进行注释、今释。本书博采众长,注释时有新意,译文也通顺畅达,是帮助读者读通和理解《尚书》的一本好书。
《读史管见》全书三卷二十六篇,为清代有名女学者李晚芳所编选评点。此书书早在百年前就被传到日本刊行,而且一版再版,名声远播东瀛。安政三年(中国的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日本学者陶所池内为浪华书林群玉堂翻刻的《读史管见》校订并作序,序中盛赞李晚芳审视历史时,灵心准确像一架天平、眼光雪亮如一把火炬,其明晰的论断和超卓的见识,即使把司马迁从九泉下请出来,也会对这位敢于批评《史记》的妇人心服口服。该书为日人池内陶所(1814-1863)于江户末期校订之和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