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是现存最早的史籍。所谓典、谟、训、诰、誓、命,多为三代君臣为政之语。今所见《尚书》印本尚有南宋刊本数种,北京大学馆藏宋刊本,末附陆德明《释文》,或存早期刊本之面目,今取为底本,校以南宋两浙东路茶盐司刻官板八行本《尚书正义》、清阮元校刻《尚书正义》之经传。底本原缺《尚书》序及《微子之命》,乃据八行本校录。经文标点,一依孔《传》。
在《孝经》学史上,重要的注本当属流行于汉末至中唐的郑玄《孝经注》。可惜宋代以后,《孝经注》亡佚。有清一代,学人搜集郑玄《孝经注》不遗余力,极具代表性的是严可均辑本。皮锡瑞以之为据,作《孝经郑注疏》,成为清代《孝经》学典型的注本,也是今天理解《孝经》重要的注本。而百年来敦煌遗书出土,发现了许多郑玄《孝经注》残片。 《孝经正义》的意义有三:一是在经文上,还原唐明皇《孝经御注》改经之前的经文;二是根据新出土敦煌文献,结合严可均、皮锡瑞所集郑玄《孝经注》内容,提供一个更为完整的《孝经》郑注本;三是对郑注《孝经》进行全面系统的疏解,即以清人解经的方式,详尽疏释《孝经》经文、郑注。
《春秋穀梁传集解》,东晋范甯注。《穀梁集解》是今存最早的完整的《穀梁》注本,也是《穀梁》最为重要的注本之一。范甯秉承《穀梁》家学,又不废《公羊》《左氏》二家之说,合汇三传以注《穀梁》,颇有特色。此次整理,以《四部丛刊》影印余仁仲刻单注附《释文》本《春秋穀梁传》为底本,录其经传注,《释文》略去。《四部丛刊》本前六卷以《古逸丛书》本为底本,后六卷以铁琴铜剑楼藏本为底本,故亦参校《古逸丛书》本。
金履祥著作宏富,除涵盖经、史、子、集外,还有标抹批注文献若干种。《礼记批注》二十卷为其重要著述之一。此次选择南宋抚州本《礼记注》金履祥批注本进行整理,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礼记》四十九篇,金氏于各篇之首,皆为眉批自断,对各篇要旨、性质、作者及内容所因等多所稽考、论列,且出己见,极有参考价值。其批注内容,字义训诂占大多数,以此见金氏小学功夫深厚,体现出其据学求真的学术品格。 批注内容主要分为五类:一是校正宋本《礼记》文字,求版本之真。二是征引他书,胪列文字异文,以资参考之需。三是金氏注音,多补前所不及。其注音或用反切或为直音,皆为侧批于所注之字,是研究宋代语音的重要文献。四是字义训释。五是审辨句读。金氏发明礼义,不遗余力,虽寥寥数语,往往提纲挈领,直致渊奥。批语时或发
本书参考数十种中日韩三国学者《论语》研究专著,及数十种有关《论语》的学术笔记,融百家精义于一炉,铸成一种新的《论语》注释新体式。每章根据内容立一标目,目的在帮助读者把握要义,领悟其中的意义。同时面对当下人的生活进行思考,缩小《论语》与当代生活的距离。使读者能亲身感受到其指导人生的意义。作者从文字训诂、史实考据、经学意义、文学理解等多个角度,尽可能的发现其当代价值,阐述详细,却又不流于繁琐,让《论语》走进现代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