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光祖,约生于蒙古世祖皇帝忽必烈至元初年(公元1264年),卒年不祥。字德辉,汉族,平阳襄陵(今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襄陵镇)人,为蒙元一代 的杂剧家和散曲家。郑光祖从幼时受戏剧艺术熏陶,致身杂剧创作,享有盛誉。所作杂剧在其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元朝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激赏有加,将郑光祖与关汉卿、白朴及马致远(一说为王实甫)并列,后人合称为“元曲四大家”。郑光祖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 为 。除杂剧外,郑光祖善写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传。
宋武帝刘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郡彭城县绥舆里人,生于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南朝刘宋开国君主(420年7月10日-422年6月26日在位)。刘裕自幼家贫,后投身北府军为将。自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起征战疆场,凭借巨大的军功,得以总揽东晋军政大权,官拜相国、扬州牧,封宋王。永初元年(420年),刘裕代晋自立,定都建康,国号“宋”。执政期间,吸取前朝士族豪强挟主专横的教训,加强集权,抑制兼并,实施土断,整顿吏治,重用寒士,振兴教育,并多次遣使访民间疾苦,轻徭薄赋,废除苛法,改善社会状况,终结了门阀专政的时代,奠定了南朝“寒人掌机要”的政治格局。他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汉文化的保护与发扬有重大贡献,并开创了江左六朝疆域 辽阔的时期,为
本书通过对五位主人公的采访,讲述了他们在其追梦路上改变命运的传奇故事、对人生不断探寻的深度思索,以及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领悟,值得当下的年轻人学习!他们和许多人一样曾经都只有普普通通的出身:没有背景只有背影、没有身份只有,他们经历了和当今年轻人类似的困苦,但却一步步化失败为成长、化伤痛为力量,终得化平凡为 、化腐朽为传奇…… 在这些依然还很年轻的主人公身上所具有的出身平凡、却能在一次次向上奋斗中不断克服艰难并战胜自我的非凡故事、乐观善良与深耕于心的工匠精神,定能比那些仰望高高在上、却在现实环境中一时还遥不可及的巨头们对青年人 为励志, 加没有代沟,也 接地气。
通过鲍蕙荞的访谈我们可以了解到音乐家们的成长过程、他们的艺术生涯、他们对待生活和艺术的态度,了解到艺术家们的奋斗精神和毅力,他们对待挫折的坚强意志。作为同行,鲍蕙荞还问了一些有关钢‘琴.演奏风格和钢琴教学方面的问题,特别想了解专家们对我国钢琴学生演奏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而一些外国专家很坦率地阐述了自己的看法。鲍蕙荞的访谈对象还包括我国的钢琴教育家和演奏家,让年轻一代也了解中国的钢琴历史。我认为,从访谈录中学到的知识有时比从教科书中 切合实际。 感谢鲍蕙荞老师坚持了几十年的访谈,花费了的巨大精力和时间。她的劳动体现了她对祖国钢琴事业的关心,对钢琴文化交流的深刻探索。意义深远,影响重大。
本书作者汪德迈是法国 汉学家,书稿内容涉及汉字起源及价值、中西文化差异及互补、中国传统思想的自洽性及对西方文化研究的启示等等,代表了西方汉学家的高水平学术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包括中西文化的互补性;中国教给我们什么;汉字与《易经》;与《 》阐释学相对立的儒家注疏四个方面。以汪德迈与汤一介的对话,汪德迈的演讲实录为主。从本书中可以看到汪德迈作为一个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文化,理解中国文化,用中国文化特色认清中国文化道理。他的研究方法、理论、观点都对我们理解自身文化属性有独特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