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有关《周髀算经》解读的作品。本书包括对《周髀算经》的长篇论述、《周髀算经》全文白话译文、《周髀算经》全文原文及详细注释、相关附录、参考文献及综合索引,意在为现代读者提供一种全面的《周髀算经》第一手史料。新论重新考察了《周髀算经》的宇宙模型,原文注释则讨论了几乎所有的技术性细节及有争议的问题,白话译文融会了汉代赵爽、北周甄鸾、唐代李淳风等各家注释的精华。同时,本书还特别分析了《周髀算经》中所体现的在古代中国科学史上极为罕见的公理化尝试及其意义。
天理 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尤其是在儒学发展后的新儒学思想体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宋明儒学中的天理,蕴含着一个深层次的秩序观,包含着生命伦常和社会生活日用之间奥秘。本书梳理中国古代观念史中的 天理 观念,尤其注重宋儒天理观念的梳理与分析工作。对宋儒天理观念的集大成者朱熹采取重点刻画的方式,分析其理学思想中 以理制欲 的克己工夫、 由静而敬 的持敬工夫、 知行相须 的知行工夫。同时,对其他理学思想家进行分重点梳理与分析。
本书以 天下 为主题,以时间为主线,从政治角度和文明角度两个角度分而论之。通过分析不同时间段对 天下 观念的阐述,认为传统的天下观大致可分为儒学天下观和帝王天下观两类,揭示了文化和权力意义上的 天下 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
《花韵楼医案:四卷本》由[清]顾德华著
《四库存目青囊汇刊4:秘传水龙经》内容简介:青囊,即古代学者随身携带实用典籍的袋子,后被用指中国古代子部典籍的别称,包含了天文地理、诸子百家、士农工商等诸方面的内容。《四库存目青囊汇刊4:秘传水龙经》据四库存目提要,一一收集馆藏或私藏原本,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辑录出纳*经典籍的子部相关著作,简体横排,参阅诸本,点校整理,以便于当今学者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是书规模宏大,征引丰富;图文并茂,收录广泛;结构严谨,体例完备;分类详细,便于检索。
《黄帝内经素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本书的成书年代,据多人考证,认为是春秋战国时代。 本书共二十四卷,分八十一篇(原缺“刺热论”、“本病论”两篇,今据别本补入,附于书后)。本书内容丰富,包括有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疗、预防、养生以及人与自然、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和运气学说等多方面内容。该书系统地反映了秦汉以前我国的医学成就,综括了中医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是学习中医者的古典医书。 本书可供中医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者阅读参考,也可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罗大伦著的《古代的中医--七大名医传奇(第3版)》介绍了古代中医的真实生活以及他们的成才之旅。在每一位医家之后,作者还总结了这位医家最拿手的养生精华。作者考证了大量的史实,使书中人物栩栩如生,情节环环相扣,仿佛诸位医家就是你身边的一个熟悉又亲切的老朋友,但内容又绝非虚构,皆有严谨的史学和文献学考证。语言生动有趣,行文流畅,养生部分更是方便可行。该书感人至深,读之者无不在嬉笑怒骂之中潸然泪下,堪称是一本难得的励志书和养生书。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为《中医白话解读本丛书》之一。《黄帝内经素问》(简称《素问》)是中医学最古老的理论著作之一,历来受到医家的重视。由于该书经历年代久远,辗转抄刻,鲁鱼亥豕,加上文义古奥,给学习带来了重重困难。主要内容是对《黄帝内经素问》进行校勘和注释同时,予以语译,以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形式解读。《全集》全面反映了他在中医药学领域的学术成就。郭霭春先生治儒通医,文理医理融会贯通,精通史学、国学,于目录、版本、校勘、训诂、音韵等专门之学,造诣精深,并善诗词。他深研中医基础理论,精医史、善临证,尤以文献研究和中医内科见长,有“津沽杏林三杰”之誉。
《王旭高临证医案》由[清]王旭高著
《齐民要术》为北朝著名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是中国现存 早保存 完整的古代农学专著,在中国农学 具有重要地位。全书共10卷,92篇,记述的生产项目很多。包括农、林、牧、渔、副“大农业”的全部,从农作物栽培、动物饲养到农副产品加工,诸如酿造酒、醋、酱、豆豉,制作饴糖,腌制咸菜,乃至文化用品(如笔墨)的制作,无所不包,可以称得上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农学巨著,对后世农学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书中记述的众多农业生产技术,对 的农业生产活动仍然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此次整理,不设底本,采用各本汇校方式,各篇依次分为原文、注释、译文三部分。注释对诸本文字差异、农学术语、生产原理等作了详细注释;译文在遵从原文的基础上,对原文疑惑难读的部分作了具体生动的阐释,使读者
本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精选刘渡舟教授经方治验207例,并附其门人姜元安治案19例;下篇精选刘渡舟教授医论12篇。全书所选之医案及医论,紧扣临床治疗这一主题,从辨证思路、病机认识及方药特点各个方面阐述了经方的临床运用,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对于深入理解仲景学说以及掌握经方临床运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不但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而且有很高的指导临床实践的价值,是现代临床运用经方的专著。因此,本书是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及中医院校本科生、研究生、教师的推荐之书。
《摄生总要》,明末洪基著。书凡九卷,分为四部分:《摄生秘剖》四卷、《房术奇书》二卷、《摄生种子秘剖》二卷、《种子方剖》二卷。其中《摄生秘剖》是著者精选“丸散方之最神奇切用者”80首汇录而成,涵盖了内、外、妇、儿、五官科疾病及养生等方面;《房术奇书》《摄生种子秘剖》《种子方剖》主要论述房中之术、养生导引之法,以及种子求嗣之理,共载方94首,并导引图8幅、八卦图1幅、十月受胎图10幅。
《寿世保元》为明朝内府大御医龚廷贤所著,对该书的内容,龚氏自谓:"采摄于名藩之异授,内府之珍藏,宇内大夫之所家袭,方外异人之所秘传,并发诸前人之所未发,参互勘验而成"。全书共为十卷。卷一总体介绍有关诊断治疗的基础理论;卷二-十分述各科病症的辨证论治,搜集了较多的方药和治法,取材广泛,选方大多切于实用。并附医案。以启后学。本书自问世以来流行甚广,刊本达数十种之多。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由《素问》《灵枢》两部分组成,总计162篇,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学术思想,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框架,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书参考诸家注本,对《黄帝内经素问》进行译注。全书共八十一篇,主要包括原文、白话解、注音、注释等内容,其中白话解通俗易懂,在词义、句式、词序上与经文相互对应;对于文中出现的冷僻费解或具有特定含义的字词、术语等内容,进行了必要的注音和注释。此外,本书采用原文和白话解左右对应的排版形式,行格舒朗,层次分明,方便读者诵读学习。本书适合中医药院校学生、中医药临床工作者及广大中医药爱好者参考阅读。
本书是作者研习《四圣心源》的读书笔记,内容包括对第一卷“天人解”、第二卷“六气解”与第四卷“劳伤解”逐字逐句的解读,第二卷“六气解”与第四卷“劳伤解”所用药材的解读。人秉一气而生,气秉周流之态。学中医就一个字“气”,学中医就一个方法“象”。“气”与“象”是本书的主线。本书优选的特点是“以经解经”,即所有对《四圣心源》内容的解读依据均来自于《黄元御医书十一种》,以确保对黄师原意的解读。本书对原著内容解读深入、细腻,语言通俗,是一本很好的中医入门书籍,适合广大中医院校学生、中医初学者及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棲隐楼医话》(1917)为清代医家俞彬蔚所辑。俞彬蔚,字舲芗,别号镘畊,江苏无锡县人,清末医家,亦精于书法,留有楹联数幅。本书共八卷,俞氏以医话、医论的形式,记载了基础理论、临床治疗、用药、养生、医案等内容,同时兼参当时的西医学说,各取所长,兼抒心得,各有详略,内容丰富,对当今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次校勘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生命科学图书馆所藏民国稿本为底本。经此次研究考证,该本应为作者民国稿本。
《针灸节要》又名《针灸素难节要》,三卷,明高武纂集,首刊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卷之一为《难经》节录及滑寿等人注解,包括以“补泻针法”等为主题的篇章18节。卷之二为《灵枢》《素问》节录,包括“用针方宜”等与针刺操作有关的篇章47节,和“五乱”等各病症针灸治疗的篇章48节,以及“艾灸方宜”等以艾灸为主题的篇章8节。卷之三为《黄帝内经》《难经》节录,主要包括“经脉”和“腧穴”等为主题的篇章10节。此次整理,以明嘉靖十六年刻本为底本。
《伤寒集验》初刊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卷首为总目录,卷一从总论起至房劳止,卷二从直中阴经起至水气止,卷三从脏结起至婴儿伤寒止,卷四从桂枝汤起至小半夏茯苓汤止,卷五从大黄黄连泻心汤起至甘草汤止,卷六从太阳丹起至大白术汤止,计一百三十余则,方近五百。后附伤寒六法、劫病各法、伤寒死候等。本书内容丰富,所载除伤寒病证外,尚论述时气温病、杂病诸症。详言其发病机理、所见证状、辨证方法、施治方药,后录伤寒、杂证诸方。间有评论,要言组方用药之理,偶记加减之法。列证较详,虽方药稍有枝蔓,但对丰富伤寒理论内涵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庄子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灭,否认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他认为人活在世上,犹如“游于羿之彀中”,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追求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在政治上,庄子认识到君主的残暴,反对一切政治制度,“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在文学艺术上,庄子以“寓言”、“重言”和“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文风恣肆汪洋、意出尘外,论说诡谲神秘、奇妙瑰丽,篇篇都成为先秦散文的典范,被鲁迅先生叹为“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n
《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是集唐宋金元4个朝代22位著名医学家著作而成的丛书。唐宋金元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鼎盛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科学文化发展迅猛,中医药学也同时得到巨大的发展。在继承古代医学成就的基础上,学术争鸣,新的学派不断涌现,使中医药学特别是在方剂学及临床各科都有长足的发展,为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作出了巨大贡献。
《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是集唐宋金元4个朝代22位著名医学家著作而成的丛书。唐宋金元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鼎盛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科学文化发展迅猛,中医药学也同时得到巨大的发展。在继承古代医学成就的基础上,学术争鸣,新的学派不断涌现,使中医药学特别是在方剂学及临床各科都有长足的发展,为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