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周学海编撰。共收录医书三十二种,内容丰富。既有周氏校刊的医学著作,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经疏》等十二种。又有周氏所著及其评注的医书,如《脉义简摩》《脉简补义》等十四种,以及《评注史载之方》、《慎柔五书》等六种。全书内容广泛,大多切于实用。有光绪宣统间刻宣统三年池阳周氏福慧双修馆汇印本。今据此本缩小影印。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成书非常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我国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它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素问》偏重于对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原则以及人与自然间的关系等理论阐释,《灵枢》则偏重于对人体解剖、脏腑经络、穴位针灸等说明。每部分各有八十一篇文章,共由一百六十二篇文章组成,以黄帝与岐伯、雷公等人的问答形式将医理内容展现出来。 据考证,《素问》和《灵枢》原本是独立的两部书。《黄帝内经》之名,最早见于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方技略》。《黄帝内经·素问》之名,出于唐代医家、《素问》整理者王冰之手;《黄帝内经·灵枢》之名,出于宋代医家、《灵枢》整理者史崧之手。无论是《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黄帝内经》,还是王本《素问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本书原文精校,力求精准,添加经络图便于理解。全本无删减。
本书记载脉法、制药法、服药法,录五极散、救济丹等医方三百余方。
本书为《(新刊)京本脉诀疏义》与《(新刊)方脉主意》两书合刻而成。卷之一为《(新刊)京本脉诀疏义》,此卷就《王叔和脉诀》予以疏解,共约180余则。卷之二为《(新刊)方脉主意》,前有嘉靖四年吴球序,此序文置于《(新刊)京本脉诀疏义》前。主要内容有:篇首为方脉总要等综论(十三则),次为外感门(十则),内伤杂病(六十一则),五官(八则),外科(十八则),妇人门(四则)、妊娠门(十三则)、产后门(十二则)。各症以歌诀予以总结,每句七字,简明扼要。二书国内失传已久,现仅存孤本流失海外,弥足珍贵。
此书为明代名医秦景明未刊著作。秦昌遇,字景明,号广野道人,又号乾乾子。昌遇少时多病,乃学医,无所师承而遍通方脉,治儿科有神效,妙悟入微。秦氏自学成医,始以治儿科病著称,后又精通内科,临证治疗多奇效。各病的症、因、脉、治。本书对内科常见病证如:血证、痰证、泄泻、呕吐、黄疸、中风、眩晕、劳瘵、遗精等都有涉及。昌遇主张先辨证候,次查病因,再审脉象,很后确定治法,对中医治疗方案的确定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敦煌写本的语料价值一直备受关注的是口语性强的文献,事实上,敦煌文献因未经传世篡改,每类敦煌文献都有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敦煌写本医卷总计有100余种,其中不乏传世史籍缺载或已佚的史料,又因医籍的特殊性,其中不乏其他文献鲜见的语言文化现象。本书从文本用字、词汇、语法、文化方面对敦煌写本医籍进行研究。用字方面探讨了敦煌写本医籍用字现象及特点,并提供字典未见之字例和书证。词汇方面主要选取其中很为繁富又具特色的药名作为重点研究对象,穷尽性统计得到1728个药名,其中《中华药海》词条及别名、异名、处方名等均未收录的药名1020个,占总药名的59%。此外,《中医大辞典》词条未收达69%,《汉语大词典》词条未收达61%,不仅提供大量失收药名,部分药名还具有补充或提前已收词条书证的语料作用。语法方面选取量词的
本丛书选取安徽博物院所藏23部36卷册未整理的新安医学孤本珍本医籍,以影印的方式展现其真实原貌,内容涉及温病、本草、方书、中医理论、临床各科证治、杂著、名家医案等,并分别对每部著作进行深入的研究。本书选取安徽博物院所藏《汪氏家藏奇效书》《汪氏拟方》《古方选注》3部5卷未整理的清代新安医学孤本珍本医籍,以影印的方式展现其真实原貌,内容涉及中医方书、中医理论等,并分别对每部著作进行深入研究,撰写专业的内容提要,从作者、成书、版本、主要内容、学术源流及影响等方面,反映每部著作的新安医学特色及其对后世中医药学传承发展的影响。这些新安医籍均为极为珍贵的文物,且为从未面世的古籍版本,价值很高,为中医药的传承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敦煌写本的语料价值一直备受关注的是口语性强的文献,事实上,敦煌文献因未经传世篡改,每类敦煌文献都有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敦煌写本医卷总计有100余种,其中不乏传世史籍缺载或已佚的史料,又因医籍的特殊性,其中不乏其他文献鲜见的语言文化现象。本书从文本用字、词汇、语法、文化方面对敦煌写本医籍进行研究。用字方面探讨了敦煌写本医籍用字现象及特点,并提供字典未见之字例和书证。词汇方面主要选取其中很为繁富又具特色的药名作为重点研究对象,穷尽性统计得到1728个药名,其中《中华药海》词条及别名、异名、处方名等均未收录的药名1020个,占总药名的59%。此外,《中医大辞典》词条未收达69%,《汉语大词典》词条未收达61%,不仅提供大量失收药名,部分药名还具有补充或提前已收词条书证的语料作用。语法方面选取量词的
敦煌写本的语料价值一直备受关注的是口语性强的文献,事实上,敦煌文献因未经传世篡改,每类敦煌文献都有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敦煌写本医卷总计有100余种,其中不乏传世史籍缺载或已佚的史料,又因医籍的特殊性,其中不乏其他文献鲜见的语言文化现象。本书从文本用字、词汇、语法、文化方面对敦煌写本医籍进行研究。用字方面探讨了敦煌写本医籍用字现象及特点,并提供字典未见之字例和书证。词汇方面主要选取其中很为繁富又具特色的药名作为重点研究对象,穷尽性统计得到1728个药名,其中《中华药海》词条及别名、异名、处方名等均未收录的药名1020个,占总药名的59%。此外,《中医大辞典》词条未收达69%,《汉语大词典》词条未收达61%,不仅提供大量失收药名,部分药名还具有补充或提前已收词条书证的语料作用。语法方面选取量词的
《郭霭春全集》收录郭霭春教授医学著作11种。《郭霭春全集》全面反映了他在中医药学领域的学术成就。郭霭春先生治儒通医,文理医理融会贯通,精通史学、国学,于目录、版本、校勘、训诂、音韵等专门之学,造诣精深,并善诗词。他深研中医基础理论,精医史、善临证,尤以文献研究和中医内科见长,有“津沽杏林三杰”之誉。治学精勤,著作颇丰,其代表作有《黄帝内经素问校注》《灵枢经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灵枢经校注语译》《中国医史年表》《中国分省医籍考》等。本册《中国分省医籍考》取材地方志,资料翔实,是非常珍贵的版本学、目录学工具书。
此书为养生学著作,共计五卷。卷之首为”人说”,其内容大致引述于释家《佛说入胎经》三十八七日胎孕成人之说,或宋元间幼科名医演山省翁所撰《活幼口议》,大致相当于阐述有关优生优育的内容,意即优生优育是决定奠定人生先天的禀赋关键,为长寿的基础。
《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病候学专著。全书50卷,计67门类,1379个病候。涉及内、外、妇、儿各科疾病。
本书为恽铁樵医书合集,包括《药盦医案》《伤寒论研究》《群经见智录》《温病明理》《金匮方论》《脉学发微》等诸多篇目。本书主要讲述了恽铁樵先生的学术思想及怎样运用中药等内容,可供广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务人员,中医药院校师生及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
本书是作者研究、参订脉学所著之书,包括:《脉赋训解》,《脉诀正伪》,《壶隐子应手录》。书末附有《壶隐子日用方括》一卷、《医林续传》一卷。其中《脉赋训解》为刘浴德诠释注解《脉赋》;《脉诀正伪》为七言歌诀,述诸脏之脉及脉形主病;《应手录》言刘氏脉学关键及个人体悟。《壶隐子日用方括》为刘氏临诊常用之方歌括,《医林续传》为历代圣贤名医题赞。
《伤寒论》中的方剂,被称为“经方”。中外历代注释、阐发、研究、临床应用《伤寒论》的著作,已达两千三百余种。 《 伤寒论 金匮要略 成书年代考证》中通过考证,颠覆了千年来的认知观念,认为伤寒论出自唐代,而非汉代的书。作者提出六百多条《伤寒论》成书于唐代的佐证及分析资料,散见于书中各篇章中。书中同时指出,《金匮玉函要略方》、现在通行本《脉经》等著作,与《伤寒论》一样,都产生于唐代“开元盛世”时期。
《华佗中藏经》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孙光荣传承工作室推出的新毛笔书写点校本。孙光荣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国家“非遣”项目北京同仁堂中医大师,浸淫中医六十余年,是著名的中医临床家、中医文献学家、中医教育学家、中医思想家、中医战略家、中和医派创始人,是新中国首位对《中藏经》进行校注、语译的执笔人。为弘扬《华佗中藏经》的学术精华,传承孙老的中和学术思想,特推出竖排、繁体、软笔书写的新点校本《华佗中藏经》。 《华佗中藏经》点校底本是清嘉庆十三年戊辰阳湖孙星衍校刻《平津馆丛书》的三卷本,校本多种。现代版本主要参考的是孙光荣老执笔的《中藏经校注》《中藏经语译》和高文柱先生的《华佗遗书》,以及孙光荣、杨建宇、李杨等主编的《华佗中藏经研究集成》,钱超尘、温长路主编的《华佗研究集成
《郭霭春全集》收录郭霭春教授医学著作11种。《郭霭春全集》全面反映了他在中医药学领域的学术成就。郭霭春先生治儒通医,文理医理融会贯通,精通史学、国学,于目录、版本、校勘、训诂、音韵等专门之学,造诣精深,并善诗词。他深研中医基础理论,精医史、善临证,尤以文献研究和中医内科见长,有“津沽杏林三杰”之誉。治学精勤,著作颇丰,其代表作有《黄帝内经素问校注》《灵枢经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灵枢经校注语译》《中国医史年表》《中国分省医籍考》等。本册《中国分省医籍考》取材地方志,资料翔实,是非常珍贵的版本学、目录学工具书。
本书是一本中医名著解读,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潘华信教授对陆士谔著作进行点校。陈莲舫(1837—1914),清末医家。名秉钧,又号乐余老人,青浦陈氏十九世医。有国手之称。陈氏为人质朴敦厚,重医德,诲人不倦,常施济贫病。弟子有李子牧、寿时中等三百余人。著作有《时病论》《纪恩录》《庸庵课徒草》《女科秘诀大全》。其医案选录于《名医会诊方案》《七家会诊张越阶方案》及《清代名医医案精华》诸书。1921年门人董韵笙辑有《陈莲舫医案秘钞》。
《汤头歌诀》“汤头”是中药汤剂的俗称。《图解汤头歌诀》以图解的方式对古本《汤头歌诀》进行了全新的编写,语言生动,通俗易懂,同时还收入了307幅方实例图解和248幅精美逼真彩色手绘草药图,对植物的根、茎、叶、化、子等部位做详细的解读说明,使植物各部位的性一目了然!书中对每首方剂均说明出处,并分歌诀、注释、方析、组成、用法、功能、主治7个部分论述,将一些艰涩、生疏的古文歌诀加以白话释意,以全新、科学、实用的面貌展现给世人。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本书中所录药物共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文字精练古朴,却将中药理论精髓非常准确地表达出来。 《黄帝内经》本书为大众科普版本,内容结构上除了对原文翻译并对药物性状进行简单描述,还穿插了一些中药的传说和小故事,以使
全书上下二卷,分育婴、饮食、起居、御情、处己、睦亲、治家、养老、法言九个主题,涉及优生优育、食疗食忌、起居调摄、情志及房中养生、人事交际、齐家教子,寿亲养老等诸多内容,融合儒道释三教有关修身养生方式,内容丰富而实用。
《鸡峰普济方》30卷,宋·张锐撰,冯诩、贾兼重校定。今存本为清道光八年(1828)汪士钟翻刻之南宋本,缺第二、第三、第六、第八4卷,另有缺页多处。卷一为医论及炮炙法;卷四至卷二十七为本书的主要内容,介绍宋代以前各种病证的临床治疗方剂;卷二十八至卷二十九介绍丹药制法;卷三十为民间常用备急单方。本书主集宋以前医疗经验,揆之于经,参以己见,记载效验良方三千余首。每列一方,详述病状,阐发医理,方简而法备。本书选方实用,论理精良,综括了宋代医家的临床要方,为后世所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