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素脉诀全书》是近代季萼编著的一部诊法类中医著作。成书于1936年。全书分为六编,仿张太素《太素脉秘诀》并加以引车发挥。季氏自谓此书是不明脉理者入门之书,故又介绍一些脉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用语亦较通俗浅显。
《太素脉诀全书》是近代季萼编著的一部诊法类中医著作。成书于1936年。全书分为六编,仿张太素《太素脉秘诀》并加以引车发挥。季氏自谓此书是不明脉理者入门之书,故又介绍一些脉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用语亦较通俗浅显。
《太素脉诀全书》是近代季萼编著的一部诊法类中医著作。成书于1936年。全书分为六编,仿张太素《太素脉秘诀》并加以引车发挥。季氏自谓此书是不明脉理者入门之书,故又介绍一些脉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用语亦较通俗浅显。
本书讲述中医五运六气的天文渊源,结合临床印证中医“天人相应”的合理性,以古代天文知识为主,临床为辅,介绍伤寒钤法日干支治病的运用诀窍,不仅构建出《内经》的核心内容,而且复原完整的《伤寒论》,指出医圣文本之中的内在逻辑,与中医临床紧密衔接,验证于当下。
扶阳派历经近200年的传承,探索,总结和升华,至今已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扶阳医学理论体系,以及用之于临床实践而皆效的理法方药。扶阳医学的学术思想可谓博大精深,其理法方药始终体现了《黄帝内经》“谨守病机”的思想,理论根基和辨治原则是与河洛、易、内、难以及伤寒一脉相承的。 在临床实践中,扶阳医学重视阳气,强调扶阳。以火立极,扶正护阳是扶阳医学的理论核心;善用姜、桂、附,是扶阳医学的显著特点;坎离既济,延年益寿是扶阳医学的终极目标。 扶阳医学作为一个学术流派,其受关注程度与日俱增,特别是近十年来学习扶阳医学已经形成了一股潮流。
周之干,字慎斋,明·宛陵人。生于公元1508年,卒于公元1586年,是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著有《周慎斋医旨》《周慎斋医案》均为抄本,《周慎斋先生三书》收入《医家秘奥》,由后人整理成《慎斋遗书》《慎斋医案》等广为流传。慎斋因自病而学医,精通脉学,擅长于内科证治。其学术思想主要为重阳、重脾胃,倡导“补肾不若补脾”。《周慎斋医书》共4卷,内容主要有脉学、用药、方论、病证,涉及内外妇儿各科,以内科疾病所占篇幅大。以病症为提要,涉及理论、症状、方药、加减等,对中医临床工作者及中医院校师生研究周慎斋医学精髓,提高临床和理论水平,将大有裨益。
《石室秘录》卷一至卷五上半部分,以治法为纲,依次列举了一百二十八种治法。卷五下半部分论述了五行、脏腑、阴阳、昼夜、四时等十七论以及儿科诊法等。卷六为伤寒、中寒、中暑、水湿、热症、燥症、内伤七门,每门中分别论述了相关疾病的治法,以及血症、腹痛、喉痛等十六种杂症的治法。这种以治法为纲的编写方法,是本书的主要特点。陈士铎在他的这部书中总结和记录了他的临证经验,具有很高的临床指导价值。
本书运用幽默睿智的语言解读中医经典之最——《伤寒论》,融合古今名医研习伤寒的精华,传递合而不同,立足临床的学习之道。秉承传统研究《伤寒论》的六经辩辨证之法,从表至里,循序渐进,不遗余力地贯穿以精妙的圆运动思想,令中医思维紧紧地拴在一个圆里,展示出了一气周游伤寒的精髓。解释医理和分析经方交替进行,势在让读者领略《伤寒论》的严谨和实用,原本枯涩难明的《伤寒论》终于再次被赋予了全新的血肉和灵魂。
《血证论》是清朝唐容川最有价值的代表著作之一,成书于1884年。全书8卷,综合了各种血证的论治,包括血证总论和170余种血论,选方200余首。论证用药颇有独到之处,是中医学目前有关血证的首创专著,其血证治疗的经验和原则,特别是血证治疗的四大法则,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血”,至今仍有很重要的实践价值。其中尤以“干血”的提出最有特色。在治疗上,唐氏提出“内有干血,犹须峻药去之,则其虚未成者,更不可留邪为患。故实证断不可用补虚之方,而虚证则不废实证诸方”。唐容川十分重视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于血证深入探讨,颇有成就;同时由于当时西方医学的传入,他也以西医理论来解释中医学,进行中西医理论的汇通,其革新、发展的思想是可贵的。本次整理,点评专家结合自己多年学习《血证论》的体会与临证心得予以阐述
本书以章回体小说的生动方式,对被誉为“岭南伤寒四大金刚”——易巨荪、陈伯坛、黎庇留、谭星缘对经方的验案进行了精彩诠释,把读者带到“四大金刚”身边,身临其境般地跟随“四大金刚”看病,研讨。 “四大金刚”的医案堪称经方医案的典范,处处体现了“方证对应”的原则,效如桴鼓。当代经方家黄仕沛先生对“四大金刚”的医案进行了注释,书中所论虽为黄仕沛本人的学术见解,但均以贴近仲景原意为原则。本书尤其突出的特色是借助“穿越体小说”的形式进行了演绎,且把岭南文化元素巧妙融入其中,读起来令人耳目一新。 本书适合中医临床者、经方学习者和应用者阅读。
秦老业医50余年,著述颇丰。其著作涉及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多方面,颇多见解,尤其对《内经》进行了深入研究。临床方面,对温热病、肝病、血液病、心脏疾患、溃疡病等的治疗,颇多见解。为当代中医学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这些著作既继承前人余绪,又发掘古义,昭示后人;既有独出之理论见解,又有实践心得,为丰富中医学术宝库作出了贡献。
成无己,宋代山东聊摄人,后来聊摄并于金,晚年遂为金人。他本《内经》之意释仲景之书,以经注论,以论证经,撰成《注解伤寒论》10卷,开创以注解方法研究《伤寒论》之先河。本书约成书于1144年,是现存最早的《伤寒论》全注本。
本书立足于清代医家龙柏所撰的《脉药联珠》原著,从中摘录出有关脉诊的论述内容,从文字注释入手,对原文进行直接翻译,并结合作者自己的体会、认识对原文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全书共五章,包括诊脉基础理论概说、发明常脉、病脉、变脉、奇经脉、贵脉、贱脉、真脏脉、贼脉总诀、痧脉症治要诀、浮沉迟数四提纲兼脉主病歌、奇经八脉主病用药诀。在对全书的章节进行划分时,主要参考原书的样式,并结合书中条文内容的相关性和逻辑性进行考虑。此外,每一章的原文都按照 [提要]、[注释]、[译文]、[解析]分别进行阐述。全书在编写过程中,始终本着“立足原文、探幽发微”的原则,让读者既能方便进入书本之中,又能自由走出书本之外。书中涉及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既突出了学术性,又添加了临床体会,增强了实用性。本书适合于中医、中西医结
龚廷贤(1522~1619年),字子才,号云林山人,又号悟真子,江西金溪人。早年随父习医,苦心钻研,上祖岐黄,宗仓、越,下及金元四大家,且遍访民间秘方、验方,医治内、妇、儿、外、五官诸疾,世人称其为医之国手。著述甚富,著有《济世全书》《寿世保元》《万病回春》等。《云林神彀》共四卷,刊于1591年。儒医特色明显,灵活运用四言、五言、七言歌诀体裁,叙述了涉及临床各科150余种病症的治疗,书末附有经验杂用方及眼药、膏药的配制应用等。书中论述涉及脏腑、经络、诊法、治则、药性、病证、方剂、民间单验方、急救、气功、食疗、养生、杂治、灸法,许多验方至今依然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对于各级各类中医工作者的临床以及中医院校师生及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小儿药证直诀》,又名《小儿药证真诀》《钱氏小儿药证直诀》,为宋代著名医家钱乙撰,钱氏门人阎孝忠编次。成书于宋宣和元年(1119)。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专论小儿脉、因、证、治,收列儿科常见病证治80余条,中卷收载典型病案23则,下卷列载方剂124首,论述儿科方剂的配伍和用法。 钱氏所倡导的脏腑辨证学说,强调脏腑之间的生克制化在诊断和治疗上的意义,主张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力戒妄攻误下;力倡“肝有相火,有泻而无补;肾有真水,有补而无泻”之说,高度概括并发挥了肝肾二脏的理论和论证辨治特点,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钱氏深得张仲景金贾肾气丸奥旨,创制了去附桂成六味而作为培补小儿阴精的第一方剂;因脏腑虚实而巧制补泻之方,如以本脏之色命名的泻青丸、导赤散、泻黄散、泻
《王旭高临证医案》,医案著作,4卷。清代王泰林(旭高)原著,后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经方仁渊整理编排而问世。本书依类编次,计分为26门,主要有暑邪、伏暑、痢疾、中风、肝风痰火、虚劳、吐血、鼓胀水肿、脘腹痛、噎膈反胃、痰饮、妇产、外疡等门。书中所选案例资料较完备,病例中有复诊者颇多,前后推究,便于考其得失。王氏脉案记叙详细,案后有方氏所加按语,且于每门结尾之处附有方氏撰写的综述结语,点明该病证治疗大法,以资学者参考。王氏医案分析病证见识超群,处方灵变而有规矩,并非高深莫测,因而易于学步。
《医门法律》为清初名医喻昌所著,全书共分六卷,卷一阐述四诊、《内经》及仲景学说法律,卷二至卷六分中寒六、中风门、热湿暑三气门、伤燥门、疟证门、痢疾门、痰饮门、咳嗽门、关格门、消渴门、虚劳门、水肿门、黄瘅门及痈肺痿门论述,每门之下先论病因病机及证治,再出法律,最后附方。法是讨论辨证施治的原则和灵活性,律是指出医疗差错的原因和医生所负的罪责。
本书整理近三年来(2012.09.01-2015.08.31)连建伟教授中医门诊临床病案80则,能基本反映名老中医连建伟教授脾胃病特色治疗并结合平常伺诊体会,有利于传承老中医药学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明请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