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图文相辅相成的形式,实录了完颜麟庆所至所闻的各地山川、古迹、风土、民俗、风俗、河防、水利、盐务等具体情况,较为全面地反映了道光年间广阔的社会风貌。
宋太宗淳化年間,出内府所藏古帖,命王著釐定,勒成十卷,即所謂《淳化祕閣法帖》(後多簡稱《閣帖》)。《淳化祕閣法帖》收録先秦至隋唐書法四百餘帖,爲歷代臨池者所重,然而‘真僞雜出,錯亂失序,識者病焉’,後宋米芾、黄長睿,明顧從義等均有考辨補正。王澍《淳化祕閣法帖考正》一書,綜前人之説,博據群書,辨標目,列真僞,别序次,詳考釋文,校勘書法異同,至今仍是臨習、研究《閣帖》的重要參考書。 《淳化祕閣法帖考正》前十卷依《閣帖》之卷次標目,後二卷乃其所著《古今法帖考》《論書賸語》,並非《閣帖》之考正,屬於附録性質。本書在清代多次刊刻,有秋水天都藕花居刊本、詩鼎齋刊本、冰壺閣刊本、蘭言齋刊本、後知不足齋本等,《四庫全書》《六藝之一録》亦抄録此書。此次出版,據秋水天都藕花居刊本點校整理,原
宋太宗淳化年間,出内府所藏古帖,命王著釐定,勒成十卷,即所謂《淳化祕閣法帖》(後多簡稱《閣帖》)。《淳化祕閣法帖》收録先秦至隋唐書法四百餘帖,爲歷代臨池者所重,然而‘真僞雜出,錯亂失序,識者病焉’,後宋米芾、黄長睿,明顧從義等均有考辨補正。王澍《淳化祕閣法帖考正》一書,綜前人之説,博據群書,辨標目,列真僞,别序次,詳考釋文,校勘書法異同,至今仍是臨習、研究《閣帖》的重要參考書。 《淳化祕閣法帖考正》前十卷依《閣帖》之卷次標目,後二卷乃其所著《古今法帖考》《論書賸語》,並非《閣帖》之考正,屬於附録性質。本書在清代多次刊刻,有秋水天都藕花居刊本、詩鼎齋刊本、冰壺閣刊本、蘭言齋刊本、後知不足齋本等,《四庫全書》《六藝之一録》亦抄録此書。此次出版,據秋水天都藕花居刊本點校整理,原
宋太宗淳化年間,出内府所藏古帖,命王著釐定,勒成十卷,即所謂《淳化祕閣法帖》(後多簡稱《閣帖》)。《淳化祕閣法帖》收録先秦至隋唐書法四百餘帖,爲歷代臨池者所重,然而‘真僞雜出,錯亂失序,識者病焉’,後宋米芾、黄長睿,明顧從義等均有考辨補正。王澍《淳化祕閣法帖考正》一書,綜前人之説,博據群書,辨標目,列真僞,别序次,詳考釋文,校勘書法異同,至今仍是臨習、研究《閣帖》的重要參考書。 《淳化祕閣法帖考正》前十卷依《閣帖》之卷次標目,後二卷乃其所著《古今法帖考》《論書賸語》,並非《閣帖》之考正,屬於附録性質。本書在清代多次刊刻,有秋水天都藕花居刊本、詩鼎齋刊本、冰壺閣刊本、蘭言齋刊本、後知不足齋本等,《四庫全書》《六藝之一録》亦抄録此書。此次出版,據秋水天都藕花居刊本點校整理,原
《幽梦影》一书由张潮所撰的格言、警句、韵语等组成,共二百一十九则;每则内容下跟有张潮朋友或后来的文人所撰写的评语。其编撰格式类似今天的“朋友圈”发状态,而朋友们在底下评论。就内容本身而言,《幽梦影》一书实多奇思妙想或闲情雅致,间亦有忧时伤怀之叹。作者学识渊博,文笔清妙,议论独到,隽语迭出;跟评者又多为文人才子,故评论中亦不乏幽默风趣、才华横溢的妙语。
《幽梦影》一书由张潮所撰的格言、警句、韵语等组成,共二百一十九则;每则内容下跟有张潮朋友或后来的文人所撰写的评语。其编撰格式类似今天的“朋友圈”发状态,而朋友们在底下评论。就内容本身而言,《幽梦影》一书实多奇思妙想或闲情雅致,间亦有忧时伤怀之叹。作者学识渊博,文笔清妙,议论独到,隽语迭出;跟评者又多为文人才子,故评论中亦不乏幽默风趣、才华横溢的妙语。
《芥舟学画编》四卷,爲清代画论著作,卷一、卷二论山水画,凡十六篇,即宗派、用笔、用墨、布置、穷源、作法、平贴、神韵、避俗、存质、摹古、自运、会意、立格、取势、醖酿。卷三论传神,凡十篇,即传神总论、取神、约形、用笔、用墨、傅色、断决、分别、相势、活法。卷四论人物、笔墨绢素、设色。 是书集前人之说,兼收并蓄,既述画法技巧,又明画道画理,实践与理论兼具,故爲后世所重。今人俞剑华称:是书于历代画论中,自是杰作。文词富赡,理法兼备。清晰透彻,出人意表。精微奥妙,析入豪芒。包孕古今,成一家之言。兼蓄并收,有集成之妙。而于痛恶俗学,力倡风雅,摧廓时好,尊崇古法,尤三致意焉。 此次出版,以日本翻刻冰壶阁本爲底本点校整理,是本有行书眉批,今标以仿宋字体,移至相关文段之后,供读者参考。
《燕闲清赏笺》为作者高濂所撰《遵生八笺》之五。该书涉及器物广泛,有古铜器、玉器、瓷器的辨识与鉴赏;有历代碑帖、绘画、古琴的鉴别与赏玩。有文房四宝的品藻,并详叙了葵笺、宋笺、松花笺等的制法,细述了20余种文房器具的构造。此外,还有各种名香的品评、制法等。
宋太宗淳化年間,出内府所藏古帖,命王著釐定,勒成十卷,即所謂《淳化祕閣法帖》(後多簡稱《閣帖》)。《淳化祕閣法帖》收録先秦至隋唐書法四百餘帖,爲歷代臨池者所重,然而‘真僞雜出,錯亂失序,識者病焉’,後宋米芾、黄長睿,明顧從義等均有考辨補正。王澍《淳化祕閣法帖考正》一書,綜前人之説,博據群書,辨標目,列真僞,别序次,詳考釋文,校勘書法異同,至今仍是臨習、研究《閣帖》的重要參考書。
《山静居画论》两卷,内容由二百四十四则随感式文字组成,涉及历代画家技巧、风格的评论及画作赏析等,其心得感悟不甚袭前人言。《溪山卧游録》,一书始于嘉庆丙子,成于道光壬午,十年后,因感“曩者持论犹未尽允洽,所遇画家亦宜增补”,故而“复删润一过,厘为四卷”,前后费时约十八年。书中所录,有作者所见古今绘画佳作及前人题跋,如王原祁临摹、供外甥学画所用的十二幅作品,上面皆有王原祁自为题跋,作者临摹画作过后,又将这些题跋一一抄录;有作者与并世画家、友人的交往,以及对他们画艺、观点的评论;还有前人绘画论著(如笪重光《画筌》等)中精彩内容的摘抄。
中国年画较早以唐代新年时画“神荼、郁垒”于门户的形式出现,宋明时期逐渐于民间流行并形成规模,年画的题材和种类日臻多样,清代达到鼎盛。年画属民间美术范畴,民众把熟知和喜爱的历史佳话、传奇小说、遗闻轶事和新闻时事以及对生活的美好憧憬,通过年画呈现,创作者多是民间画工与匠人,其流传形式也与春节民俗密切相关。新春佳节前,百姓带着对来年生活的美好憧憬,制作、张贴年画,祈福迎祥。这些题材多样的传统年画,不仅反映了民间的自然崇拜、神灵信仰观念,更随着春节风俗的演变,形成了春节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中国多数地方依然保留着张贴年画的习俗,年画也成为民间美术、俗文化研究的重要对象。
24节气·72物候·96件手绘故宫文物·384种中国传统色打捞华夏失落的色彩文化从大量传统典籍中寻觅、考据颜色由来,再以故宫文物的色彩逐一对应,这是一部凝聚了古人智慧与审美的传统色图书。节气与物候具象为文物,物候轮替,色彩转换,在器物与文明的不灭记忆中,重寻祖先对色彩的精微感受。玉色有“明月珰”“鸣珂”“佩玖”,酒色有“酂白”“春碧”“翠涛”,色白色青,莹润风雅;服饰色有“海天霞”“天水碧”裁作宫人衣装,有“藕丝秋半”染于唐人裙衫……384种中国传统色,探寻古典中国的文化深蕴与审美意趣。书内附中国传统色色谱
《梦幻居画学简明》五卷,画论。清代郑绩撰于 1866年。以画科为编次分论山水、人物等各种题材的绘画。主张绘画应反映现实,以形为神,形神兼备。 提出“立意”、“品格取韵”。画山水,不能“忽格于形象”,又不能“描摹虽似而品类无神”。画花卉,要求“合而观之,则一气呵成。深加细玩,复神理凑合”。画禽兽,要求“能于形似中得筋力,于筋力中传精神。具有生气”。画人物,要求“写其人不徒写其貌,并要肖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