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全集主体部分为《皇极经世》和《伊川击壤集》。前者将上起帝尧即位下至后周显德六年这三千多年间的史事编入邵雍自创的“元会运世”时间体系,力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社会、人生的观念体系,是最能体现邵雍易学思想和历史观的代表作。《伊川击壤集》为邵雍诗集。邵雍诗用语平实坦易而又理趣盎然,为后来理学诗派的先声,后人遂有“佛语衍为寒山诗,儒语衍为《击壤集》”之赞语,可见其价值。本全集还把历代研究、评论邵雍的重要著述列入邵雍资料汇编之中,以俾读者参考。
唐宋时期,可以称为古代小品文的成熟期。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元结的道州诸记,可称为山水小品的典范;著名诗人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也写有一些清丽俊逸的小品文;两宋之际,出现了大量的笔记小品,如苏轼的《东坡志林》、欧阳修的《归田录》、洪迈的《容斋随笔》、陆游的《老学庵笔记》等,这些笔记小品质朴自然,生动有趣,在唐宋文学中大放异彩,是唐诗宋词之外一种重要的文学体式。 唐宋时期作为古代散文发展的鼎盛期和成熟期,唐宋散文既有严肃正统的古文,又有闲雅清淡的小品,互动竞荣。以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为杰出代表的古文 八大家 ,把古文艺术推向新的高峰。唐宋散文的发展又是多元的,长期以来, 唐宋八大家 盛名 遮蔽 了其他散文家,有些读者甚至不知道白居易、黄庭坚、杨万里的散文存在。 《唐宋小品丛书》
本书为清代文人黄金台的日记。黄金台,原名森,字鹤楼,号木鸡书屋老人,浙江平湖县新仓镇人,虽长期困于场屋、十应乡试不中,但基本没有经历战乱,度过了俭朴、充实的“为 书籍的一生”。黄金台的日记上海图书馆共藏稿本35册,起于嘉庆十九年(黄金台26岁),止于咸丰八年(黄金台70岁)。现存的黄金台日记、诗文及其他著述,就是江南地区 嘉道时期一位中下层文人日常生活的反映与记录;作为研究个案,黄氏日记有难得的平实性与自足性,这种文献特质更有助于反映他生活的基本风貌。黄氏日记对研究《红楼梦》传 播、戏曲演出、嘉兴府地方文人群体而言,是十分难得的文献。
柳树芳(1787-1850),清代诗人。字湄生,晚自号古楂,自称“胜溪居士”,吴江人,柳亚子的高祖。清嘉庆间诸生。纂修《分湖柳氏家谱》,并着有《分湖诗苑》《分湖 小识》《养馀斋集》《胜溪竹枝词》等。本次整理依据的底本为《苏州博物馆藏近现代名人日记稿本丛刊》影印本。手稿多修改痕迹。为保留原貌,修改痕迹在脚注中进行说明。柳树 芳阅读诗文,多有圈点,亦于脚注中说明。日记所涉及的部分人物,附录小传于脚注中,供读者参考。本书是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资助项目“柳树芳日记整理”(项 目编号:2141)成果。
本套书是韩锡铎先生对《樊川文集》的夹注合集,包括《樊川文集夹注卷一》《樊川文集夹注卷二》《樊川文集夹注卷三》《樊川文集夹注卷四》和《樊川文集夹注外集》五本。《樊川文集》是杜牧的诗文集,为杜牧外甥裴延翰所编,书中收录了杜牧的作品四百五十多篇。书末的外集为后人所补编。杜牧的这部诗文集是研究晚唐政治史和文学史的重要资料。韩锡铎先生用《史记》《汉书》《唐书》等多部史料对《樊川文集》进行注释,丰富的《樊川文集》的内涵和外延。
古籍影印。本书为《江苏地方文献丛刊》之一。本书由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于1939年至1943年陆续编纂刊行,共32种30册,收录了元、明、清、民国时期的吴地(今苏州地区)的文献,包括与吴地相关的山水游记、人物年谱、诗词创作、金石书画、日记信札、笔记小品等,品类繁多。或为未经刊印之遗稿,或为流传已罕之孤本,很多文稿幸赖当时学者苦心搜罗得以保存。本次据1939年至1943年铅印本影印。
"此册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王国维抄本, 9行21字,绿格,白口,四周双边。 李璟喜读书,多才艺,尤擅于词。李璟的词,感情真挚,风格清新,语言不事雕琢,尤其是《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被誉为千古名篇。李煜擅长书画,通晓音律,精于鉴赏,喜好藏书,诗文俱佳,其词更是久负盛名。《南唐二主词》的辑录与研究,是王国维早期学术研究的成果,为后人研究《南唐二主词》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册《南唐二主词》为王国维手抄本,准确地讲,应该是王国维的辑录本。不仅反映了王国维研究《南唐二主词》的学术见解,同时也是王国维的书法佳作。"
本书是民国初年设立的清史馆编写的记述清代历史的未定稿。其内容依历代“正史”体例,分为纪、志、表、传四部分,共536卷。清史馆由赵尔巽任馆长,先后参加编写的有柯劭忞等一百多人,1914年工作开始,1927年大致完稿,历时14年。本书汇集整理了《清实录》、清《国史列传》、《清会典》和一些清朝档案等资料,使读者能够比较详细系统地了解清代史事。同时书中的一部分志和清末人物列传,并非取材于常见史料,另有所本,亦具有文献价值。本书点校由启功、王锺翰、孙毓棠、罗尔纲、刘大年、吴树平等著名学者完成,点校质量较高。
本书对清词巨擘陈维崧词集进行合校。整理底本采用《乌丝词》(《十五家词》本)与南开大学藏手稿本,同时参校以蒋景祁刻本、《百名家词钞》本、《迦陵词全集》本、《湖海楼全集》本,同时尽可能通校所有选录陈维崧词之清代选本,另加补遗词一卷,共计整理陈词1667首,每首词后均保存原词本来所附之评点,并另辑评以做补充。整理次序上,按《乌丝词》与手稿本原编分目。内容上,每词后附校记,原集所含诸家评语一并存录。稿本系此后《迦陵词》各种刻本之基础,最原始地保存了陈维崧词作,文献价值极高,为首次进行点校整理。又从各种词话、词选及文章评语中辑出总论性质文字,别为一卷,题名为“迦陵词总评”;辑陈维崧论词之语,为“迦陵词话”一卷,冀能与迦陵词互为印证。最后则编制附录三种:序跋、传记、《迦陵填词图》题咏。列入“
《簠斋吉金录》,陈介祺藏器,邓实编次。簠斋为清代学者陈介祺室名。陈介祺,字寿卿,号簠斋,山东潍县人,他官至翰林院编修,一生唯古物是嗜,收藏富甲天下,又精墨拓。民国时期,邓实是活跃于上海的出版家、学者,他极力搜求陈介祺所藏青铜器、石刻拓本,同时借得邹安、褚德彝所藏,变成本书。本书收陈介祺所藏钟、铎、鼎、尊、爵、盘、历代钱范、造像等数百,全图,以石印之法印制,内有折页大图十余幅。目录后有邓实附识。正文前有褚德彝序,章炳麟序,陈介祺序,褚德彝再序,仅目录就有14叶28面。
《春在堂杂文》是俞樾编纂的一部文集,分为《春在堂杂文》二卷、《春在堂杂文续编》五卷、《春在堂杂文三编》四卷、《春在堂杂文四编》八卷、《春在堂杂文五编》八卷、《春 在堂杂文六编》十卷、《杂文六编补遗》六卷,所收文章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序、跋、传、记、墓志铭、神道碑等,皆收入在内,基本包括了俞樾一生所撰写的应酬文章,颇具史料 价值和文学价值,对于充分了解俞樾的生平、交游,以及文学、学术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收录了清代学者方玉润自咸丰五年至光绪七年的日记,内容丰富且详实。日记分为《星烈日记》《心烈日记》和《新烈日记》,前两种现存于国家图书馆,共三十七册;《新烈日 记》藏于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共四册。这些日记采用逐日纪事方式,记录了方玉润的日常活动、人物交往及事件细节,并抄录邸抄报,聚焦清军与太平军战况、官员升迁及作者对时 局的观感,兼具个人记录与工作日志的双重价值,是研究当时社会生态的珍贵文献。 此外,日记还反映了方玉润的文学观、史学观、堪舆观,以及他对《资治通鉴纪事本末》《文心雕龙》《红楼梦》等典籍的接受与传播,展现了其学术思想,为研究清代学术思想史提 供了独特视角和宝贵资料。
本书基本收录了西周东周所有的古文字,古文字载体包括:青铜器(金文载体)、简牍、绢帛、玺印、陶器、钱币、玉石等等。每个古文字包括字头、古文字字形、字义、词义。古文字字头12000個,附有拼音、筆畫索引。古文字字形大致按时间顺序排列(同一时期则随机排列),并对东周文字进行了地域划分,分为齐、楚、燕、晋、秦五大文字体系。字义、词义是本书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内容,这是指导书法篆刻正确用字的关键。在这一部分,本书用大量篇幅对东周各国不同的用字习惯进行了研究,读者仅从字形的特点基本就可以确定战国文字的地域归属,这对战国古玺印的临摹和学习具有极大的帮助。
本书收录《况周颐批点陈蒙庵填词月课》、《陈蒙庵批校白石道人歌曲》以及陈蒙庵所著《纫芳簃词》、《纫芳簃琐记》、《纫芳簃日记》共五种著作,全彩原大影印,是一部涉及填词、词学理论、词籍版本的重要文献,也是研究宋代词人姜夔以及近代词人况周颐和陈蒙庵的重要文献。 《况周颐批点陈蒙庵填词月课》为况周颐与其入室弟子陈蒙庵的翰墨连璧,陈蒙庵早年从况周颐学词,每月三课,提交所创作之词,况周颐亲为批评修改,天眉、行间,细致批点,或褒扬,或指出格调之病(如批语有云:“少年人作文字,不拘何题,宜切戒衰飒语”),或指出押韵之误,或指出四声之误,或修改词句并注明所以改之理由、出处,或亲自作词指示用字之法,认认真真,一丝不苟。是一份极其珍贵的填词指导教材,对今人学习填词,有着十分难得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东汉永寿四年(158)七月,龟兹左将军刘平国带领秦人孟伯山等6人,在今拜城黑英山乡喀拉塔格山博孜克日格沟修亭,完工后在旁边的石壁上刻下8行共108字,记录他们作亭之事,所刻即“刘平国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