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20万余字,凡分五章,内容主要围绕四库学新视角与新材料展开,具体包括四库馆阁之肇建、存藏与修缮,库书的誊抄、撤改及补函,四库馆书籍编纂流程,《四库全书考证》专题研究,四库底本研究,《总目》稿抄本专题研究与考辨等诸多方面,均立足学术前沿,考据信而有征,是一部经过作者熟思审处的四库学研究著作。
唐李商隐撰。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开成二年进士。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历佐幕府,终于东川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商隐诗与温庭筠齐名,词皆缛丽。然庭筠多绮罗脂粉之词,而商隐感时伤事,尚颇得风人之旨。故蔡宽夫《诗话》裁王安石之语,以为“唐人能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惟商隐一人”。
元萨都刺撰。萨都刺字天锡,号直斋。据所《自序》,称始以进士人官为京口录事长,南行台辟为掾。继而御史台奏为燕南架阁官,迁闱海廉访知事,进河北廉访经历。虞集作《傅若金诗序》,称进士萨天锡长于情,流丽清婉。今读其集,信然。集本八卷,世罕流传。毛晋得别本刊之,并为三卷。后得荻匾王氏旧本,乃以此本未载者别为《集外诗》一卷,而其集复完。然八卷之本,今不可得。故姑仍以此本着录。
《曹子建集》十卷,魏曹植撰。撰录植所著赋颂、诗铭、杂论凡百馀篇,副藏内外。此本目录后有“嘉定六年癸酉”字,犹从宋宁宗时本翻雕。凡赋四十四篇,诗七十四篇,杂文九十二篇,合计之,得二百十篇。收录了曹植的诗文辞赋。其中收录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一半以上为乐府诗。
宋周敦颐撰。此本首余书、杂着二卷,其后六卷则皆诸儒议论及志传、祭文。与宋本不甚相合,而大致亦不甚相远。盖后人微有所附益也。敦颐作《太极图》究万物之终始,作《通书》明孔孟之本源,有功于学者甚大,而其他诗文亦多精粹深密,有光风霁月之概。明嘉靖问,漳浦王会曾为刊行。国朝康熙初,其裔孙周沈珂又重镌之。
元萨都刺撰。萨都刺字天锡,号直斋。据所《自序》,称始以进士人官为京口录事长,南行台辟为掾。继而御史台奏为燕南架阁官,迁闱海廉访知事,进河北廉访经历。虞集作《傅若金诗序》,称进士萨天锡长于情,流丽清婉。今读其集,信然。集本八卷,世罕流传。毛晋得别本刊之,并为三卷。后得荻匾王氏旧本,乃以此本未载者别为《集外诗》一卷,而其集复完。然八卷之本,今不可得。故姑仍以此本着录。
《四库全书儒家类:扬子法言》十卷,汉扬雄撰。凡十三篇,篇各有序。通录在卷后,景佑初,宋咸引之以冠篇首,或谓始于唐仲友,非也。自秦焚书之后,孔子之学不绝如线,雄独起而任之,故韩愈以其与孟、荀并称。而司马光尤好雄学,且谓:“孟子好《诗》、《书》,荀子好《礼》,扬子好《易》。孟文直而显,荀文富而丽,扬文简而奥。惟简而奥,故难知。”其与雄者,至矣!是《法言》者,为拟《论语》而作。
汉班固撰。今本为元大德中刘世常所藏,凡四十四门,然仅分四卷,视诸志所载又不同。据《后汉书》固本传,称天子会诸儒讲论五经,作《白虎通德论》,令固撰集其事。书中征引,六经传记而外涉及谶纬,乃东汉习尚使然。又有《王度记》《三正记》《别名记》《亲属记》,则《礼》之逸篇。方汉时崇尚经学,咸兢兢守其师承,古义旧闻,多存乎是,洵治经者所宜从事也。
清王士禛编。洪迈《唐人万首绝句》,务求盈数,躇驳至多。宋仓部郎中福清林清之真文钞取其佳者,得七言一千二百八十首,五言一百五十六首,六言十五首,勒为四卷,名曰《唐绝句选》,见于陈振孙《书录解题》。盖十分之中,汰其八分有奇。然其书不传,无由知其善否。士稹此编,删存八百九十五首,作者二百六十四人,更十分而取其一矣。其书成于康熙戊子,距士禛之没仅三年,为晚出。又当田居闲暇之时,得以从容校理,故较他选为精密。
《四库全书儒家类:扬子法言》十卷,汉扬雄撰。凡十三篇,篇各有序。通录在卷后,景佑初,宋咸引之以冠篇首,或谓始于唐仲友,非也。自秦焚书之后,孔子之学不绝如线,雄独起而任之,故韩愈以其与孟、荀并称。而司马光尤好雄学,且谓:“孟子好《诗》、《书》,荀子好《礼》,扬子好《易》。孟文直而显,荀文富而丽,扬文简而奥。惟简而奥,故难知。”其与雄者,至矣!是《法言》者,为拟《论语》而作。
宋蔡沈撰。沈与其父并受业于朱子之门。朱子晚年于诸经多有训传,独《尚书》未就,遂以属沈,十年而成。自序谓二《典》《禹谟》先生盖尝是正,则此传融贯诸家,实多本师说也。
明王绂撰。绂字孟端,无锡人,别号友石生,又曰九龙山人。洪武中,就征,寻坐累戍朔州。永乐初,用荐以善书供事文渊阁,久之除中书舍人,卒于官。集为其子默所编,又名《友石山房稿》。前有曾桨、王进《序》,后附章晒如、胡广等所作《行状》《表》。绂博学工书写,山水竹石,风韵潇洒,妙绝一时,说者谓可继其乡倪瓒之后。其诗虽结体稍弱,而清雅有余。盖其人品既高,故虽长篇短什,随意濡染,不尽计其工拙,而摆落尘氛,自然合度。
宋辛弃疾撰。其次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燮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马端临《经籍考》载《稼轩词》四卷,此本届毛晋所刻,亦为四卷,而其总目又注原本十二卷。其集旧多讹异,今并群为勘正,其必不可通而无别本可证者,则姑从阙疑之羲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