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南宋理学家朱熹将它们与《论语》《孟子》汇集在一起,并为之作《四书章句集注》。《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遂被合称为 四书 ,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礼记》是 三礼 之一,是战国秦汉间礼仪制度、儒家思想等的资料汇编,位列《十三经》,是非常重要的儒家经典。本书以王文锦先生的《礼记译解》为基础,抛开了《礼记》中一些讲解具体礼制的章节,精选了包括《大学》、《中庸》在内的十四篇文章,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为读者学习《大学》《中庸》,进而了解《礼记》和儒家思想的扫除障碍。形式上以简体横排编排,版式疏阔朗目。
《周易本义》是朱熹的重要著作,也是易学目前继王弼注、孔颖达疏之后的第三座里程碑,明清时代科举考试皆奉为正宗,对后世影响极大。朱熹提出的 《易》本是卜筮之书 的易学观,《本义》卷首的九图,至今仍是学者热议的话题。可以说,不读《周易本义》,就无从了解易学在宋明以后直至当代的发展源流与脉络。本书以世界书局影印武英殿本为底本进行点校。此次推出的是简体横排精装本。
作者化读《古文观止》经典名篇,首先把字义、句法、典故、写作者的知识背景、境况、写作缘由等解释清楚,也就使文言文的字面意思晓白无误,写作者的思想主旨凸显。在此基础上推进,分析文章的谋篇布局、修辞技巧、论证逻辑、风格气势等,使读者能对文章的优长从总体上加以把握、体会。*后再进一步,能以博学和自身的人生境界修为阐释古人的精神世界,此尤为其独到之处。
《南唐二主词》约成书于宋代,后世续有辑补,该集历来真伪混杂,词作的文字异同更为纷繁。后经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的次子王仲闻先生搜罗该集众本,参稽多种相关文献,细加比勘,认真考证,对该集作了深入的校订和梳理。又经著名文史学者陈书良等注释、辑评、评析,更增加了对二主词的理解与赏析。书后还附编了散见他书的佚作,历代评语、本事资料及各家序跋和相关考证文章。校订谨严,注释精确,资料详备,辑评丰富,评析到位,为研究南唐二主词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
《列子译注》是《列子》的译注版本,书中的每篇文字,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凸显了古人的智慧和哲理,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书贯穿了作者多年来的研究见解与心得,是一本学术性与普及性兼具的经典读物。
《秦观词笺注》三卷,补遗一卷,宋秦观撰,杨世明笺注。秦观(1049-1110),字少游,号淮海居士,受知于苏轼,为 苏门四学士 、 苏门六君子 之一,被认为是北宋词坛上能体现当行本色的词手。其词妙在情韵兼胜,情感真挚,山川景物均熔铸笔端,自抒性灵。语言清丽淡雅,自然平易,音律谐美,和婉醇正,是北宋婉约词大家,评者以为其词的成就在苏轼、黄庭坚之上,对后来的周邦彦和李清照有直接影响。《鹊桥仙》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可谓家喻户晓。杨世明先生笺注秦观词,注释详细,文辞雅洁,考其背景,表出典故,训释文义,赏析词境,又从诸家词话、笔记辑录相关评论,足资参考。后附秦观年谱。本书以《彊村丛书》本《淮海居士长短句》三卷为底本,广校众本,又对集外之词作考辨,补遗四首,其
《曹操集》(收于 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 )编于1959年,分为诗集、文集、孙子注、附录、补遗几个部分,是曹操著述及相关资料搜集得比较齐备的本子。该书是以丁福保《汉魏六朝名家集》本《魏武帝集》为底本,稍加整理和补充。增加的《孙子注》,取自《孙子十家注》。附录则有《三国志》魏武本纪(含裴松之注)、江耦所编《曹操年表》以及节录自姚振宗《三国艺文志》的《曹操著作考》。现据此繁体本改排简化字本。 1.一本书即可从生平、为政、军事、文学等方面全方位了解曹操; 2.简体横排。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 修道 。所以修 德 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 德 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 是浑全之朴, 众妙之门 。 道 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 道 在物中,物在 道 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 道 。 道 不只是有形的 物质 、思虑的 精神 、理性的 规律 ,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 物质 、 精神 、 规律 皆是 道 的派生物。 道 是先天一炁,混元无极, 道 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
《西游记》主要描写的是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后到达了印度。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
龟山先生即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杨时同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为 程门四弟子 ,又与罗从彦、李侗并称为 南剑三先生 ,是宋代理学史上承先启后的代表性人物,在中国思想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是朱熹,其源头则是北宋以二程为代表的洛学。杨时作为宋南渡洛学大宗,将二程学术思想带入东南,成为理学南传的鼻祖。杨时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儒家社会伦理、制度礼仪、价值取向等方面。杨时通过对二程的理一分殊思想、气学思想、心性论、格物致知论、圣人观等理学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以及对王安石新学的批判,形成了自身颇具特色的理论架构,是沟通洛学及其后闽学思想传播的一位重要人物。《龟山先生语录》为其门人陈渊、罗从彦、胡大原记录杨时讲学语录,由六部分组成,涉及杨时对经典、史事、学术的看法。是研究杨时学说的主要
《法显传校注》是已故历史地理学家、中外交通史研究大家章巽(丹枫)教授的重要著述之一。该书的校注以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南宋刊印的《思溪圆觉藏》本为底本,参考了多种《法显传》的早期印本及古钞本,充分汲取了19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此书的研究成果,解决了不少疑难问题,故被学界誉为近年来集法显研究之大成的有影响的力作。中华书局新版《法显传校注》依据作者亲笔校订原书修正讹误若干处,并请徐文堪、芮传明二先生以 补注 形式吸收国内外学界有关《法显传》研究的新成果,以利读者。
《了凡四训》为明代袁了凡于六十九岁时所作,以此来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全文分 立命之学 改过之法 积善之方 谦德之效 四个部分。文章篇幅虽然短小,但是寓理内涵深刻,兼融儒释道三家思想,尽现真善美中华文化,论证 种瓜得瓜 善有善报 积极进取 有愿皆成 的道理。平实而无虚华,深奥而不迷信。所以数百年来历久不衰,时至今日。仍然被人们广为传颂,脍炙人口。 本书除了对《了凡四训》进行详细解读,还收录了《袁了凡居士传》《云谷先大师传》《云谷禅师授袁了凡功过格》《安士全书》等,并配以译文,使本书内容更为翔实。
多数李清照选集偏录言情之词,体裁、题材均颇单一,有意无意忽视了这位 婉约词宗 在诗文赋等方面的成就以及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外的 丈夫气 、 志千里 和爱国情。陈祖美《李清照诗词文选评》纠此弊端,将清照一生分为 汴京待字和合卺初嫁 、 汴京泣别和党争株连 、 重返汴京和婕妤初叹 、 屏居青州期间 、 莱州寻夫的前前后后 、 人老建康城 、 生离死别和流寓浙东 、 从绍兴到杭州,再嫁离异及其他 、 避难金华 、 定居临安 十个阶段,精选其诗词文赋以见其所历所感及全面成就。注释赏析平易可读,方便初学入门;考证词调及作者事迹等,又见学术底蕴深厚。如世人常谓赵李夫妇婚爱美满,此书则指出清照时有被冷落弃捐的 婕妤之叹 ,凡此皆可新人耳目。
《孙子兵法》,也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春秋末孙武著。共十三篇,分为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等。中国古代著名兵书、谋略之书,被后世誉为 百代谈兵之祖 ,揭示了战争的一般规律以及具有普遍意义的作战和治军原则,在世界军事史上占有突出地位。本书以 《十一家注孙子校理》中的《孙子兵法》原文为底本,在此基础上,进行注释、翻译、评析。在翻译《孙子兵法》文本过程中,作者试图表明对《孙子兵法》一些关键字、关键词、关键句的不同理解,以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精髓。在注释时,注意引证共和国开国元勋的实战经验。在评点《孙子兵法》核心思想时,有意识地结合古今战史详细解读,尽可能达到 经史互参 的效果。
唐代陆羽所撰《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早、*完整、*全面介绍茶的专著。《茶经》成书于8世纪中期,分上中下三卷共十篇。上卷《一之源》介绍茶之本源、植物性状、名字称谓、种茶方式等;《二之具》叙述采茶制茶的用具尺寸、质地与用法;《三之造》论说采制茶叶的适宜季节、时间、天气情况,以及对原料茶叶的选择、制茶的工序、成品茶叶的品鉴。卷中《四之器》记录煮茶、饮茶的二十四组、三十种器具。卷下《五之煮》介绍煮茶程式和注意事项;《六之饮》强调茶饮的历史意义和奥妙;《七之事》详列历史人物茶事,以及茶相关文献记载;《八之出》列举当时全国各地茶叶产地和品质高下;《九之略》列举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可以省略的制茶、饮茶用具;《十之图》主张要把《茶经》用绢素书写张挂,以便烂熟于心。《茶经校注》是著名茶文化研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中华民族智慧宝库中的经典,并称为世界军事史上的 双璧 ,在中国被奉为兵家经典,以其博大精深的战争哲理、启迪心灵的斗争智慧在中外军事思事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这两部著作今天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孝经》相传是孔子为曾子陈述孝道所著,是《十三经注疏》中篇幅ZUI小的一部经典。汉代有今文古文两种版本,分别由郑玄作注和孔安国作传。到唐代唐玄宗李隆基融合今古文两家,亲自为《孝经》作注,并命元行冲作疏,颁行天下。郑、孔两家之注逐渐消亡。到宋代邢昺以元行冲之疏为基础,重新作疏,遂成《十三经注疏》中《孝经注疏》之定本。此次以国家图书馆藏元泰定三年(一三二六)刻本原书扫描影印,以飨读者。
《诗经》是我国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共计305篇,又称《诗三百》。其中共分为 风 雅 颂 三部分, 风 指的是各地方的民间歌谣, 雅 则为当时贵族们的宫廷正乐, 颂 则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 本书是一本通俗的,为大众读者打造的《诗经》普及读物,在选文上尽收诗篇305首,保证了《诗经》的完整性,同时我们在注释上比较了多个版本后采取了相对可靠的注释,能够使读者不至于陷入那些千年的争论之中,另外书中配有精美的古版画插图,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为读者理解诗意提供了另一条途径。 本书是提供给那些想了解《诗经》,体味《诗经》,又不拘泥于考证的国学爱好者的理想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