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象急就章/青少年书法实用教程》以皇象《急就章》中的点画为基础,通过分析其点画、偏旁和间架结构、章法,结合古代经典书论等常用学习理论,提炼学习章草书法的主要特点,其笔调古雅雄浑。《皇象急就章/青少年书法实用教程》是学习和吸取章草书法的入门碑帖,也是书法原材料创意灵感范本。
本丛编共10辑,收录元明清入台、在台文人诗文集36种。是对地区古代一批有影响力的文人、官员文集所做的大型文献整理。其诗其文从多角度原汁原味地呈现地区本土的社会历史及人文风貌,体现与祖国大陆水乳相溶的文化血缘关系。所有古籍原稿、刻本均从闽台两地各图书馆及纪念馆搜罗而来,且多未刊刻出版。此次出版,系在两岸各地馆藏家藏原稿、刻本的基础上,由海峡两岸学者对照文献的多种版本校订整理而成。第二辑收录文献包括:《丛青轩集》(许獬)、《惠安王忠孝公全集》(王忠孝)、《留庵诗文集》(卢若腾)、《东壁楼集》(郑经)。
蒙学 蒙学是我国传统幼儿启蒙教育的统称。古代儿童四五岁开始进入私塾,诵读 三字经 、 百家姓 千字文 弟子规 等蒙学经典,学习这些经典,不仅能够培养儿童认字和书写的能力,还能让其懂得做人的道理,为进入大学阶段打下基础。历史上的蒙学经典,可以说包含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有着极为宝贵的价值。 经学 经是指儒家经典,具体而言是儒家的 十三经及其注疏。在古代社会,儒家享有*文化地位,以儒家为 经 ,理所当然。经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体,仅 四库全书 经部就收录了经学著作一千七百七十三部、二万零四百二十七卷。经学中蕴藏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 史学 史就是指史书类著作,包括官方的二十四史、通鉴、纪年史等,总计十三类,包括地理、谱系、起居注、时令、目录等,
一九七六年年末,我们曾以"安徽学报增刊"的名义,印出了一本桓谭及其新论。《桓谭新论校注》原是中文系小部分师生于一九七五年成立的"桓谭新论校点小组",在安徽图书馆有关人员的协助下,以严可均所辑桓子新论为底本,并参考羣书治要、意林等类书所辑桓谭新论编校而成的。《桓谭新论校注》主要由五个部分构成:其一是前言,其二为新论选注,其三为新论校点,其四为后汉书桓谭传,其五为桓谭其他作品。最终进行定稿工作的只有白兆麟、朱一清、刘国华三人。需要具体说明的是,当时根据各人的专业特点和自身条件进行了适当的分工:前言由朱一清执笔,再由白兆麟润饰;新论选注和新论校点均由白兆麟定谳;后汉书桓谭传及其他作品由刘国华标点。
古籍旧书凝聚了中华文明在造纸、雕版、印刷等方面的巨大贡献,足以引发学者、收藏家的关注,近年来日益成为收藏界热门。然而,因为“纸寿千年”的缘故,历经岁月沧桑,古籍文献总有损坏,故需加以保护和修复。我国古籍保护在长期的历史条件下,积累了许多经验,靠一批专家传授下来,是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书作者长期在上海博物馆从事古籍文献修复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拟利用其靠前手工作图片,以图说形式解说古籍修复装裱过程,有利于古籍修裱技艺的传承,对旧书藏家也有助益。
随着甲骨文的发掘整理,类纂的编纂需求也成为学界的共识。上个世纪80年代,中华书局出版了《殷墟甲骨刻辞类纂》,其编纂体例便成为同类工具书的典范,学界也形成了甲骨资料编写类纂的传统。《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2012年出版,这些甲骨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并没有一部完整的能反映新研究成果的类纂。李霜洁在刘钊先生的指导下,专研甲骨,编成了这部类纂,全面吸收已有的成果校补释文,根据拓本和照片制作了准确美观的字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