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葛洪所撰《神仙传》是一部志怪小说集,共10卷,是其所著道教经典《抱朴子 内篇》的案例辅教之作,以具体人物事迹阐释他的 神仙实有 仙学可致 的主旨。其中的故事,情节大多复杂、奇特,想象丰富,记叙生动,体现了魏晋时期的神仙观念及魏晋文士风气。其中不少人物常为后世养生文献所引用,一些成语和文化典故,如 沧海桑田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杏林 橘井 等,大众耳熟能详,已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本次整理以收录神仙数目较多且文字内容较为丰富的广汉魏丛书本系统的《道藏精华本》为底本,并附录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中的《太阴女》《太阳女》《乐子长》3篇,共计97篇、101位神仙的故事,是目前较为完整的一个整理本。
《道德经》,原称《老子》,又称《道德真经》、《五千言》,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河上公,亦称河上丈人、河上真人,齐地琅琊一带方士,黄老哲学的集大成者,黄老道的开山祖师,其老子注《河上公章句》成书Z早,流传Z广,影响Z大。 宋元福建刻书不仅在当时影响巨大,闽刻古书具有较高的版本价值,为后人校勘、整理古代文献提供了刊刻时代早、较接近原貌的底本或校本。《宋刊老子道德经》据南宋建安虞氏家塾本影印,注释系河上公章句。校勘精良,版刻精美。
《世说新语》是一部记载东汉末年之南朝刘宋时期名士轶事及其隽语的典籍,主要是有关人物的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全书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共1130则。本书撷采精华,精选263则加以译注。本书编纂体例分为原文、题解、注释和译文四部分。题解主要介绍每门的主要内容及主题思想。注释包括注音和释词两部分,生僻字、多义字加注音,重点词汇和文化常识性的内容出注。译文主要采取直译的方式,当直译有害于文义理解时,则以意译的方式翻译。本书的注释和译文不仅详细地注解了相关的疑难词语、典章制度、地理常识等,还对相关的历史背景做了介绍,并且尽可能细致地讲解原文的言外之意,对于初次接触它、阅读它、欣赏它的读者大有裨益。
《唐诗三百首》收录了近三百首在思想上和艺术上具有极高成就的诗歌,有诗人的代表作,有各类题材的作品精粹,也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名片佳句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唐代诗歌的全貌,有效地帮助读者了解名家名诗的概貌和更深入地领悟唐诗的意蕴。 ①本书以诗人活动时间的先后为顺序,集合了唐代诗歌的精华。 ②本书除了唐诗原作之外,还设置了以下几个相关辅助性栏目。 ③ 注释 部分除对难懂的词语进行注释外,还对诗中的典故进行了详解。 ④ 译文 力求忠于原作,使读者能直接了解原诗的语言风格。 ⑤ 赏析 部分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和意图、诗歌的意境和写作特点,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及作品的意义。
《战国策》由西汉刘向根据国家藏书室中的多种抄本整理而成,分为东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策,共三十三篇。主要记载了二百四十多年间各国在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以及策士们在游说诸侯或相互辩难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对后世产生了长远影响。《战国策》原文各章并无标题,有的本子用各章*句作为标题。本书采用根据文意或文中的精华部分自拟题目与各章首句相结合的标题形式,希望使读者既能够见题知意,又能根据各章首句便于在其他《战国策》文本中查阅。为了帮助读者阅读和理解,每篇选文前面都写了简要的题解,或介绍文章背景,或简述文章内容,或分析文章的特色,写法各异,视文章而定,不求一律。选文的原则,尽量体现出《战国策》中较为中正的思想内容和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力争
《东京梦华录》是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城市风俗人情的著作。所记大多是宋徽宗崇宁到宣和(1102 1125)年间北宋都城东京的情况,描绘了这一历史时期居住在东京的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古籍。此次影印本为国家图书馆藏元刻本。 《三辅黄图》为古代地理书籍,作者佚名。记载秦汉时期三辅(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的城池、宫观、陵庙、明堂、辟雍、郊畤等,间涉及周代旧迹。各项建筑,皆指出所在方位。此书条理清晰,为研究关中历史地理尤其是汉都长安*重要的历史文献。原书一卷,后有二卷、三卷、六卷版本。现今六卷本的格局,学者推测始自元刊本。此次影印本为六卷本,国家图书馆藏元致和元年余氏
《山海经》为周代中后期之地理著作。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ZUI早的有关文献。
由上彊村民朱孝臧于192年编定的《宋词三百首》,按照时间顺序选编收录了三百余首宋词的文化宝库,是具有代表性的选本。本书共收宋代词人八十八家,词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以上彊村民的选本为底本,除了介绍作者外,并以凝练的文字对每首词的写法、艺术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鉴赏作品,注释的其他部分,除了注释字音、字义、名物制度以外,还尽可能将词作中的语典、事典注释出来,将读者引进整个宋词的意境之中。
《礼记》共49篇,是一部以儒家礼论为主的论文汇编,内容涵盖战国以后及西汉时期社会的变动,包括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等,阐释礼经意涵,可指引后人阅读礼经的思考方向。 本书的编纂体例分为题解、原文、注释、译文四部分。题解的部分,除了介绍篇名由来、郑玄《目录》对该篇的经典评述外,另对每篇经文的思想主旨、内容构成、文本特征等加以简介,旨在帮助读者从整体上对每篇经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原文部分,在参考前贤古本的基础上划分段落,加以校点;注释部分,一是参考权威辞书词典条目释义,二是结合上下文意,三是参考先贤古本的注释,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解注;译文部分,平文大义,则随文直译,而一些晦涩难懂的地方,则酌情疏解,但求言简意赅,易于理解。
《老子》五千言,共八十一章,多为韵文,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所以又称《道德经》。与《庄子》如双峰并峙,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本书重在详尽论述作为宇宙本体、万物之源和运动规律的天道,并以之关照人道,指导治国和修身,涉及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各个方面,用朴素的辩证思维构建起独特的理论体系。本版选用了武英殿本王弼注本作为底本,同时用帛书本《老子》与郭店楚墓竹简本《老子》等进行校订,广泛吸收、引用前贤及今人之重要研究成果,并根据个人多年研究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每章前面都有题解,并对原文中重点词、句、典故等进行详细注释,在今译部分力求确当、通俗且富有文学美感。因而,本书既便于初学者,又可作为有志于老庄学说深入研究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