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保护研究》集刊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旨在推行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 ,为古籍保护工作者搭建一个古籍保护工作与研究成果的交流平台,广泛宣传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总结先进工作经验,及时发表古籍保护研究成果,推进古籍保护工作与学科建设向纵深发展。本集刊刊期半年,现已出版十四辑。前十辑由大象出版社出版,自第十一辑起改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刊物所设栏目有报告与综述、探索与交流、普查与编目、修复与装潢、保藏与利用、再生性保护、传承性保护、人才培养、史事与人物、名家谈古籍、版本与鉴赏、书评与书话、研究生论坛等。本辑为第十五辑。
.
这是一部帮助读者快速学习和掌握国学经典的工具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医学、科技、文学等方面,设置了“作者介绍” “经典概述” “精华内容”“相关链接”等栏目,这些内容由点及面,或纵向深入,或横向延伸,全方位阐释原著的内涵。“作者介绍”概述了作者的生平经历、代表作品、主要成就和地位等;“经典概述”讲述国学经典的创作时代、社会背景或者著作中的逸事等,并对作品的主要内容、情节、人物等进行提纲挈领的勾画;“精华内容”摘录经典中历经时间考验沉淀下来的不朽篇章,引起读者心灵深处的共鸣;“相关链接”介绍与国学经典相关的内容,当作引申阅读。这些栏目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剖析作品,浓缩原著精华,提炼作品主旨,讲述经典背后的故事,捕捉作品中的点睛之笔,给读者营造出一种轻松的阅读环境,让读者在较短
《呻吟语》是明代晚期 学者吕坤(1536—1618)所著的语录体、箴言体的小品文集,刊刻于1593(明万历二十一年),时吕坤在山西太原任巡抚。 《呻吟语》是吕坤积三十年心血写成的著述,他在原序中称:“呻吟,病声也,呻吟语,病时疾痛语也。”故以“呻吟语”命名。全书共分六卷,前三卷为内篇;后三卷为外篇,一共有大约数百则含意深刻、富有哲理的语录笔记。《呻吟语》是吕坤的代表作,该书立足儒学,积极用世,关乎治国修身,处事应物,言简意赅,洞彻精微,影响很大。尹会一称其:“推堪人情物理,研辨内外公私,痛切之至,令人当下猛省,奚啻砭骨之神针,苦口之良剂”。申涵光称:“不可不常看。”有现代学者誉其为:“古今罕见的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的指南性书籍”。
本套书历经辛苦历时近四年才完成。是全国 早用漫画形式给孩子讲解中医药知识的策划图书。该套书用漫画和故事的形式,以中药拟人形象人参娃作为故事主人公,开启了一段段奇妙的中医探秘之旅,从中医名家、中医成语、中医古籍、中医养生、中医疗法、中医本草的全角度讲解了中医药文化,让孩子在画中去看、去学、去理解中医药文化的知识,寓教于画,寓教于乐,从小打下喜欢中医药的烙印。切实落实“振兴中医,要从娃娃抓起!”的理念。
本著立足于当下时代背景,承接着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术传统,从现代文学前辈们积累出发,在深厚作家作品研究基础上,结合该学科发展理路,整合已发表的相关论文,反思研究者自身及现当代文学学科发展环境,提供从文字符号为基础的文学研究到接受影像思维的 宽广的文化的研究状貌。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说文解字》是我国*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 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入540部。540部又据形系联归并为14大类,字典正文就按这14大类分为14篇,卷末叙目别为一篇,全书共有15篇。《说文解字》共15卷,其中包括序目1卷。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 六书。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文献,由南宋儒家学者朱熹合编一处,撰为《四书章句集注》,俗称“四子书”“四书”;与“五经”并列,成为古代读书人的必修典籍。书中涵括的传统文化精髓,至今未失其借鉴意义。 然而由于语言与文化的暌隔,今人在阅读、检索、征引“四书”内容时,往往感到无从入手。为此,本书编者尝试将四部文献全部打通,依内容重新归类,编为“德行”“伦常”“君子”“为学”“大道”“治国”六章。章下分节(如“德行”之下又有“仁”“义”“忠”“恕”“智”“勇”“耻”“信”等节),各录相关语录若干条,俾便读者按类求取。各章节均有小序,各条语录均有译文及词语注释,个别条目还附有简要评析。 对于希望了解一点国学知识并从中获得启示的朋友,这部形式新颖的“四书”读本是召之
《古書經眼録》共著録古籍414部(有多部書合裝1册者計1部的情況) ,是周叔弢先生歷年經眼古籍的彙集,手稿本,正文用“建德周叔弢自莊嚴堪製”格紙繕寫而成,共4册 。《古書經眼録》與另外4種弢翁手稿合編爲《周叔弢古書經眼録》,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在2009年影印出版。本書爲依據影印稿本整理,包括:對弢翁《古書經眼録》的校定,對《古書經眼録》記録的古籍展開調查,將其中可見者標明館藏地、版本情況、其他書目的著録情況等以案語附入,間附考證,以顯示這些古籍在民國時期的遞藏痕跡。
本书是有关中国古籍版本鉴定的专著,主要由史证篇、绪论篇、鉴定篇等部分构成,内容涉及中国古籍的生产材料与生产方法、古籍的装帧形式、古籍版本的类型称谓与辨伪,以及一般刻本书、活字印本书和抄本的具体鉴定。作者结合前人论述和自己多年的古籍鉴定经验,对该领域做了全面精辟的研究分析,在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积累经验、优化方法上为古籍鉴定工作者和传统文化爱好者指明了方向。本书过去曾被作为高校古籍版本学课程和全国古籍保护培训的基本教材。此次再版,作者又根据近年来的心得和发现对全书做了13万字左右的增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