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字典》是古文字学家徐中舒先生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20世纪甲骨学研究的代表性成果。《甲骨文字典》(横排本基于原版,在已识甲骨字形前增加了对应的楷体字,并对已发现的文字、标点符号硬伤以及个别不统一之处进行了修改,还将原书各卷 补遗 内容插入对应正文,根据新的规范标准重新制作了笔画索引,是一部内容丰富、查检方便的甲骨文工具书。
本书系统地汇集了战国秦汉简牍帛书中的通假字材料,便于读者全面了解和查检,并从文字学和音韵学的角度对通假字所反映的上古语音现象进行分析,对出土的战国秦汉简牍帛书中的通假字作分类研究,是一部全面反映战国秦汉简牍帛书通假字的工具书。
本书以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为基础,以清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作为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兼采《广韵》《尔雅》等文献,根据甲骨文等新的文字考古资料,结合杨树达先生等前辈的研究成果和作者个人多年的教学及研究积累,运用训诂学和音韵学研究工具,进一步进行汉字个体的形音义关系及语源研究。 本书选取《说文通训定声》所收录的汉字,进行逐一研究阐释,尤其注重声符与语义的关系及语源研究。根据凡抽象皆由具象而出的原则,寻根探源,解读个体汉字的语源。《说文通训定声》在每个字头之下先举《说文》原文,讲明此字的本义,再引古书文句和传注作为例证。本书沿用这一体例,作者充分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反复研读考证,引入新的证据,加入个人的思考,既对前人的研究做了梳理总结,又阐释自己的新发现新成果。本项目对《说
这部《碑别字字典》是历史文化、书法艺术研究的资料书和工具书,便于人们识读楷书石刻碑志和规范用字。本书收录历代碑刻所见楷书碑别字图像16058个,从碑刻拓本高清大图截取清晰字形而成。依据《GB13000.1字符集》,以现行楷书标准繁体字为主,兼收部分通用规范汉字、异体字、俗体字、讹体字等,归纳字头3650个。所收资料上起东汉,下讫民国,计有碑、墓志、造像、石经等石刻碑志近1200种。原则上收录与字头结构布局不同、使用部首不同、笔画有增减或类型不同等。通假字、避讳字、专用字(地名、人名、官职名)等不予收录。字头次序根据《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编排,别字图像按照年代先后顺序排列在所属字头之下,年代不详者置于同一朝代别字后。图像统一大小,标明出处。本书附有《部首检字表》《字头笔画检字表》两个索引方便读
建阳刻本自宋代流播海外,对周边地区尤其是日本、朝鲜、越南影响甚巨,和刻本、朝鲜本、安南本与之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本书是以和刻本汉籍为考察对象,编纂而成的日本翻刻建阳刻本汉籍之专门性图录。共收集和刻汉籍78种(另附录抄本7种),并加以考释,一一揭示其与建阳刻本之间的关系,以助益建阳刻书研究、中国雕版印刷史研究及中日书籍交流史研究。
本词典收条目21939余条,550万字,收录敦煌文献(包括吐鲁番文献)中的特殊语词及疑难俗字,而以语词为主,所释对象既包括口语词、方言词,也包括有一定时代特色的名物词和佛教词汇。 详细考释其读音、意义,在释义举例时把敦煌文献与其他传世文献结合起来,互相比勘,探源溯流,力图勾勒出每一个疑难字词产生、发展、消变的历时脉络。 作者在汇集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大量疑难词语进行了考释,纠正了不少相沿已久的错误校释。 本词典能解决读者阅读敦煌吐鲁番文献一般词语理解方面和疑难俗字、通假字辨认方面的障碍,并为汉语史、近代汉字的研究提供全面丰富的敦煌吐鲁番文献方面的资料。
《喻林》,明代徐元太撰,是一部辑录并汇编先秦至明代中叶文献中与譬喻有关内容的类书。徐元太(1536~1617),字汝贤,安徽宣城人。明嘉靖乙丑(1565)进士,历任知县、吏部考功主事、山东参政、浙江按察使、顺天府尹。万历十三年至十五年(1585~1587),以巡抚身份赴四川平叛,功勋卓著。后官至刑部尚书。晚年致仕,居家专心著述。 譬喻说理 是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一种修辞方法。从先秦典籍到后世佛书、道论,这一方法无不贯穿其中,以精彩纷纶的妙喻,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智慧。明清时期,类书的编纂、出版、阅读均趋于繁盛。徐太元别出手眼,以 譬喻 这一特殊的修辞方法为联结点,将古代典籍中有关段落、辞句汇为一编。全书编纂历经二十多年,共120卷,约90万字,引书近三百种,范围涉及经、史、子、集及释、道诸书,蔚为大观。取 汇喻为林
本书以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2010年出版的《〈清实录〉贵州资料辑录》、遵义市政协2006年出版之内部资料《明实录 播州资料辑录》为基础,以原北平国立图书馆藏 红格抄本 《明实录》、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线上数据库《清实录》为底本,从中辑录与遵义相关资料1446条,其中前者654条,后者792条。涉及内容包括遵义地区经济、文化、建制、人物、历史事件等各个方面。以明清皇帝统绪排列,同一年号下按时间顺序辑录与遵义有关记载内容,下注明在《实录》中卷数。
本书系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收录该馆藏1912年以前古籍7845条,著录普查编号、索书号、题名卷数、著者、版本、册数、存卷等多项信息。书后还编制有书名笔画索引,以便读者使用。
内容简介 南京图书馆是我国著名的省级公共图书馆,馆藏总量在全国位列第三位,其馆藏总量超过1200万册,其中古籍160万册,包括善本14万册;民国文献70万册,已有631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本书遴选馆藏珍稀善本112部,每部书介绍内容、作者、装帧形式、尺寸、行款、钤印等内容,并附多幅书影,全面揭示了南京图书馆所藏的珍稀古籍善本。本书采用四色印刷,尽量反映所收古籍善本的原貌,更方便相关研究者和收藏爱好者进行鉴赏。
《皇极经世书》共十二卷六十四篇,宋邵雍撰,以元、会、运、世四个概念推演历史演变与兴衰,起于帝尧甲辰终至后周显徳六年己未,兴亡治乱之迹皆以卦象推之,因取法乎 “元亨利贞”之方,故有“易外别传”之称。实际上是我国古典时代的“历史哲学”。首六卷《元会运世》凡三十四篇,次四卷《声音律品》凡十六篇,次《观物内篇》凡十二篇,末《观物外篇》凡二篇。前六十二篇是邵氏自著,末二篇是门人弟子记述。其中《观物篇》实乃邵雍之哲学、易理、历史学的理论大纲。朱熹极为推崇此书,说:“自易以后无人做得一物,如此整齐包括得尽。”甚至言:“康节(邵雍)易看了,却看别人的不得。”
本书系安徽省安庆市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收录馆藏汉文古籍数据7000余条。凡宣统三年以前的刻本、活字本、抄本、稿本等,皆在收录之列。著录项目有普查编号、索书号、题名卷数、著者、版本、册数、存卷等内容。本目录后附书名笔画索引。
康藏卷 共十册,包括《西藏史地大纲》《西藏志》《西藏风俗志》《西 北游牧藏区之社会调查》《西康之实况》《西康纪要》等二十三种文献,内容 涉及民国时期康藏地区政治、经济、民族、风俗、地理、交通等领域的发 展状况。有助于读者了解和研究民国时期康藏地区各方面发展历史,相关 史料可为学者提供更多的研究视角。
陝西地處黄河中游,是華夏民族最早的發源地之一,也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搖籃之一,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杜甫詩云:『秦中自古帝王州』,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中,陝西有著特殊而重要的地位。陝西之名最早見于周代,《春秋公羊傳》隱公五年載:『自陝而東者,周公主之;自陝而西者,召公主之』,『陝西』一詞即由此演化而來。陝西被譽爲自古帝王之都,歷周秦至漢唐,有十三個王朝都建都于此,上下數千年間,典章制度、興衰治亂之跡,備載于史籍,歷代皆有著述。陝西是文明隆盛之區,在得天獨厚的特殊歷史地理條件下,産生了許多著名的歷史人物,創造了豐厚的文化遺産,陝西歷代著作呈現出繁榮璀璨的面貌。 著作的興盛離不開文化的發展,陝西地區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文化。早在先秦時期陝西已然居于華夏文化的重要地位。武王伐紂後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