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关于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口述历史读物。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传承、发展情况越来越受关注。本书是在调查采访北京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基础上,编辑整理而成,主要涉及古琴艺术,代表人物杨青;北京点翠代表人物肖广春;京式旗袍传统制作技艺,代表人物李侃;北京仿古瓷,代表人物白莉;绒布唐工艺,代表人物唐玉婕。全书共研究了上述五项非遗项目,为后人传承、研究、宣传、利用非遗留下宝贵资料,使非遗在面向公众的传播普及中得以保护和发展。
朱彝尊( 1629 — 1709 )字锡鬯,号竹垞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为有清一代少有的经史、考证、诗词、古文兼擅的博雅学者,被张之洞推为清代“第一博雅”。张宗楠说:“自宋迄今,诗文大家,代不乏人。求其无体不工,如吾郡朱太史竹垞,可称卓绝。”对于“清朝三百年之冠”这顶文坛桂冠来说,朱彝尊是当之无愧的。不过,仅此而言,还不能概括他的文化贡献。其实,他以等身的著作在许多文化领地建立了不可磨灭的丰碑。查慎行《曝书亭序》称朱彝尊 : “天资明睿,器识爽朗,于书无所不窥,于义无所不析。盖尝错综人物而比量之,其博物如张茂先,多识如虞秘监,淹通经术如陆德明、颜师古,熟精史乘如刘知几、刘原父兄弟,贯穿今古,明体而达用,如马鄱阳、郑浃漈、王浚仪,而乃济以班、马之才,运以欧、曾之法,故其为文取材富而
本书是纪录片《船政学堂》的纸质重现。n 船政学堂不仅被誉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也孕育了中国近代史上教育、造船、采矿、电报、航空等多方面。大型电视纪录片《船政学堂》围绕左宗棠、沈葆桢、严复、魏瀚、陈季同、萨镇冰等船政人物的命运,生动再现晚清“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下,船政学子大胆开放、提倡启蒙与创新、悲壮报国的集体群像,从中展示中国近代海军的兴衰缘由、以及船政学子与中国近代史变革之间的深刻关联。n 同名电视纪录片《船政学堂》荣获“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纪录片十优”、“中国纪录片学院奖”。
本书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丛书”中的一本。“药香制作技艺”是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本书从药香的历史以及文化背景讲起,内容包括中国香文化的发展历史、药香制作的各个环节、药香的种类及使用方法以及药香的传承与发展,其中不乏药香的制香秘诀。此外,还记录了药香的家族传承和制香故事,以及本项目的传承人对药香在当今社会意义的思考。
品茶读经,余味悠长。《茶经》作为中国一部茶学专著,用古文撰写,专有词汇和偏僻字较多,给一般读者,特别是青少年阅读造成障碍。本书通过逐字注音,对部分字词加以注释,并配以朗诵音频,使《茶经》文字活起来,并将音频文件以形式添加于各章节,读者可扫描随时随地聆听《茶经》,同时赠送音频CD-R光盘。
本书大量利用了中外考古实物及中外文献资料,辅以从外收集的珍贵图片和精心绘制的线路图,自中西交通的曙光时代新石器时代开始,按照时间顺序,从广义文化的角度对新石器时代到目前的中西文化由初步接触到互相交融冲撞的历史作了全面而又颇有深度的系统介绍,并对19世纪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的丰富内容作了介绍和分析。
"无酒不成席”是中国人的普遍观念,对于我们来说,不管是喜事儿还是丧事儿,不管是哥们儿还是陌生人,都会喝点酒表示高兴或表达悲伤。且酒涉及的范围甚广,不管是男性还女性,不管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小孩,都会与酒有所联系。可以说,酒的触角渗透到我们行为的各个角落。而且,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江湖人士、商贾巨甲都好酒,属于经久不变的一个饮品。但中国地大物博,南北方、东西方、沿海内陆所饮酒不同,行酒令不同,酒圈不同,酒文化更是区别甚大。要云老师就从酒文化的角度,解读各个地域的酒窖、酒圈、酒文化,深入解读"酒”这个复杂迷离的字,旨在道出一部分酒的秘密。
“唢呐班”,即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民间自发性音乐班社,主要服务于农村民俗奏乐活动,至少有三百年左右的历史,至今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存在。2005年以来,全国各地诸多以唢呐班为载体的唢呐艺术被列入“非遗”。 本文利用笔者兼具唢呐班局内人与局外人的“双重人”身份,系统述释唢呐班这一与乡村礼俗依附共生的民间音乐班社的习俗惯制,包括艺人种类及性质、乐器形制与技艺传承习惯、搭班规矩和乐班存活方式、曲目功能与音乐形态、音乐表演与民俗关系等,而且将研究重点放在唢呐班近百年活态流变的描述和阐释:唢呐班历史流变分期;唢呐班音乐文化流变,包括物质构成、音乐形态、表演特征、表演队形与空间;唢呐班生存境况流变,包括文化生态环境、运作模式、传承机制、传承类型;唢呐班流变动力与生命活力分析。试图厘清并酬对唢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