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又名《心镜录》,是五代宋释延寿(904-975)的著作。全书多达一百卷,详述禅宗祖师的言论和重要经论的宗旨,并删去了繁杂的文字,呈现全部佛法的精要。全书分为三章,计八十余万字。第.一卷至第六十一卷之前半部为 标宗章 ,内容为 立正宗明为归趣 自第六十一卷后半部至第九十三 卷为 问答章 ,内容以 申问答用去疑情 为主;第九十四卷至*百卷为 引证章 ,内容为 引真诠成其圆信 。所谓 正宗 ,即 举一心为宗 ,此一心宗, 照万法如镜 。 延寿是法眼文益的嫡孙,法眼在《宗门十规论》里鼓励参禅的人研究教典,有颂云: 今人看古教,不免心中闹,欲免心 中闹,但知看古教。 都是针对当时的禅师们轻视义学落于空疏的流弊而发,延寿编集《宗镜录》的动机,当然渊源于此。 唐末以后禅宗产生许多流弊,释延寿编纂《宗镜录》的用意
《宋词博物课》(手绘图鉴版)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宋词与科普知识相融合,分为《植物卷》《动物卷》《山川风物卷》,介绍宋词中出现的数百种动植物,以及名山大川和人间风物,讲述关于它们的科普与文化知识,让科学与宋词 相遇 ,打破科学与文化的边界。同时,书中还精心选取与宋词意境相契合的手绘插图,图文并茂地向读者展示宋词古韵之美。
邮票作为一种传播介质、内容载体,从某种意义上看,它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每套邮票的背后,从选题、设计、 印刷,再到发行的过程,背后是一个个苦心孤诣、精益求精的故事。将这些故事发掘并串联起来,就是一部生动的中国大众生活史。 本书从文化的角度出发,选取名著、戏曲、园林、金花、年画和老行当六个主题,通过翔实的史料细节、大量邮票珍品图片资料,把邮票当做一种索引、一条路径、一把钥匙,带领读者在方寸之间、在细节中,一窥逝去的——我们的生活,以及留下来,沉淀至今的——我们的传统文化美学。
《观山海》是一部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山海经》通俗读本。 纵观山海,提笔画神,绘者杉泽在读《山海经》的过程中积累灵感,查阅《中国神怪大辞典》《淮南子》等大量书籍,花费三年时间构思并绘制了数百幅绝美异兽形象,将古老晦涩的文字演绎为笔下妖冶唯美而不失大气的画作,配以精练的原文及精妙的解读,为华夏上古志怪传奇插上另一种想象的翅膀。 撰者梁超亦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山海经》有着浓厚兴趣,他的译注在以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为底本的基础上,参考了郭璞、袁珂等人的校译版本,力求以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进行注解,同时多方参阅古典书籍,做了大量的故事延伸,补充了许多新奇有趣的知识。对于原文中出现的大量生僻字,他还做了汉音标注。可以说,《观山海》是集中华文明与大众审美于一身的中国绝美《山海经》。
一名古籍修复师历时七年,寻访了中国13个省、自治区的全国古法手工造纸地。她以亲身经历结合专业视角,考察了各地传统手工造纸技艺及传承现状,记录了“寻纸”过程中的点滴。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探寻手工造纸术孜孜不倦的坚持,勾勒出一幅当代中国传统手工纸制造业的现实画卷。冥冥之中的责任感、使命感不仅让她与纸结缘,更驱使她开始现场考察古法手工纸诞生地的深入研究之旅。本着对中国传统手工造纸术的探寻之心,作者踏遍浙江、福建、山西、江西、贵州等十三个省自治区,远及新疆的和田和海拔近3700米的西藏高原,亲自带回书中所述的25种古法手工纸样实物,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传承娓娓道来。
本书是现代著名作家叶灵凤性学书话,是作者在上海《辛报》和香港《大众周报》所开性学书话专栏 书淫艳异录 的文章结集。新版增补由香港著名散文家小思(卢玮銮)集到的另21篇书话。甲编为上海部分,乙编收香港部分。本书所记性学奇闻趣事,涉及古今中外之书达数百种,或介绍,或译述,或摘录,幽默中见风致,趣味中合知识,文字清通优美,隽永驯雅。 本书由上海图书馆研究员、近代史研究专家张伟先生亲自整理审定,著名现代文学研究专家陈子善教授作序推荐。 本书设计优美、细节考究,完美呼应了作为现代藏书界名人的叶灵凤之趣味。本书书名用叶灵凤手书字体,扉页上手工粘贴叶灵凤设计的中国首枚现代藏书票,小巧的书签图案也源自叶灵凤亲手设计,由 新感觉派 作家兼漫画家郭建英设计封面画。
本书从《黄帝内经》中提取精华内容加以系统梳理和详细讲解,全书共分六章,分别从养生法则、生命秘密、阴阳奥秘、五运六气、防病法门和治病方法六个方面,将《黄帝内经》关于生命的奥秘与养生智慧之精华传递给读者。 张其成教授既忠于原典,又不拘泥于原文,在结合原文进行精确释读和解析的同时,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别从哲学角度,在传统文化大框架下,辨析《黄帝内经》与《易经》、诸子百家学说之间的密切联系;从医学角度,以生理、病理为根基,讲透阴阳五行、脉象学说、经络学说、治未病原则等中医文化的核心问题;从养生角度,结合数百个生动实例,针对精气神养护、四季调养、五脏调理、饮食之道、男女身心保养等具体问题提供实用的养生指南。 本书既是对传统经典的普及性释读,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和古代养生智慧的大力弘扬。
本书稿是一部北京民俗集锦,主要包括十大类分别岁时节令、婚丧嫁娶、交通民俗、居住民俗、商业民俗、民间娱乐、戏曲民俗、服装装饰、民间禁忌、饮食民俗。编者团队在民俗普查的基础上,综合所有古今民俗资料对北京地区的民俗进行了系统编写,书稿内容以近、现代民俗为主,也包括古代传统民俗;以良俗为主,对过时的落后民俗亦不回避。全面详细地记录了北京地区各类民俗的源流、活动形态、仪式、表演、传承情况及其社会功能、社会影响等等。
《于胥斯原:乡族、风水与地方记忆》本书继承了中国社会经济史学“傅衣凌学派”的理论和方法,以民俗乡例证史,以实物碑刻证史,以民间文献证史,并结合生活史、宗教史、家族史与思想史,尝试进行科际整合之史学范式的写作。作者立足于“大历史”和“区域史”的双重视野,将风水知识-实践视为南方乡土社会的文化系统和民众的生活方式,借此“再现”一般性的风水知识、观念和信仰在长时段的社会结构变迁中所塑造的文化图像和生活场景。 近世以来,南方乡土社会的秩序构建和乡族共同体的持续发展,一直受到民俗化、仪式化的术数记忆的深刻影响。风水术数作为一种竞争性的精神力量,反复刺激了地域各阶层在社会流动方面的文化想象和可能机会。透过风水术数这一面镜像,我们可以从中反思中国“连续性文明”何以可能、何以生长。“术数
近年来有关情感方面的研究已成为人文学最重要的研究取向之一。本书是有关情感研究的论文选集。既涵盖了“情动转向”及相关辩论反思,又包括对情感在早期现代中的嬗变转型的讨论。本书涉及18 世纪至 20 世纪现代情感、意识、感官知觉、书写阅读等中西历史与理论,同时也突出后现代和媒介融合情境下情感与媒体、图像、电影、当代社会的关系。坚持理论的历史化、跨学科取向以及人文与科学的关联性,是本书的显著特色。
本书是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国学经典普及类图书。本书介绍了60部中华典籍,例如《诗经》《楚辞》《论语》《史记》《天工开物》《本草纲目》等等。本书以青少年的视角来介绍典籍,通过和历史名人对话的形式,让这些典籍和历史人物被鲜活生动地呈现在青少年的眼前。本书语言整体有趣幽默,内容有:60部典籍的成书故事、每部典籍原文的有趣解读以及关于典籍的各种趣味小知识,让青少年读者可以轻松了解和学习国学知识、传统文化、历史人物等等。可以说,本书是青少年认知中国古代历史哲学文学以及了解历史人物的优秀读本。
本书收录《古观人法》《神相全编》《相法十六篇》 《鉴辨小言》 《神相铁关刀》《白鹤仙数相法》 等六部作品。其中《神相全编》卷帙宏富,广采诸家,内容详备,堪当中国古典相人术集大成之作品。此书明清时流传较广,《麻衣相法》《统会诸家相法》等皆据其剪裁而成。《古观人法》与《鉴辨小言》短小精悍、眉目清朗,为文人相法之代表作品。其中《鉴辨小言》又名《冰鉴》,在近现代颇具影响力。《相法十六篇》《神相铁关刀》《白鹤仙数相法》三书文辞简易,实操性强,为术士相法之代表作品。本书搜集诸多版本,对所选作品进行了精心点校,供相法研究者和爱好者参考。
《失控》这是《黑客帝国》主要演员的推荐阅读物之一,这本关于机器、系统、生物和社会的“大部头”,揭示了社会进化、特别是互联网发展的“先知预言”,从这本书里,人们可以窥探到SNS的今天和未来。《失控》涉猎
苏美尔文明历史悠久、辉煌灿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公元前4000纪末,苏美尔文明兴起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南部,在之后的一千多年里,它在政治、 、文化、文学、艺术、法律、医学等方面都取得了 的成就,对后世诸多文明都产生过深远影响。本书依据考古和文献资料,对苏美尔文明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详细考察了苏美尔文明的发现过程、苏美尔人的典型 、苏美尔历史的兴衰 迭以及苏美尔人取得的伟大成就,尤其是文字、文学、教育、法律和建筑方面的成就。本书将带您跨越时空,为您打开一扇进入久远深邃、绚丽多彩的古代文明的大门,您可以通过一次阅读旅行,见证一个古老文明的魅力。
......
《语文书里的大诗人 李白·杜甫·王维(全3册)》 小学语文教材里有100多篇古诗词,很多孩子在背诵这些古诗词的时候会问:这个人是谁?他为什么写下这样这首诗?每每孩子提出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他们亲近古诗词、走进古诗词的宝贵机会。但是,很多问题语文课堂里讲不到,大部分家长们又回答不了,怎么办呢?《语文书里的大诗人》系列是专为小学生编撰的诗人传记,本套书以“诗人小传”为线索,古诗词作为线上的一颗颗珍珠,用适合孩子的轻松有趣、重点明确的讲述方式,让孩子在听诗人一生故事的过程中,和诗人相识、相知,对诗人有同情心、同理心,进而认同、欣赏、喜爱诗人笔下的诗作,最终培养孩子品读古诗词之美之趣的能力。书中配有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漫画,图文并茂,让知识的表现形式更生动形象,寓教于乐,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跟随
《古人名字解诂》解释了上自先秦、下至清代的古人名字10330个,从数量和时代跨度上,都大大延伸和扩大了古人名字训诂之学。书中所揭示的名字训诂之学的体例、方法和相协方式,从清代王引之的“五体六例”,扩充到了二十二种,堪称名字训诂之学的继 开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