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的店铺、街道乃至城市在渐渐失去魅力? 我们想拥有一个什么样的街道? 百货店可以有怎样的新价值? 酒店是否只有好好住? 公共空间,如何打破无趣? 菜市场,如何逛出想象? 希望可以重新发现城市的面孔,让我们 有街可逛 。好的商业空间,具有多重魅力,可以满足人们购物、逛街、会面等多种需求,让人想一逛再逛。同时,这样的空间因为可以吸引并留住大量的人群,也会带来更好的商业回报,形成一个良好的反馈场。 但是现在的城市里,看上去貌美、新颖的网红店多,耐得住品味、让人真正乐于去逛的商业空间少。一些时髦打卡区,甚至直接copy了东京、纽约某些空间的形态,但因为缺少内在的生态逻辑,而徒有其表。 《就是要逛才有趣》,邀请驻北上深、东京、伦敦、纽约等地的城市规划、建筑、经济研究者,以优秀的与遗憾的城市
中国社科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后的20年间,始终紧密配合国家改革开放进程,深度参与国家和地方层面的改革实践以及国际间的政策对话与合作,提供了大量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和政策咨询意见。《人文学和经济学双重视野的文化研究 一书就是这些成果的一部分,它们涉及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城市及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研究的国际经验、文化表达形式多样性保护、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及园区建设、重要文化街区及景观设计等话题。今天看来,它们不仅依然显现出较执着的理论探索精神,而且也是极为生动的历史写照。
《文化观念的范式转换》一书聚焦数字技术时代的文化观念转型,指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应提高公共制度知识的供给能力,对外文化交流应以促进国民间的 可分享价值 为指归。全书主要分三个部分,分别为*编 新的文化观与当代中国文化政策;第二编 当代外国文化政策管窥;第三编 地方调研:让文化的逻辑彰显。书中收录作者多年来发表的文章、撰写的报告以及会议上的发言稿等作品,其中对欧美文化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对《文化多样性公约》的国际政治分析具有新意。
半个世纪以来,世界与中国的文化都在发生显著的变化。作者章建刚在国内文化体制改革实践过程中也接触到很多生动的个案。《大众文化时代的创意表达》一书是作者在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工作的过程中对文化学科的理路构成进行了认真的探索。书中收录的文章是作者对文化或艺术原创进行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一些是理论性的,另一些则是观察性的。收录的各篇文章聚焦于美术、音乐、舞蹈、非遗产品,以及建筑景观等文化艺术门类的鲜活创新。
本书是本详细介绍都一处烧麦的专著。既然是本,自然给读者讲述了很多都一处的“秘密”。但就如同照着菜谱不一定能炒出好菜,看着本书中提供的那些制作烧麦的技术步骤,也不一定能做出与都一处店里一样的烧麦。 本书通过书写重量非遗项目烧麦的技艺传承故事,再现了传统饮食文化与老北京城共同发展的历史岁月。民间流传的多则传说的有机融入,使全书叙事更加生动,趣味丛生。
《文化学轨迹》力图系统地总结文化学研究成果,梳理文化学发展的轨迹,阐述文化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本书力图系统全面地总结文化学的发展轨迹,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把文化学确立为一级学科,分析文化学学科体系的框架,把文化研究与其他学科研究紧密联系在一起,注重从系统、关系、结构方面展开分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科学品格、大众导向、人文精神。
本书收录的二十余篇文章,分为“知识与信念”“自由与责任”“学术与政治”“民族与世界”四个篇章,杨不风在其中研读经典、剖析大众文化、观察现实社会:从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海德格尔到《黑客帝国》《攻壳机动队》,他思考问题深刻但拒绝枯燥,关注流行文化但拒绝肤浅;他讨论公共议题,不惧争议,聊难民危机与种族主义的复兴;更从书书斋走向街头,踏遍德国小城的书店、亲历德国学生运动,将私人的丰富体验带到象牙塔中的思索。透过这些文字,我们或可一窥多元社会中的现代人共同面对的价值困境,并于其中为自身经历的困惑寻找解答。
《老读三国》是李庆西近年来对于中国古典小说的阅读心得,集中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儒林外史》上。这些文章有的发在《读书》,有的发在《书城》,都是行云流水、清新可读的文字。其方法是从古典小说某一人物或事件入手,比照多个历史版本,读出其中的缝隙,也读出其中微妙的地方。如果将历史理解为一个民族的共同记忆,那么经典的古典演义小说,无疑在叙史和深入人心的意义上,更甚于正统史书。《老读三国》可以视为用现代人的眼光,结合史书、小说等材料,对中国人精神世界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