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中国政研会评选的100个2024年度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汇编而成。这些案例突出反映党的十九大以来各地各行业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因地、因人、因事、因时制宜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情况。每篇案例按照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工作成效、工作启示的结构,简要介绍优秀案例单位的基本情况或创新案例提出的背景情况等,着重介绍本单位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做法,反映工作创新取得的成效等,提炼概括具有普遍性的经验启示。书稿的出版将有助于宣传推广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实践取得的优秀成果,提高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水平。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本书结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总体方案》的出台,通过对各地各校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的收集、整理、提炼与总结,深入挖掘基层(地方和学校)在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评价改革重要论述方面做出的探索、出台的举措、形成的经验,充分反映在正确教育评价理论指导下,在科学教育评价政策引领下,各地各
本书作者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对中国东南沿海的闽台语言一文化区域的三个村落进行了长时间的田野考察,本书即是作者对这三个村落实地考察后的研究成果。作者考察了这些村落中地方传统形成的历史、社会肌理及其在20世纪的生存空间,现代社会中民间福利的诸特征及其时代适应性,民间地方传统与民众生活及民众幸福观的关系,地方政治精英的基本形态及其权力运作方式,传统势力在现代教育替代传统教育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沿海乡村人口定居与流动的双重结构。作者旨在通过对上述议题的历史及现实考察,探讨现代性观念和制度在 植入 一个既有人文地理区域时,地方民众在观念上的回应及地方性制度和地方传统所发生的变迁。本次增订版,作者在原有五篇长文的基础上增补了五篇文章,展现了他在闽台村落研究方面的新思考。
齐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鲜明的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文化精神,不仅在我国古代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而且已经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对今人依然有许多启迪和借鉴意义。《中华传统文化(走进齐文化)》以教育BU《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为指针,从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上把握齐文化的特点,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面向中小学生,一体化设计读本的编写内容与编写体例,使读本由浅入深,由分到总,由具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点面结合,纵向延伸,呈现出层级性、有序性、衔接性、系统性。
本书是一部用现象学直观与先验论演绎的还原方法,研究神话理论兼及神话学逻辑史的学术专著。本书的讨论始于对神话学理论的经典概念所规定的神话现象的经验性直观。通过神话概念在理论使用中凸显的叙事对象 题材内容规定性与信仰意向 体裁形式规定性的二论背反,指出神话概念的内部矛盾起源于传统神话学对神话实践的理论遮蔽。通过直观神话信仰意向形式在文化叙事制度实践中的观念功能,进而分析地还原文化性叙事表演实践的交往意向形式,演绎出文化表演的责任理念,并通过对责任理念意向形式的进一步分析还原,终演绎出人在道德上应然的理性信仰意向形式和意向对象的双向结构,即人的纯粹理性和任意对纯粹理性情感神圣意志的反思性敬重,以及纯粹理性情感神圣意志对人的纯粹理性和任意的规定性立法,而这也就是人应然的神话(信仰 叙事
本书主要研究 都市社会 文化的表征、成因、作用、影响和健康发展的路径。研究发现, 都市社会 导致消费文化、空间文化、加速文化和媒介文化盛行。消费文化使文化不再是理想的延伸,而是欲望的延伸;空间文化使公共交往衰落,共同体意识淡薄;加速文化加剧了不确定性和感知倦息,使人呈现出 内卷 和 躺平 两种趋势;媒介文化使情感化的仪式转向仪式化的情感。研究旨在消除或缓解 都市社会 文化带来的异化问题。
本刊第六辑共收录学术论文20篇。 名医 名家访谈 栏目介绍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张伯礼教授从中医药学传承发展、中医药临床特点和评价、中医药走向国际三方面,对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本草纲目》整理与研究 栏目既介绍了《本草纲目》的定位评说与整理方法破局,也梳理了文树德教授对《本草纲目》30多年的翻译及研究历程。 中医药文化与考古 栏目首先分析了医学考古学的兴起、在中国的实践及其当代意义,其次通过出土文物简牍、出土秦汉禁方、出土写本药方、简帛医药文献、医疗考古遗存探讨了早期中医、针灸文献,最后从汉镜铭文入手研究了古代炼丹术的发展。 中医方药文化 栏目探究了古方书煮散法的兴衰与相关机制,分析了民国时期生药基原研究的本土化与研究模式。 学术动态 栏目以清代中医药文献研究的立体化与新推进为视角
本书立足中国文化遗产特性和中国传统的审美崇尚与价值取向,紧扣文化遗产在经济社会现代性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客观审视划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思想与实践发展演变历程;对当前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作出与学界完全不同的学术思考与认知;创新性研究提出中国特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理念;重构当代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原则;全面系统地厘定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目的、任务及路径选择,并进一步阐释论证了新时代保护发展文化遗产肩负的历史使命与职责担当。
本书为陆宗达生前*后一部学术专著的手稿整理影印本,系完稿后35年首次公开出版。煌煌大作1200余页,一笔一划,无不凝聚陆老毕生学识。在章黄学派20世纪重要的继承人中,陆宗达是继承章黄 小学 特别是《说文》学*重要的学者。《 说文解字 同源字新证》一书,综合了章太炎 黄侃 黄焯、陆宗达三代章黄学人的学术思想与方法,基本完善了《说文解字》同源字的考证。这些*手的材料,是章黄学人研究汉语词源学独特的理论方法的实证,更是后代学人研究《说文》学和汉语词源学的导引。
本书主推 差异即对话 命题,一方面意在反对某些后现代和后殖民理论家之固执于绝对的不可言说、绝对的他者,以文化差异和特色拒绝异质文化的进入,拒绝文明互鉴、文明对话,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解构价值观上的西方霸权主义,将西方价值地方化、语境化、文化化,其最终目标则是形成 价值星丛 或 文化星丛 。这意味着,差异既以事物自身为根基,但同时又不属于事物自身。差异位居事物之间,标识事物之间的关系,是诸事物之 间在 。本书其他篇章多是对文化理论、文学理论以及美学等领域的一些新现象和新问题的探讨,追求学科内、学科间与超学科之价值。
本刊第二辑共收录文章18篇, 名医 名家访谈 栏目介绍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教授半个世纪以来从中枢神经化学角度研究针刺镇痛的心路历程,在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交汇点上将中国传统医药与针刺原理推向世界; 中医药文化在东北亚的传播 探讨包括典籍、汉方、针灸等在内的传统中医药在东北亚各国的流传与发展; 中西医关系研究 栏目深度阐释了中医与微生物的关系、中医与西医的理性碰撞; 学术动态 栏目在历史维度上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古籍整理与研究进行了述评,在空间维度上对中外新近中医药历史与文化领域的重要著作进行了学术评介。
本书创造性地提出了 神话主义 的概念,以之指涉二十世纪后半叶以来,由于现代文化产业和电子媒介技术的广泛影响而产生的对神话的挪用和重新建构,神话被从其原本生存的社区日常生活的语境移入新的语境中,为不同的观众而展现,并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和意义。运用这一概念和理论视角,采用民族志式田野作业和网络民族志等方法,本书细致而深入地考察了当代中国神话在遗产旅游和电子媒介领域的再现和重构,分析了神话主义的文本特征和本质属性,并阐述了神话主义的生产与当代社会文化之间存在的互动关系。通过汉、哈尼和苗族的遗产旅游个案,以及互联网、电影电视和电子游戏等领域的考察,本书生动地论证了这一核心观点: 神话主义是神话的第二次生命 。本书摒弃传统神话学以古代典籍神话的溯源研究为圭臬、以 向后看 视角为主导的做法,转而
中华民族素来以重家风、有家教著称于世,中国不仅有重视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训的优良传统,而且历史地发展积淀为遵从家长教诲、遵守家规祖训、传承家教思想的中华优秀家风。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厘清家风传承创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汲取国内外家庭教育和品德培育经验,提出中华优秀家风传承创新路径,为现代好家风建设提供风教育人和治生处世借鉴范式。
2018年是柴德赓先生诞辰110周年,北师大、苏大联合举办了纪念会暨《柴德赓全集》学术委员会,并印有会议文集。《青峰学志》以此次会议论文集为主体,同时收录了一些学者后来提交的论文,以及近年来发表的有关柴先生的纪念文章和学术论文。包括了史学大家刘家和先生,著名学者瞿林东、陈祖武、陈智超、邓小南等学者论文。是一部极具学术性的纪念文集。
本书围绕 教育能为气候变化做什么 展开。气候变化教育涉及气象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学科内容,其实施需要跨学科思维。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式教学、探究式学习对于气候变化教育最为有效,为此本书收集了来自全国各类学校的35个实践案例,围绕气候适应性导向下的校园建设、基于学科教学的气候变化教育、基于项目化学习的气候变化教育、渗透气候变化教育的综合活动、家校社协同开展气候变化教育展开。这也是对国际气候变化议题的回应,因此,本书设计为汉英双语,作为沙特阿拉伯第六届全球学习型城市大会的宣传材料,以此体现中国担当,传承中国智慧,贡献中国方案。 本书适合对环保教育、探究性活动教学感兴趣的中小学教师、学校管理者、教育研究者阅读。
《懋堂集林》是温州大学王小盾教授的学术成果集,涵盖了其在多个学术领域的研究成果。本书共分八卷,包括 上古艺术与思想卷 、 古代文学卷 、 知识史与民俗文化卷 、 敦煌文学与丝路艺术卷 、 域外汉文献卷 、 东亚文学艺术卷 、 音乐史卷 和 音乐文献与宗教音乐卷 ,全面展现了王教授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到见解。 王小盾教授长期致力于文史、艺术、音乐等领域的跨学科研究,注重挖掘文献细节与历史脉络,结合多学科方法对传统文化与艺术进行深度解读。本书所选文章体现了 知识有体量,思想有深度,技术有别裁 的特点,从理论构建到实践分析,既有学术探索的深度,又呈现出独特的文化视野。 作为当代学术研究的一部力作,《懋堂集林》展示了王小盾教授对古今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探索,是研究中国古代艺术、文学与音乐史的重要参考,为传承与创新
本书面向新时期广泛存在和大量涌现的一般复杂不确定决策需求,介绍社交行为与模糊偏好视角下的大规模群决策方法及其应用。本书共十章,第一至三章分别介绍了大规模群决策、二型模糊决策、社会网络分析等基本概念与方法;第四至六章分别结合二型模糊决策、社交信任关系、聚类分析研究了大规模群决策;第七至九章介绍了社交信任行为对群决策共识的影响及其在社会化商务决策与推荐中的应用;第十章对本书进行了总结。本书适合作为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决策分析教材,也可供对复杂群决策研究感兴趣的人士阅读。
《江村经济》是中国社会调查方面的学术著作。该书是费孝通1938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学习时撰写的博士论文, 初以英文发表,1939年在英国出版。全书计16章,分为前言、调查区域、家、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户与村、生活、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资金、中国的土地问题。该书详尽的资料和客观系统的描述,为 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及其他读者了解中国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中国士绅》的 初版本是费孝通先生发表于《美国社会学学刊》的长篇论文,题为《农民与士绅:中国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的一种解释》,后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结合费先生的口述编撰出版了全本,成为英语世界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难以忽视的参考文献。本书论述了传统社会中士绅与文人、乡村与城市的关系,对中国社会的整体结
《艺术形式》在国外流行40年,已成为在高校进行艺术教育的经典范本。作者帕特里克?弗兰克认为: 我们创造了艺术,艺术成就了我们;我们创造了艺术作品,反过来,我们也受到了艺术作品的影响。 并试图将这一理念贯穿到全书的字里行间。《艺术形式》的第11版还展示了全新的研究成果:根据新的研究、读者反馈和公众兴趣拓展延伸了某些内容。在第1章中新增了 创造力 板块,强调了在该领域的新发现。本书也覆盖了对旧石器时代的新发现。交互式动态图像的新设计在第11章中也有体现,涵盖了审查争议的内容。总体而言,因应这些教学和内容上的变化,本书增加了内容的深度、覆盖面以及灵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