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文化强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要求。目前我国文化和旅游发展仍然存在供需匹配程度不高、资源和要素利用效率不高、现代市场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群体差距较大、文化和旅游融合程度不深等问题,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仍有一定差距。新一代数字技术深刻地影响着文化和旅游的消费方式、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和治理方式,为实现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本书将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案例研究与政策建议相结合,按照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 的思路,从学理层面分析数字化与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以及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从实证层面评估数字化对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影响,从案例层面总结数字赋能文化和旅游高质量
本书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皮埃尔 布尔迪厄的一部重要著作。在本书中,布尔迪厄探讨了法国精英阶层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从教育体制表面上的进步和平等的表象之中,布尔迪厄看到了其所掩饰的深层的不公正,从而揭穿了学业体制能力至上主义的神话。
本书立足于网络舆情治理的理论前沿与实务要点,分为两编九章。上编梳理构建核心理论体系,详细探讨网络舆情的思想源流、概念内涵、特征功能、构成要素与生发演化机制,深入研究网络舆情治理的时代背景、理念演变与理论基础。下编全面阐述治理程序与方法,宏观概述政府与媒体的网络舆情治理工作,展开详述监测与预警、分析与研判、引导与应对,并介绍了域外治理实践经验。全书既有系统理论又穿插了经典案例,可作为高校教材抑或相关单位的培训用书。
作者从文化主义角度重新阐释人类交际现象(communication, 包括传播、话语、修辞),提出 文化话语研究 、 当代中国话语研究 两个相联的范式,主张探究不同文化话语体系间的差异关系和权力关系。以此为指针,作者对人权、贸易、城建、国防、科技话语分章进行了实证分析。 2010年首次出版,入选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推荐选题目录,此版为修订版。
在浩瀚的中华文明长卷中,桐城曾以 天下高文 归一县 的磅礴气象,镌刻下独特的文化坐标。凤仪坊,恰似一把打开桐城文化基因库的密钥,见证 着中国士族文化最鲜活的传承生态。明清两朝数百 年间,诸多望族在这里比邻而居、结缡连枝,理学 思辨与经世实践相激荡,翰墨文章与气节操守共淬 炼,成就了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 世家群落现 象 。六尺巷丈量着谦德的精神海拔,凤仪坊则诠 释着文脉传承的深层意蕴。本书作者翻阅大量方 志、古籍、家族谱牒,还原历史真实面貌,期待与 读者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触摸中国传统文化最本真 的精神脉络,为新时代文化复兴提供历史镜鉴。
本书深入探讨了文化艺术在塑造城市活力和激发城市动力中的关键作用。全书考察了全球多个城市,从纽约到柏林,从芝加哥到东京,从多伦多到首尔,再到北京、上海、成都、深圳等城市,作者通过详尽的案例研究和理论分析,诠释了文化艺术如何成为驱动城市创新、社会凝聚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书中强调,正如蜜蜂为花朵授粉一样,艺术家和文化从业者通过他们的集聚交流、创意实践,创造了广泛而生动的社会联系,产生了宝贵的 蜂鸣 ,促进了城市的创意孵化,激发了社区的参与互动,更增强了城市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蜂鸣 生产力,是伟大并具有创造性的。
本书是一部较为系统的观念史和当代文化理论批判专著,从当代世界的价值冲突和文化认同危机入手,通过对康德-黑格尔的市民阶级自我意识及其哲学立法的再解读,对尼采的哲学转折及其革命性意义的历史阐释,对韦伯-施米特的法律、政治思想的批判性分析,从观念史批判的角度分析了困扰现当代文化理论的一系列核心问题和基本矛盾。同时也从中国文化意识出发,处理近代西方普遍主义话语,在更大的经验范围和知识范围内思考特殊与普遍、整体与局部、自我与他人、主观与客观的辩证法;在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双重意义上思考新中国集体经验的整体性问题,反思在现代性和全球化时代下,如何保持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主性。
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时代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实施路径研究》的项目成果之一,在充分借鉴、吸收文化产业数字化国际经验,以及了解文化产业关联聚合与高质量发展的形态技术路径的基础上,在国际语境下对我国文化产业数字化的内生生长与外生进化模式进行构建,从宏观的角度研究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之道,分别从 启、融、活、治、升 五个层次,阐明 经验引领 解决路径 价值沉淀 三段式逻辑,并对其实施高效治理及精准服务,借助文化产业数字化的价值体系与范式道路,对实现建成文化强国目标作出绵薄之力。
作为西方现代性精神本质的虚无主义,不是一种仅仅强调否定性的虚无主义,而是一种既强调否定性又强调肯定性的审美虚无主义。审美虚无主义者的原型是中世纪末唯名论哲学中的全能意志上帝。在克服唯名论上帝所导致的危机体验时,大多数现代思想家恰恰都主张西方个体应该像唯名论上帝那样做一个审美虚无主义者。在从彼特拉克、笛卡尔到康德的思想中,审美虚无主义主要表现为理性主义的自我解放与自我创造,但在从费希特、德国早期浪漫派、施蒂纳到尼采的思想中,审美虚无主义越来越明确地表现为非理性主义的自我创造和自我毁灭。审美虚无主义带给西方个体前所未有的权利和自由,也导致其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尖锐矛盾,因而无法从根本上克服日益严重的危机体验。
全球化研究是最近20年来国际学术界的一个热点,涉及人文社会科学诸多问题,出版了大量的著作。但从哲学角度对全球化进行研究和概括的著作还不多见。本书将 全球性 作为一个扬弃了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新的哲学范畴,认为 全球性 将带来 世界文学 的终结,同时,一种 全球文化 的出现。但是,全球文化并不是单一文化,而是永远处在一种 对话 的过程中,是为 全球对话主义 : 对话 包含了对自身的超越,因而 对话 具有全球性和抽象性,而 对话 也同时假定了参与对话者的不可通约性, 对话 由此得以持续。 本书以此哲学收获考察了国际学界对全球化的种种论争,如 文化帝国主义 , 世界主义 , 全球知识 , 文化多元主义 , 全球文化研究 ,赛博空间,以及学术国际化问题,等等。因此在学术层面上,本书也是践行 全球对话主义 的,即积极介入国际学术的
本书从非遗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创意的视角,介绍了文化创意、非遗与文创等相关概念和国内外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根据非遗项目的分类,分别从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曲艺、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技艺、传统美术、民俗等七个方面,分析了非遗文创相关的理论。以采访知名非遗传承人的形式,列举了丰富的非遗文创真实案例,可供读者一瞥文化创意产业的 幕后故事 ,也能为各专业教师做跨学科融合提供一些视角。作为高中生的非遗文创读本,本书为学生设计了专题任务,引导大家通过脑力激荡的方式,更深入、系统地了解传统文化的文化逻辑和心意信仰,并且能够专题化地去研究某一项或者某一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训练非遗文创的基本功。因此,本书的是希望高中学生能具备最基本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核心素养 对在文化传承中的敬畏,和创意
本书在区域旅游空间竞争的背景下,基于旅游功能系统模型,从资源禀赋、旅游区位、游客涉入和信息传播四个维度构建旅游地屏蔽的理论框架,阐释旅游地屏蔽的生成机理,并对文化遗产型、自然风光型、人造景观型三类旅游地进行跨案例比较研究,探求弱势旅游地在资源特色开发、区位条件改善、游客涉入应和、信息传播驱动等方面的屏蔽突破路径。。
本书从南宋时期以毕生精力思考诗歌审美、思考韵味问题的体制外美学家 严羽切入,把他作为打开宋韵审美思想的一把钥匙,从其审美思想中挖掘出一个闪耀着宋韵文化光焰的完整精神世界。全书分为八章,对 宋韵中的生命之问与时代精神 严羽及其审美思想 宋韵审美的结构 以禅喻诗:别样的宋韵 审美 气象 :雄浑与清空 韵味之思: 妙悟 与 涵泳 韵的自觉 宋韵重光:从诗学到生活美学 等内容进行了深入而有见地的阐释,通过叙述严羽的故事及其思想,窥探宋人的审美思想;通过对严羽《沧浪诗话》的解读,解码宋韵文化,用当代平民的视角,追寻宋韵文化的精神境界和价值维度。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图书馆事业蓬勃发展,与此同时美国的汉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立北平图书馆起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国内外已有的中国图书馆学史、中外文化关系史、美国汉学史等相关领域的专著中,鲜有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本书以大量中外文原始档案为基础,采用文献考证、计量史学和跨文化研究等方法,对1929年至1949年国立北平图书馆与美国学术界形成的文献实体、学术信息、研究人员的双向互动为对象展开深入研究。 本书分为中文书籍标准化编目、美国图书馆中文馆藏建设、《图书季刊》英文本的编辑出版、馆员赴美工作、《中美文化关系备忘录》五个部分,对学界尚未触及的史实进行了挖掘,有助于图书馆学领域的读者和近代历史爱好者进一步了解近代中美之间的学术互动和思想对话,也讨论了近代域外汉学研究重心从欧洲转向北美的
《经典与想象:中国古代传说新解》创新性地解读上古文化,揭示了中国文化历久弥新的秘密一 载道 。书中以古史传说为载体,从三皇时代到周公执政,探讨 技术传统一道统 阴本一阳动 政权一治权 三重关系的互动,揭示中国政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从伏羲的道统开创,到周公的德政实践,一本书梳理出中国文化三大特质 天道自然性、泛政治性、泛伦理性,带你领略中国上古时代政治智慧的博大精深。
本书以断代分章的形式,以赋史发展的先后顺序,依次考察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赋与儒家经典的相互关系。第一章重点考察了荀卿“赋”篇与儒家礼学、宋玉辞赋与“扬《诗》守《礼》”等问题,认为荀卿赋具有明确的礼学追求,宋玉赋则严守赋之“讽颂”家法,发挥其美刺功能;第二章以两汉京殿苑猎赋为考察对象,详细论述了这些大赋所具有的美颂与讽喻意识;第三章以两汉失志与不遇、纪行与玄思、情爱与乐舞、抒情与咏物等赋为对象,考察其与儒家思想的关系,尤其是言志抒情赋的用世情怀等;第四章以魏晋六朝赋为对象,考察“儒学中衰”背景下赋作对于儒家经典的书写,通过对此期所作京殿、典礼题材赋作以及抒情咏物等赋作的详细解读,得出魏晋六朝赋仍然具有较为浓厚的儒家思想和经典意识的结论。
本书试图通过建立微型金融与民族文化协同发展的理论框架,挖掘西部地区微型金融与民族文化协同发展的动力机制,验证和诊断西部地区微型金融与民族文化协同发展的基本路径和影响因素,总结提炼西部地区微型金融与民族文化协同发展的一般经验,并针对性提出促进西部地区微型金融与民族文化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提升西部地区微型金融与民族文化协同发展效应,加快推动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进程。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 湖北省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