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对中国东南沿海的闽台语言一文化区域的三个村落进行了长时间的田野考察,本书即是作者对这三个村落实地考察后的研究成果。作者考察了这些村落中地方传统形成的历史、社会肌理及其在20世纪的生存空间,现代社会中民间福利的诸特征及其时代适应性,民间地方传统与民众生活及民众幸福观的关系,地方政治精英的基本形态及其权力运作方式,传统势力在现代教育替代传统教育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沿海乡村人口定居与流动的双重结构。作者旨在通过对上述议题的历史及现实考察,探讨现代性观念和制度在 植入 一个既有人文地理区域时,地方民众在观念上的回应及地方性制度和地方传统所发生的变迁。本次增订版,作者在原有五篇长文的基础上增补了五篇文章,展现了他在闽台村落研究方面的新思考。
内容简介 共同体 究竟是什么?其基本模式有哪些?其形成条件是什么?其在当代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尚待进一步探索。本书依托近期国内外学者在 共同体 问题上的理论探索成果,尤其通过对外国文论中的 共同体 思想进行梳理,呈现思考的多种视角,尝试理解这一概念在不同语境中的历史流变及当下含义,同时借助多位学者的文学文化批评研究成果,考察 共同体 理论对批评实践的启示以及实践对理论的反哺,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为今日思考 共同体 问题提供借鉴。
1、本资料汇编主要收集清代有关顾炎武的家世生平、交游出处、社会活动、身后情况、酬赠诗文、序跋提要、著作版本以及时人、后人对顾炎武所作的评论、关于其学术思想的研究。其中篇幅长者数万字,短者数百字,均在搜集之列。2、本编所搜罗之文献,包括碑传、墓志、诗文、序跋、提要、笔记、诗话、档案、方志、年表等。凡研究顾炎武诗文的注解笺释类著作,因其注释篇幅较大,则不予全录,而只录其凡例、序跋、解评、按语、附录等。
陶行知是我国的人民教育家、的战士。他为 国教育改造、普及人民教育、争取民族解放和建立人民民主的新 国奋斗了一生,留下了 量的 作。他的 作,散见于1913年到1946年的外报刊。生前曾以各种形式出版各种专集,流传甚广,影响深远。 本集编入迄今收集到的陶行知的文稿,有文章、诗歌、教材、书信、演讲、小说、谈话、章程、提案、文电、广告、备忘录等2530篇(其 教材13本、小说1部、备忘录55册)。附录共314篇(包括附在 九卷末的年表),一种为文末附,一种为卷末附录。
汉字是一种被使用了数千年,而且至今仍在使用的表意文字。它是中华文明重要的一个符号系统,同时也是中国人思维智慧的根基。清末以来,汉字的命运动荡起伏,信息的传播途径也经历了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从 铅与火的时代 再到 光与电的时代 的转变,在此期间,汉字字体设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英文等拼音文字不同,由于汉字的数目众多,笔画繁杂,所以汉字字体的设计可以说是世界上*烦难、枯燥的工作之一。但是,由于汉字有区别于拼音文字的视觉特征,汉字字体设计呈现出了一种独特的美感。这吸引了大量的书法家、字体设计师和平面设计师投身其中,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涌现出了许多经典的字体和设计作品,成为中文语境中知识传播和视觉传达的有效工具。 《中国现代文字设计图史》的作者在过去近五年的时间中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1)本书是对《红楼梦》皙本(又称皙庵旧藏本、郑藏本)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的专著。 (2)本书是国内外红学界*本研究《红楼梦》皙本的专著。 (3)本书*次指出,书中第23回保存着作者曹雪芹所写的《红楼梦》初稿的文字。这一点是作者的新发现。其论据是有说服力的。 (4)本书是作者 红楼梦研究系列专著 之八。之一至之七为: 一:曹雪芹祖籍辨证(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8) 二:红楼梦版本探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三:红学探索 刘世德论红楼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四:红楼梦之谜 刘世德学术演讲录(线装书局,2007) 五:红楼梦眉本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六:三国与红楼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七:红楼梦舒本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
.
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共四卷。影印出版。为中国昆曲博物馆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从近代扬州延绵数代的谢氏昆曲世家征集到的昆曲曲谱,尤具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是现存民间的各类曲家藏谱中较为完整、部头较大、内容较精的一种,有《琵琶记》《西厢记》《长生殿》《牡丹亭》《连环记》等折子戏百出,其中不乏较为罕见乃至失传的冷戏名折古谱,对于保存和发扬昆曲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书聚焦于 生存 与 理性 之间的致思张力,逐层深入地探察了雅斯贝斯的思想渊源、涵淹于其精神探索历程中的艺术之思、艺术家论的整体旨趣、雅氏所论艺术家的不同生存样态,重点对雅氏所阐说的客观表现型的生存艺术家之范例(斯特林堡、斯威登堡)、主观体验型的生存艺术家之范例(荷尔德林、凡 高)、理性生存型的艺术家之范例(歌德、莱辛、达芬奇)进行了诠解。附录部分包括雅氏论艺术(含艺术家)的七篇译文,分别是《哲学与艺术》《艺术是解读密码的语言》《悲剧的超越》《我们的未来与歌德》《歌德的人性》《作为哲学家的达 芬奇》《论莱辛》。
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1932-2014),英国文化研究学者。早年毕业于牛津大学,20世纪中期创办《大学与左派评论》,为英国 代新左派的核心人物之一。60年代中期加入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担任该机构主任,在文化研究领域有多方面的建树。 《斯图亚特·霍尔文集》辑入了他一生中的重要论文、访谈等三十多篇,并按主题划分为七个单元,涉及阶级与文化、文化研究的系谱、意识形态与表征、媒介与传播、通俗文化、种族与身份、流散与后殖民、 化与世界主义等多个话题。
本书将沈家本未刻书整理、汇编,并加以标点。包括叙雪堂故事一卷、秋审事宜、秋朝审覆奏本、秋朝审进呈黄册及呈进日期、秋朝审招册删去抚看语止叙部看、秋审官犯予限完脏、新疆等处秋审、拟绞固监缓决官犯入于秋审具题、记名情实、赶入本年情实、朝审归秋审处会办、停止刷送旧事缓决招册、秋审册首式、勾到册内夹片提奏、黄册黏签。本书所收均为清代著名法学家沈家本未曾刊刻过之著作,由国内专家学者从国内外图书馆及个人手中搜集、整理成册,加以编辑、校点。内容涉及法学、史学、小学及读书札记等,共21部63卷,均为首次刊印出版,对国内外研究中国法律及法律思想史等有极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