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殷海光、林毓生的通信六十余封,以及林毓生纪念先师、追忆求学历程的四篇文章。殷、林二人的通信起自一九五七年,终于一九六九年殷海光去世,其中大多数信件为林毓生赴美求学后所写。两人在这些跨越大洲的信件中无所不谈,从留学琐事到家庭碎务,从推荐书单到讨论重要学术问题……一个时代的思想线索隐隐可见。时移世易,但师生情谊从未改变,其中蕴含的现代理性和道德自觉令人动容。
一日三餐,四季鲜蔬,蔬菜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一种蔬菜背后,有哪些源远流长的故事? 每一个花朵里面,隐藏着多少无法述说的情感与源流? 人类,到底该如何与蔬菜相处? 本书以节气划分,讲述了二十四种蔬菜精彩而丰富的来历和故事、趣闻与诗意, 让读者重新检视日常餐桌上的蔬菜,感受万物的生机与美好。
篇一景山中轴线文化之巅一、两位巨匠眼中的北京中轴线二、景山旅游热线上的冷门话题三、景山的独特性与简史四、景山的完整性再识五、景山乃北京中轴线申遗的文化象征六、景山九大标志性文化景观篇二寿皇殿中轴线很后的皇家宫苑建筑一、建筑组群布局二、建筑单体形制及特征三、牌楼篇三寿皇殿展体现古今穿越的皇家礼制一、展览概述二、原状复展三、专题展览
在中国西南部地区的横断山脉之间,在云南、西藏、四川“大三角”地带的原野丛林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古道。这条古道是以茶、马进行交换而形成的民间商贸通道,马帮是古道上主要的交通工具。茶马古道是中国西南地区文化传播的通道和民族文化大走廊,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探寻茶马古道的形成过程,生动地展现了古道沿途的壮丽风光、特色建筑、民俗风情等,希望读者由此更好地了解茶马古道。
本书依托“书法与生活的相关性”系列讲座内容,倡导让书法艺术回到民众的日常生活,成为一门生活的艺术。本书为苏州大学文学院中国传统文化工作坊系列讲座的成果。旨在大力推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
史学大家许倬云怎样看待美国沧桑五十年?功成名就后的张艺谋,如何看待艺术与权力之间的关系?拥抱娱乐至死时代的马东为何“底色是悲凉”?喜欢洞见未来的罗振宇,把做生意视作“最有尊严的生活”?十三邀,
闽南近海盛产海鲜。海鲜食材在烹饪过程的大量应用,清鲜淡脆、略带微辣、多汤菜的风格定型,标示厦门菜业已自成一路。《厦门吃海记(2)/海洋文化丛书》作者朱家麟幼时曾讨过小海,人生阅历丰富,为各色海鲜立传,手到擒来。作者从历史文献和民间文化里录取各色海鲜的人文故事,并对大量海鲜的烹饪方法进行文化解读,为厦门菜的发展保留了许多原始基因。文章生动新鲜而趣味深长,读来令人神往。
这不是一本讲述汉字历史的书,也不是识字读物,而是一本借汉字重审生活的书。作者借助对汉字的疏解,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汉字观:汉字不只是工具,还蕴含生活哲理。我们的汉字是耗损的汉字,我们已经失去了向汉字学习的能力。而伴随汉字耗损的,实际上是我们思维和生活的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