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篇《一川烟草满城风》和《当水洼里破碎的夜晚摇着一片新叶》都跟吸烟和烟草行业有关。前文中,朱石生从烟草的源头讲起,一种几千年前美洲原住民就开始享用的植物,从咀嚼到吸食,变换使用方式,吸烟从通灵之入口变成具备社交礼仪功能,直至十五世纪末烟草经由哥伦布及其船队带到欧洲,吸烟热风靡欧陆和英国,并陆续传到世界其他地方,包括中国。而烟草消费历经多种形式,卷烟最终成为当今世界主流的吸烟方式,这背后是一个烟草帝国的崛起。人类意识到吸烟的危害,揭示出烟草导致癌变的细节,从医学界普及给民众,此路漫长且曲折。二十世纪上半叶,烟草公司的广告宣传帮助美国烟草行业飞速发展,与同期科学界对香烟健康风险的担忧、肺癌病例的徒增形成鲜明对比。后文中,晨星拨开迷雾,从 如何证明吸烟导致肺癌 这个议题入手,还原
我们生活的世纪脱胎于二十世纪,正如一道黑烟从石油大火中升起。 如果不能记住所有的事情,我们至少应该知道自己忘记了什么。 克莱夫 詹姆斯用了四十年时间完成《文化失忆》,一部介绍自由人文主义传统 独出机杼的核心纲要 ,由百篇历史人物评论组成,除了那些醒目的路标式人物,更多的是被留存在遗忘边缘的名字。二十世纪几次大灾难历尽生死存亡,无数人消失在晦暗的断裂中,更多不合时宜的事实经过筛选淬炼,重组为我们所知的历史。詹姆斯提醒人们,使文明成其为文明的人文主义若要在新世纪得以留存,继承者们就不能放弃对过去的记忆。本书试图召回、感知和审视二十世纪动荡的精神生活,捕捉 一场盛大对话的边角 ,以此抵抗遗忘,并重新建立联结。 詹姆斯通晓七种语言,贯通哲学、历史、政治和艺术,打磨出一份警句频出的现代文明
《读库》2020年套装包含2020年出版的六本《读库》:《读库2001》-《读库2006》,一共四十六篇文章。每本的头条文章介绍如下: 科学素养由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共同组成,两者同样重要,但科学思维更难结构化和模块化。汪诘在《科学思维要点》中尝试把科学思维整理成十五个明确的知识点,比如:能区分事实和观点、知道什么是信源以及如何判定其可信度、理解类比和逻辑推演的区别等。它们可视作现代人学习科学时应当掌握的思维方式。 《"中国残留邦人"采访录》的作者吉井忍是个七〇后,虽然在日本接触到中国残留邦人相关的信息不少,但同时也意识到他们回到日本后的实际生活,大部分人知道的非常少。她记录了三位当事者:处境与遗孤二代类似的中国人汪楠,战败后与中国人结婚并在晚年回到日本的中岛千鹤,以及用相机记录"中国残留邦
本书为张伯驹先生古代书画鉴藏随笔集。张伯驹先生作为收藏大家,古代书画鉴定大家,一生收藏过大批national level的名迹巨制,他凭借自己这一得天独厚的经历以及渊博的文物学养,写就这些文章,详论古代书画的流派风格演变、收传次序和真赝辨识。本书可谓是一部关于古代书画艺术鉴赏的权威之作。
《百年前的交游》(刊于《读库2101》)的作者刘涛,除了收藏民国名片,还收藏民间书信。2013年他在上海文庙淘到八册装订好的书信,是周素锦女士从香港寄给上海亲人的,从1956年10月5日到1976年12月28日,跨跃二十年,共三百余封,近四十万字。刘涛和百合一起梳理这些家书,在《素锦的香港往事》里缓缓再现她在香港生活二十年的日常起居、生活琐事,以及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这些信札,能让我们看到一位香港普通小市民对于生活和世事的种种态度,特别是对香港1956年到1976年这二十年间变化与发展的独特体会。 1986年9月1日,高中毕业八年、当了两年代课老师的骆淑景走进运城地区中等师范学院芮城分校的大门,成了一名师范生。全班五十多名同学刚入学就知道,两年后,只有一半的人可以转正。《中师二班》是骆老师根据当年的日记和信件记录的
1989年11月,作者离开北方,选择了遥远的深圳定居。他对深圳这座新家园的热爱,源于民间的澎湃活力,变幻多端的生存机遇,爱这个城市有一千多万同样迁徙而来的 移民 ,爱它亚热带四季常青、色彩缤纷的大自然 带着这份爱,作者在二十多年中踏遍深圳的城区、山野、溪谷,通过文字、图片和珍贵的影像生动记录了深圳自然生态中与人们同生共住的万千生灵的变迁,也寄托对家乡的深情,身体力行,在地关怀,将对家园和大自然的大爱表达得淋漓尽致。
本书着重挖掘的是《西游记》文化中那些特别具有活力的、能够为人生问题提供答案或借鉴的部分。书分十九章,要义有三:意义的获得、认知的提升、关系的处理。它主要针对当代人普遍存在的三大人生问题:一是因科学昌明、信仰崩塌而带来的意义缺失;二是因知识爆炸、信息过剩而带来的认知焦虑;三是因身处群体、面对他人而带来人际困惑。作者一方面结合《西游记》本身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另一方面也广泛地引入、参考了认知学、心理学、社会学、博弈论等当代学科的成果,东西合璧、古今结合,使得读者在阅读中,不仅能够开启对《西游记》的崭新认识,还能获得对各自人生问题的有益启迪。
《中国有文化》意在呈现南怀瑾先生对于中国文化总体脉络、特色和价值的概述。南怀瑾先生对于中国历史文化有很多独到的见解,特别是他亲身经历了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几乎全部过程。 主要板块包括:传统文化的内涵,儒道释三家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其对中国的意义,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国特有的社会、经济、历史、教育、政治理念,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以传统文化立场反思当代世界的经济、文化危机。 本书可以让你快速认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与核心价值,了解古今社会在组织方式、经济、教育、政治等方面的差异,进而获得对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的认知。 不仅告诉我们传统文化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传统文化在今天对于我们有何价值;不仅是在讲述中国古代的文化,也是在对比古今中外的发展趋势。早在几十年前,南师就准确预言了我
本书为朱家溍谈古代艺术的学术随笔集,共分古代书画、古代工艺美术、清宫戏曲三个部分。 朱家溍作为文史大家,故宫文物鉴定大家,又生长在一个文物收藏的世家,他一生寓目过大批national treasures,他凭借自己这一得天独厚的经历以及渊博的文物学养,写就本书,详尽谈论了古代书画的流派风格演变和收传次序;古代文物的真赝辨识;古代工艺美术的形成和流派;谈古代戏曲的开端和传承。是一部关于古代文化艺术鉴赏的权威之作。
本书是在路易十四王朝时期撰写的随笔集,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拉布吕耶尔翻译的希腊作家泰奥弗拉斯托斯的《品格论》;二是拉布吕耶尔自己的《品格论或当代风俗论》;三是拉布吕耶尔在法兰西学院新院士入院典礼的演讲。本书于1688年首次出版,到1696年拉布吕耶尔去世时共出了9版,最后一版篇幅增加到最初版本的三倍。这部书主要由两种文体组成:格言式的简短段落及典型人物的肖像。格言精练、深刻,充分表现古典主义语言明朗清晰、简练精确的文风。肖像部分则往往以真人真事为蓝本,但不用真实姓名。作者只用寥寥几笔,刻画出一种典型品格的典型人物,从而形象地批评某种时弊或某种 品格 ,一针见血,发人深省。
《观复猫:书中自有观复猫》全书分两部分,部分通过梳理中国古代记载猫的古籍与诗歌,介绍了中国独特的猫文化。讲述了中国历史典籍中关于猫的神秘记载。涉及野史传说《稽神录》《酉阳杂俎》,专业著述《宣和画谱》《格古要论》《石渠宝笈》,严肃史书《二十四史》《清史稿》,更有真正为猫而著的《猫乘》《猫苑》。那些猫的成精变化、久已失传的相猫术、为猫起名的学问、符咒一般的纳猫契,以及猫族的开疆拓土,读来让人咂舌惊叹。 第二部分则以图文形式,讲述了收养在观复博物馆的8只观复猫的故事,观复猫天团成员众多,对马未都先生来说个个都是手心里的宝。书中除了分享观复猫日常生活的同时,每只猫还介绍了一件观复博物馆的文物,搭配精美图片,有趣又涨知识。
2020年和2021年,王健飞曾在《读库》发表《互联网是人类历史的一段弯路吗?》和《垄断的困境》,广受好评。今年,他带来八万字的新作《互联网与中国后现代性呓语》。近几年,我们在互联网上目睹了越来越多的争端,包括个人对个人的,个人对机构的,机构对机构的,国家对机构的 这些争端中,对立的阵营越发清晰,同时,它们引发的互联网舆论战也已开始影响到现实世界。王健飞认为,现在人类面临的真正危机,是一种现代性危机,亦即现代性与后现代之间的对立。本文中,他尝试回答:为什么作为整体性的人类社会仍在进步,而个体却越发难以从中受益,或越发难以感受到这种受益? 1913年12月28日,王洛宾出生于北京,1996年3月14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去世,后被安葬在北京的金山陵园。王洛宾一生创作改编了一千多首歌曲,被誉为 西部歌王 ,但
《故宫营造》为单士元先生关于故宫建筑的学术随笔集。内容包括故宫建筑的历史及其保护。书中配有131幅故宫建筑图片。 本书是一本由专业学者写给读者的故宫建筑入门书,很好地平衡了学术性和普及性。
《中国鱼文化》是中国*部关于中国鱼文化的民俗学专著,对中国鱼文化的内涵、功能、鱼谜、演进、发展等做了详细的探讨。从内涵来说,中国鱼文化包括捕鱼之术、鱼食制法、鱼信鱼忌、鱼与军旅、鱼图、鱼话。从功能来说,中国鱼文化包括始生导向功能如图腾崇拜、生殖信仰、祈望丰稔物阜;外衍导向功能如辟邪消灾的护神、星君兽体的象征、世界的载体、沟通天地生死的神使、表阴阳两仪的转合、通灵善化的神物;内化导向功能如巫药与占验、祭祀与祝贺、游乐与赏玩。从鱼迷来说,中国鱼文化包括鱼类献宝、和合与双鱼、鲧与乌鱼、人鱼与孟姜女。随着农耕的发展、龙的冲击、社会实践范围的扩大、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发展等,中国鱼文化在适应与整合中不断变迁,虽受到近代文明的强力冲击,在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领域呈现出一定的衰微之势,但
费孝通关于英国的札记和随笔选编,时间跨度从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作为留英归来的学者,费孝通学术思想和人生经历有很重要的一部分与英国密切相关。 这些札记和随笔广泛记录了一个非西方的知识分子对英国社会、人情、风物、政治的观察,其中不乏人类学比较的眼光。比如1946年底,费孝通应邀去英国讲学,其间,以 重返英伦 为名写下系列文章,开头的一句话 这是痛苦的,麻痹了的躯体里活着个骄傲的灵魂 ,浓缩了他对二战后英帝国瓦解时刻的体察与速写。作者以有英国 essay 之风的随笔形式观察大英帝国的历史命运、英国工党的社会主义实验、工业组织的式微、英国人民精神的坚韧、乡村重建希望的萌芽,以及君主立宪、议会政治和文官制度等,尤其敏锐地洞察了英美两大帝国的世纪轮替和 美国世纪 的诞生,今日读来,尤让人叹服作者的宏阔视野和
2021年被称为NFT疯狂年,各种NFT拍卖会上的成交额屡创新高,令人咋舌。买家买下NFT,买的是什么呢?到底是赌博还是投资?本期前两篇便聚焦在近几年广受关注的 非同质化代币 即NFT上。汪诘的《NFT》从区块链和加密币钱包讲起,看NFT如何从一个概念变成某种共识,探讨NFT的购买、铸造以及未来的应用:或许NFT并不是让数据价值变现的解决方案,但至少是目前有希望的一个解决方案。史中的《NFT精神史》则是从精神源流的角度,给读者串讲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从安迪 沃霍尔、马特、克里斯托弗 普尔、乔 鲁尼、沃特金森和霍尔等各色人物,到NFT网站,理出了一条较为清晰的路径。 刘诗昆幼年开始学琴,被誉为 钢琴神童 ,十二岁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就读,十七岁破格参加匈牙利布达佩斯的李斯特钢琴大赛,十九岁参加届柴科夫斯基大赛获第二名,自此
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古以来就被人们合称为 开门七件事 。 开门七件事 是汉民族生活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内容。本书以 开门七件事 题材的熟语(俗语、谚语、成语、惯用语、歇后语)、对联、诗歌为考察对象,介绍了 开门七件事 的由来和多种民俗形态、民俗事象、功用价值,全面展示 七件事 熟语、对联、诗歌中所表现的生活内容、生活感悟和思想情感。 开门七件事 熟语、对联、诗歌是与所有人生活*贴近、感情*亲近、行为*贴合的一种习俗,全书依据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个方面,分立七章,列举大量具有代表性的熟语、对联和诗歌,深刻分析了 开门七件事 这一文化符号体系的文化含义,并揭示其深刻的生活哲理,反映了汉民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和世态人情。 本书梳理和解析了上千条与 开门七件事 有关的熟语,并介绍了与
《读书与藏书之间二集》是《读书与藏书之间》的续集,收录辛德勇先生2006至2007两年间撰写的,有关典籍收藏、鉴赏与研究,以及怀念与黄永年、周绍良先生交往点滴的20篇文章。 两年间,作者在读书与藏书之间,虽已渐向读书一侧回归,藏书的嗜好也在尽力克制,但搜集、品味心爱的书籍,岂能一刻稍离,且将终身以之者也。本书在生动记录购书藏书、品鉴典籍的同时,也渐已转入对书籍史、印刷史、目录学史和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更深层次地探索书籍中所蕴涵的无尽奥秘。本书即是作者两年间心路与研究成果的集中呈现。 本书曾于2008年出版,此次出版作了进一步的修订,收入 辛德勇著作系列 。
《托尔斯泰读书随笔》是从列夫 托尔斯泰的毕生读书笔记、书信中挑选并组成的一部随笔集,共四部分。 *部分文论选,主要是他对一些作家及其创作的评论,特别是他对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评论,虽略有偏颇,但却真实反映了文学创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书信选,主要是他与文学界朋友们关于当时文学创作的讨论,体现了他对现实主义创作的支持。第三部分是从他的著作《阅读圈》中选译的内容,这部分主要记录其日常读书心得和思考。第四部分是从他的著作《生活之路》中选译的内容,反映了他针对当时社会现实,在探索人类出路方面的思索和努力,强调人类要注重内心的修习,方能拯救整个世界的想法。 这本随笔集,不过是托尔斯泰日常思想的零光片羽,只言片语却体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和堂吉诃德式的救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