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月刊》历时四年多,寻访老中青几代 敦煌人 ,集结成这本《敦煌:众人受到召唤》。它将向读者展示,在那黄沙漫天、寂寥阔远的土地上,发生的悲欢离合。那些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信念,那些缘起玄妙的召唤,那些彼此相伴的守候,都将借此书拂去尘土,显现于世人。
读100年的小说,看100年的中国。 巴尔扎克说: 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这一次,我们用小说打开中国! 百年来,1902 1916,总被忽略的 晚清时期 ;1917 1941,总被说起的 五四时期 ;1942 1976,总被留白的 革命时期 ;1977孕育新声,总被争论的 80年代至今 许子东的 20世纪小说课 ,以编年体为顺序,以文本阅读为中心, 士农工商仕 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重新梳理20世纪中国小说的关键线索,聚焦近代、现代、当代文学史上近百部(篇)中短长篇小说。从1902年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 神预言 开始,一直到2006年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为止,奇遇中国100年。 特别收入 生态篇 ,高度还原 作家的一天 1926年郁达夫的 恋爱 日记,1936年鲁迅晚年的 误诊 疑云,1952年巴金 同志 在朝鲜战场,1984年 寻根 韩少功在杭州会议,1994年 拜访 王安忆的上海作家生活 百
这是一本关于全球各地魔法信仰与实践的百科全书,帮助您快速了解魔法的源流分支、关键人物、关键神灵、宗教组织等知识,也搜罗了从莎士比亚的《麦克白》到《魔戒》《哈利·波特》等流行作品中涉及的魔法话题。全书设置了丰富多彩、简明易懂的专栏版块,配有大量考古文物及艺术作品的精美图片,并通过图表详细解析魔法和神秘学的各种象征符号。从人们耳熟能详的手相术、占星术、塔罗牌、魔药和护身符,到神秘深奥的魔典、玫瑰十字会、赫尔墨斯主义和卡巴拉传统,再到北极冰原上因纽特人安抚海中老妪的仪式或非洲雨林中钉满钉子的尼孔蒂人偶,千变万化而魅力无穷的新奇魔法知识将会为您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自1932年4月起,梁思成、林徽因利用8年多的时间,先后赴山西、河北、陕西、山东、四川、浙江、云南等地考察古建筑,留下了众多珍贵的资料和图片。本书作者魏新、白郁,多次重走梁思成、林徽因的考察之路,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在书中他们以轻松流畅的笔触,按照不同的考察线路分23个章节依次展开叙述,图文并茂地全面解读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建造历史与文化内涵,并与梁思成、林徽因当年的考察笔记展开古今对比,予以全面解读,有助于大众深入细致地了解这些国之瑰宝。
如果说《这里是中国》从自然之美的角度,讲述中国广阔地域和很好风景,《这里是中国2》从建设之力的角度,讲述百年中国的建设和发展。那么《这里是中国3》便是从文明之脉的角度,史诗般地讲述正在或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200亿中国人的精神皈依——家园。可以说,《这里是中国3》是一个以“人”为母题来讲述,关于“我们的家园、城池、文明创造与华夏精神”的故事。全书以一万年为时间尺度,以古建文化为线索,讲述960万平方千米不同地理空间上的人们,如何用智慧缔造了独属于自己的非凡家园,从此瓜瓞绵延、赓续万年。其间,对有地理、经济、文化坐标意义的地域、省份、城市勾其貌,爬其根,理其文。通过原创摄影图片及充满情感温度的文字,描绘中国不同地域具有代表性的地理人文景观和文化符号,让读者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对中华文
本书对《二曲集》中《四书反身录》这一部分内容进行详细解读。李二曲(1627 1705)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哲学家,名顒,字中孚,号二曲,陕西周至人。家贫,借书苦学,遍读经史诸子以及释道之书。曾讲学江南,门徒甚众,后主讲关中书院。与孙奇逢、黄宗羲并称三大儒。《四书反身录》是明末清初大儒李二曲的代表作,李二曲融合心学、理学,对儒家 四书 做了选讲。本书是对李二曲《四书反身录》的逐句讲解,并涉及阳明心学、程朱理学的核心理念及现实意义。
如果说《这里是中国》从自然之美的角度,讲述中国广阔地域和很好风景,《这里是中国2》从建设之力的角度,讲述百年中国的建设和发展。那么《这里是中国3》便是从文明之脉的角度,史诗般地讲述正在或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200亿中国人的精神皈依——家园。可以说,《这里是中国3》是一个以“人”为母题来讲述,关于“我们的家园、城池、文明创造与华夏精神”的故事。全书以一万年为时间尺度,以古建文化为线索,讲述960万平方千米不同地理空间上的人们,如何用智慧缔造了独属于自己的非凡家园,从此瓜瓞绵延、赓续万年。其间,对有地理、经济、文化坐标意义的地域、省份、城市勾其貌,爬其根,理其文。通过原创摄影图片及充满情感温度的文字,描绘中国不同地域具有代表性的地理人文景观和文化符号,让读者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对中华文
本书是一部厚重的以诗为史的大著,跨度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包括上部《散宜生诗》、下部《拾遗草》,共640余首旧体诗词。诗人聂绀弩借诗喻事,记录时代时政,表达心中感慨,讥讽不平之状,月旦现实,臧否人物,是不可多得的现代诗史。诗中既反映了那段特定时代的荒唐事,也反映了正与邪的斗争,更一一反映了在逆境中,聂绀弩与身边的亲属、文化友人、右派朋友、牢友们自尊、自重,又相濡以沫,互助、互爱、互救的侠骨童心,时穷节现,从中可感受到中国知识分子独立的人格力量!这也是迄今为止收集聂诗*全、注解聂诗*详、对聂诗研究用力*勤、规模*的聂诗集注。注者侯井天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始关注释聂绀弩,在晚年穷二十余年之力搜集、整理、笺注聂诗,悉心搜罗各家对绀弩诗的品评。尤其在注解相关的人与事等 今典 时,本书引用
读懂中国文化之美,寻索华夏大地五千年美的历程。 对美的追求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之美,流淌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艺术表现与日常生活中。本书由美在精神、美在艺境、美与生活三部分组成,选取引人驻足的13个坐标,图文并茂地呈现中华大地上镌刻的文化与大美。 中国之美,美在品格:国学、礼乐、辞章是绵延千年的底蕴。国学思想博大精深;"文质彬彬”是中国人所追求的君子修为;天人合一、中道之美是礼乐文化的核心;辞章在韵律、意象和情感上都营造出独特的审美体验。 中国之美,美在艺境:书法、丹青、纹饰、色彩是中国审美精神的具象呈现。书法是直指人心的艺术,在浓淡疏密的线条中展现出人格襟抱;丹青水墨呈现出形神兼备、平淡天真的意境追求;从故宫纹饰中,可领略文化的延续与承袭;从敦煌壁画中,可窥见独特的
西南联大的通识教育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一代学者,为他们所创造的成就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本套图书力图通过在西南联大担任过教授的15位大师的优质文章,从多个角度呈现西南联大通识课的面貌,并展现西南联大的学术风采,以及朱自清、冯友兰、陈寅恪等诸位大师的教学风格和人格修养。这些文章都是大师们在各自擅长领域所写下的,从中不但能看到大师们对于学问的认真,对于教育的坚持,还可以在这些文字后面看到大师们在时代剧变中始终屹立不倒的身影。
《荆楚文化史》以文化史为全书主线,突出荆楚文化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具体内容为文化史,以文化的演进来反映历史变迁,突出荆楚地区8000年发展进程中思想、科技、经济、学术方面的成就进步与特色等。写作的地域范围以湖北为主;在史料搜集利用方面,充分利用历史学、考古学(包括简帛)、方志学、民间文学以及地质学、生物学等材料以及近期新相关研究成果,认真甄别,为我所用,力求充实内容,填补空白,纠正误差,还原真实,是湖北历史文化研究的一项创新性的学术工程。
《学术与传统》是著名学者刘梦溪的学术文化巨著,围绕学术与传统的题旨,分上、中、下三卷, 内容则厘为六分卷,共百万言。入选文章取题义至今仍有价值而又不失学问之滋味者。*卷为研究王国维、陈寅恪的专题文章。第二卷是关于马一浮、熊十力、钱锺书、张舜徽等王、陈之外其他现代学者的个案研究,以及中国现代学术的思想通论。第三卷专门论述传统文化与国学,是为著者近年特别关注的课题。第四卷系古典文学和文化史的思想与人物研究。第五卷以阐释 六经 价值论理的《敬义论》、《立诚篇》、《论和同》以及《将无同》为领题,钩沉中国文化的 与人和同 的《易》理哲思,及对传统的反思和前瞻。第六卷为序跋之属,内容取与全书各卷能够承续相接之篇什,从中可窥见著者为学的心路历程。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为助力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社会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故宫出版社、民族团结杂志社(《中国民族》融媒体)、“道中华”将《中国民族》杂志2021年刊发的“中华文化符号解读”(第一季)17篇文章结集出版,联合推出《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符号解读》一书,以飨读者。
《鲁迅藏书志》由北京鲁迅博物馆主编,著名藏书家韦力撰写,内容系以鲁迅藏书的古籍、线装部分为对象,逐一撰写书志,并附书影,力求深入反映鲁迅的收藏情况,同时揭示这些藏书自身的价值。本书既是一部版本目录学力作,亦是鲁迅研究的创新之作。
本书全书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系统介绍了法国符号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分别涉及普通语言学与符号学的关系、普通符号学基础理论及评述、符号学的分支学派及其代表人物、解读法国著名符号学专家罗兰·巴特的内容等;第二部分精选了有关符号学基础原理、代表人物及应用符号学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的文章,主要聚焦于法国符号学开拓人物罗兰·巴特、符号学巴黎学派代表人物雅克·丰塔尼耶和安娜·埃诺的理论译介。
本书一部从大传统多维视角解读儒家*经《论语》的学术著作,由我国文学人类学派领军学者叶舒宪和萧兵合著。以《论语》为研究对象,使用文化人类学的多维研究方法,在大传统视野下提出了一些解读《论语》的新认识和新思路。 导论 部分通过训释 学 与 习 、 论 与 语 、 觉 与 效 、 仁 与 智 、 礼 与 体 、 政 与 名 等核心概念,提出有关《论语》与华夏口传文化渊源的关系、儒家的神话学等新颖观念,发掘孔子思想的精华。 本论 部分围绕一系列从《论语》生发出的问题作了系统性的研究和探讨,如: 仁 属于 爱感文化 ,却又不是 爱人民 爱一切人 ; 民本 不同于 人本 ,二者却可以相结合; 中 意味着人 攻治 而不是 攻灭 异端; 礼 来源于 两种生产 的分类、分食、分工和分配,成为社会秩序、行为规范、 艺术生存 的集萃,并且异化为思想和行为的 桎梏
《半小时漫画传统文化礼盒(全5册)》由陈磊·半小时漫画团队著
《胡峄阳文化研究》一书收集了自2011年以来,几所大学和峄阳文化研究人员撰写和已发表的研究成果。乡贤人物胡峄阳,精研《周易》,惮发理学,留下了十余部著作,被称之为“布衣学者”,他所著《竹庐家聒》一书,切入日用之实,教育子弟,浅显易懂,至今具有广泛影响,学者对该书关注尤多。胡峄阳在世时研究当地地理气象,以《易经》理论加以分析,得出“千难万难 不离崂山”的喻世明言,被民间所尊崇为偶像。2015年,胡峄阳传说列入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当今学者对这一现象加以研究,厘清了胡峄阳由一个教书先生升华为民众偶像的过程,分析了其中原委,对于人们认识胡峄阳,吸取其精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在其哲学著作《太极之音——中国文化复兴之路》中发展了融合中西的世界哲学,阐释了一条中国文化复兴之路,而本书则汇集了作者的散文、文章和诗歌,以丰富多彩的写作方式展现了作者从海南岛到加拿大,从加拿大到吉林长春的精神成长过程,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朴实感人的生活体验,以密切结合人生、社会和历史的方式深化了《太极之音——中国文化复兴之路》的思想体系,既有现实生活的丰富土壤,又充满理想主义的浪漫情怀,特别是其对爱情的独特思考和感悟,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西蒙·沙玛在这部开创性的杰作中探索了荷兰文化的神秘矛盾,这个国家从无到有发明了自己,达到了靠前的富裕程度,并生活在被幸福腐蚀的恐惧之中。借助大量历史文物、文献和精美的艺术作品,沙玛对17世纪这个匮乏之海的繁荣小岛做了全景式的文化解析,从血腥的起义到搁浅鲸鱼引发的不祥之兆,从对住宅的精良装修到对洁净的狂热崇拜,从对口腹之欲的贪婪到道德上的节制和反省,从勤俭持家的主妇到对郁金香的疯狂投机,从自我如何庆祝到如何被敌人诽谤,从对祖国对家庭的眷恋到对儿童的过度宠爱。在作者笔下,荷兰文化主要不是文学艺术成就,也不是一种固定的体制法则,而是在一种共同的历史经验中形成的共有的习惯和集体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