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 中有话:敦煌石窟百讲》由敦煌研究院主编,资深讲解员执笔,以敦煌的 画 为载体,以北凉至元代15个历史时期为章节,以100节妙趣横生的敦煌石窟艺术课为主题,系统讲述敦煌莫高窟一千六百余年的建筑、雕塑、壁画。 一篇篇生动活泼的文字,娓娓讲述敦煌壁画中定格的精彩瞬间,分享富有启示又给人以希望的壁画故事,向读者展现古人独具匠心的艺术创造和宏大沧桑的历史变迁;超百幅美轮美奂的图片,带领读者深度巡游莫高窟经典石窟,感受敦煌文化艺术跨越千年的生命力。
中国传统插花是重要的艺术形式,内涵深邃,绚丽迷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书分甲、乙两篇。甲篇 花之情 ,介绍中国花文化与插花艺术的发展历史、用花风俗等。乙篇 花之艺 ,介绍插花技巧,包括花器,斋花、堂花,花朵、花枝姿与形、情态,折枝、团花、供果、聚景等造型,文人、宫廷、青少年、佛式、道式插花的不同文化内涵,构图等。全书注重归纳传统插花造型技巧与内涵的多样性,彰显民族特色,反映传统插花艺术情境之美。 本书特点:深入发掘历代文史资料,对中国花文化与插花史、花器、花姿、花型、文化内涵、构图作了清晰描述,并收入大量插图,加上作者手绘的图解,以文配图,便于读者领会。
《宋代诗学通论》是一部极富思想性、学术性的经典论著,有其独特的理论架构;文字严谨而富有才性;立足传统又能借镜西方;抉示出宋代诗学中诸多值得深思的话题。《宋代诗学通论》为我们呈现了一种有别于唐诗的诗学天地:这一诗学世界充满了对宇宙人生的强烈关注,渗透着宋型文化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揭示了诗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涉及诗学理论的各个层面和范畴;总结了唐宋诗歌的创作经验,尤其是提供了宋诗如何超越唐诗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宋代诗学通论》曾获首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中国文学奖等,深受程千帆、傅璇琮、莫砺锋等先生好评,二十多年来已成为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精读书。
花开未觉岁月深: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花信风 本书内容主要由五部分组成:一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员丁鹏勃和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任彤对二十四节气民俗的阐释;二是19世纪日本画家巨势小石《七十二候名花画帖》的手绘原稿;三是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教授义鸣放对七十二候植物的鉴赏;四是每候植物配以两首古典诗词;五是附有二十四张可涂色黑白线稿。另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室主任、二〇一五至二〇一七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审查机构评审专家安德明作文推荐。装帧设计方面延续《美了千年,却被淡忘:诗经名物图解》 书中书 的形式,裸脊锁线装订,三面朱红色刷边。图美、文美、设计美,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心之作。 美了千年,却被淡忘:诗经名物图解 细井徇绘图的《美了千年却被淡忘(诗
作者基于贵州本土文化建设,对阳明文献进行收集整理与研究。该书的整体框架主要由以下几个板块构成:*部分,编者序言及点校说明。包括对阳明及其文化的整体介绍,阳明在贵州的活动情况及贵州在阳明学上的重要推动作用,介绍施邦曜生平活动及其《阳明先生集要》的文献价值,梳理了《集要》的主要三个刻本,即明崇祯八年刻本、清乾隆五十二年浙江杭州济美堂刻本、清光绪四年贵州黔南刻本,考证了黔南刻本的版刻源流。第二部分,黔南本《阳明先生集要》主体,也即本书正文部分,包括崇祯本、乾隆本、黔南本序,《年谱》,《理学编》四卷,《经济编》七卷,《文章编》四卷。第三部分,本书规范字、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该书不仅对黔南本《阳明先生集要》进行特征分析,进行真伪、谬误、源流和形成时间的考订、校勘和编纂,且为阳明文化在
《中国历代乐书要籍精诠》为我国靠前部具通史性质的提要类音乐文献工具书,是以《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所收经史子集四部乐类著作,以及其他乐论、琴论、曲论和所录乐事较有价值的笔记小说等为条目的编选、撰写对象。《中国历代乐书要籍精诠》以“精诠”而非一般的“提要”篇幅来撰写条目,除了对历代乐书的版本源流、作者生平、基本内容、认识成果和评价等方面的内容有较多的介绍,其撰写主要建立在对相关文献的专题研究基础上,并要求有较为深入且集中的阐发。《中国历代乐书要籍精诠》的正文部分包括110个“精诠”类条目,其内容涵盖历代,每个辞条平均2,000多字。书后所附“提要”类条目(宋-清),计61条,每个辞条平均500多字,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以便读者对历代乐书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并作为日后再作“精诠”的选择范围与
《兰亭集》是有关兰亭集序书法及诗词、评论的杂集,包括王羲之本人履历,《兰亭序》真迹及各摹本的流传,兰亭四言、五言诗集等。 封面使用手感似磐石的纸张,烫印出篆刻于石碑的书法拓片,辑出 兰亭 序 三字烫黑作书名(图一),手眼感受并存,好似真迹直立眼前。 书的前后 暗藏 经折页,采用170g欧雅纹艺术纸:封前是 曲水流觞 图(图二),呈现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王凝之等一行42人在会稽山阴城郊兰亭 修禊 后举行饮酒赋诗之活动;封底是 兰亭八柱第三 (图三),此乃*接近真迹的冯承素摹本,又称神龙本,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正文使用50g 特度字典纸筒子页,十个辑封的筒子页中还夹有一张双面印有墨水动态图的插页,呈现书写洗笔时墨汁在水中的流动状态(图四)。 内文中夹有两个M折 页,一是兰亭八柱第
在中国,吉祥图案一直伴随在人们身边,它穿过历史的长河,承载着节庆和喜悦,成为代代相传的守护符。尽管时代不同,但人们追求幸福、祈盼平安的良好愿望是不会改变的。正因为人们有着渴望美好生活、向往美好未来的期盼,因此,人们将身边的花、鸟、虫、鱼等赋予了象征含义,龙、凤、麒麟被作为瑞兽创造了出来,守护着我们的生活。更因为人们对幸福的祈求,于是又有了福、禄、寿星等与我们相伴。 在这些吉祥图案中,有用图形组成的,有用文字组成的,也有用文字和图形组合在一起的,装饰上大部分是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的形式,既注重形式美,也注重意义美。
《稀见明代戏曲丛刊》是全国高校古委会资助项目,并获得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由北京大学廖可斌教授主编,点校整理者均为古代戏曲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丛刊共8册,456万字,收录《六十种曲》《盛明杂剧》《孤本元明杂剧》《古本戏曲丛刊》等大型曲籍以外的稀见明代戏曲79种,以及230种明代戏曲的佚曲,是对明代戏曲文献的又一次大规模搜集整理。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剧本是海内孤本或某种版本的仅存存本,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其中的部分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有助于我们认识明代特别是中晚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也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认识明代特别是中晚明戏曲体制形式的发展变化。
这本《中国历代名人花鸟画选》系著名国画家富华旅居海外30年,为了海外讲学所著,它传统地介绍中国花鸟画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欣赏、学习中国花鸟画的一部较完整的教材。此画册精选了二百七十幅珍品,一百八十位作者。就其时间跨度而论,涵盖了从公元前四世纪战国时代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著名花鸟画家的代表作。 中国绘画是用中国时有的绢、宣纸、笔、墨和颜料而成的。中国画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漫长历程,是在前人不断实践的基础上积累和发展的艺术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有它特殊的文化气质、独特的体系和哲学思想,它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早在两千四百年前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帛画,《人物龙凤图》被视为花鸟画的先声;至西汉,《彩绘帛画》在造型、色彩和技法上都有所发展。南北朝时期,花
本天文年历的主要内容包括太阳表、月亮表、大行星表、天象及日月食等,可供一般天文和测量人员使用,大地测量、航海、航空等工作部门用的历书可以采用基本数据编算。
中华龙文化源远流长,多元并包,龙的形象经历了一个历史悠久且丰富多彩的演变过程。最早的龙形象可以追溯到中国原始社会,其形态可能与当时人们对神秘自然力量的崇拜有关。最初,龙常被描绘成蛇形或有翅膀的生物,是一种象征着水、雨和丰收的精神符号。随着社会的发展,龙的形象逐渐与权力、统治和君主的合法性相联系。龙被视为皇权的象征,龙的崇拜在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高峰。龙在艺术中的表现逐渐丰富,成为壁画、绘画和雕塑等艺术创作重要的主题。本书以龙为“主角”,精选与龙相关的经典画作、织品、玉器、漆器和瓷器等,每一页都是对龙文化的致敬和探索,让读者全方位感受龙的神秘魅力和深远意义。
中国是历有 诗的国度 之称。《中国诗学》是一套百科全书式的著述。 《中国诗学(第1卷)》主要介绍中国诗歌产生以来至近代两千多年的发展史略。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诗学》是一套全面、系统介绍中国古典诗歌知识的百科全书式著述。全书共分二十六部分,基本按历史顺序叙述,凡是中国诗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历程或流变,例如《诗经》 诗史的发轫、正始之音与太康风流、盛唐诗风、江西诗派及其影响、明诗坛的复古思朝、从诗界革命到现光体、南社与革命诗人等等,皆作了客观、公允的介绍。全书内容丰富,脉络清晰,整个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活动及理论探索都得到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反映。 《中国诗学(第2卷)》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人物传略。收录中国诗学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二百多位,如屈原、陶渊明等,分别介绍了他们的生平、诗
《三国戏曲集成》从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太原、河南等省市及高校图书馆、戏曲院团搜集历代创作的三国戏587种,其中完整剧本471种,残曲、存目116种,分编为《元代卷》、《明代卷》、《清代杂剧传奇卷》(上下)、《清代花部卷》、《晚清昆曲京剧卷》、《现代京剧卷》(上中下)、《山西地方戏卷》、《当代卷》(上下),共8卷12册。这些剧本将三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主要人物都搬上舞台,是当今汇集三国戏*多、*全、*完备的一部文献价值极高的书。 我国古代长篇小说四大名著,都据以编演了许多戏,《水浒戏曲集》《西游记戏曲集》《红楼梦戏曲集》早已出版问世,唯独编演、存本*多的三国戏阙如。本书校理者辛勤拓荒,笔耕六载,填补了这一空白。本书从众多刊本、抄本中遴选*好版本,校勘细心谨慎,订讹求正,存真语通,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