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北京》一书收录了作者关于北京的文化随笔共计二十五篇。作者身为岭南人,却是最早呼吁建立“北京学”的学者,并在北大开设“北京文化研究”专题课,主持相关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主编“北京读本”,指导北京研究方向的博士和硕士论文,游走于书斋与社会关怀之间,以诸多实际行动为依托,试图借由文人的情怀和底蕴、学者严谨扎实的治学功底,用想象和记忆的碎片来重构一个精神的古都。
《千年海曙》辑以120集大型电视专题片《千年海曙》为依托,从人文史实入手,全景式地整理出千年城邦文化的精髓所在,这既是海曙历史文化研究的一颗硕果,又是对宁波悠久文明的一次献礼。 《街巷物语(下)/千年海曙(辑)》商行传奇、社庙寺观、桂井巷的书生、文脉荟萃宝兴巷四部分内容。
《白云观访信录》是日本学者吉冈义丰的研究性著作。全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部分详细介绍了道士的日常生活、工作职责、具体分工,观宇的清规戒律、救济功能,以及祭神的分类、仪式、贡品等内容,并提供了民国二十九年和三十二年的住观道士的资料。第二部分探源溯流,对白云观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分别介绍了唐、金、辽、元代白云观的发展概况,对天长观、长春宫与白云观的历史渊源进行了基本阐释。第三部分回顾了全真教的成立过程,介绍了全真教的基本思想,并涉及始祖王重阳、二祖马丹阳的生平事迹。第四部分实则为作者实地考察白云观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包括观内的饮食住宿、管理上的矛盾、各殿堂的布局风貌等内容。
城市,充溢着现代性理念的投影,而建筑空间作为城市的基本构成,又是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物质实体。北京城市的传统与现代,在建筑空间的物质文化、历史记忆与现实中不断被唤醒、重构,塑造出了绵延的人文气息。城市营造、街道坊巷、商业市集、士人活动、宅邸设计与园林艺术,多样的城市空间提供了诸多场景,蕴含着繁复的文化符号与意义,为北京城市的人文气息赋予了复杂的内涵。这些情怀和记忆,藉由文字、图画或物质文化的形式,凝结在这座城市之中,为今日北京的城市气象积蕴了丰厚的人文传统。
陕北话不仅是陕北地域文化重要的表达符号,更是流动的活化的历史。全书从“中华文明的基因解码”“折射语言流变轨迹的棱镜”“中华语言化石奇葩”“文化认同的亲和剂”四个方面,对陕北方言和方言文化进行了描述和研究。
在传统的有关城市发展的思维中,经济发展与宜居性似乎总是矛盾的。这样的思维是狭隘的,它导致一系列的“城市病”。为了克服这种狭隘的城市发展观所造成的问题,我们需要新思维。“城市舒适物”就是这样一种新思维。在这种范式中,经济发展与宜居性不但不矛盾,反而是相互促进和相互依赖的。它刻画的是后工业社会或知识经济中的新型的城市生产与城市消费的关系。城市消费设施不再只是纯消耗性支出,而是一种可以促进城市发展的资本。随着北上广等城市从工业城市转变成后工业城市,我们同样需要一种有关城市发展的思维革命。 在这个背景下,《文化舒适物:地方质量如何影响城市发展》让我们眼前一亮。它是国内有关文化舒适物与城市发展的专著,仅凭这一点就可以称之为城市发展思维变革的一个重要事件。更重要的是,吴军博士的新著并
本书记录了作者邢正德先生少年时期(1949年前后)在后海南岸居住生活期间的所见所闻,包括见证北平的和平解放、后海沿岸的市井风情、胡同中的五行八作,护国寺庙会的各种演艺、街头巷尾的趣闻逸事、已经消失了的手工技艺及工艺品、作者本人家庭中的亲情及童年生活的乐趣等。
本书是一本高职院校关于巴蜀文化普及教育的教材。本书对接新时期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将巴蜀典型文化资源分为八个模块,分别为“文化资源开发概述”“古巴蜀文明探秘”“仪式看巴蜀”“舌尖品巴蜀”“指尖造巴蜀”“笔尖传巴蜀”“口头颂巴蜀”“梨园演巴蜀”。每个模块又由学习指导、学习目标、案例导读、案例解析、案例思考、知识讲解、项目实训和学习测评组成,力图打造针对性、实践性强,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教材,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有利于培养巴蜀文化资源创新开发、文化创意设计、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等的复合型技能人才,案例丰富,注重实训,具有地域特色和参考价值。
中国民族众多、历史久远、文化深厚、沃土广袤、山川锦绣、纵横万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特色鲜明的地域风情/中华文化大博览丛书》分七彩云南、黔风贵韵、古朴秦川、巴蜀奇葩、三晋大地、冰雪关东等栏目,介绍每一个地方的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宗教信仰,叙说地域文化中的逸闻趣事,展示多彩的地域风情和古老的民族文化。
内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