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班”,即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民间自发性音乐班社,主要服务于农村民俗奏乐活动,至少有三百年左右的历史,至今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存在。2005年以来,全国各地诸多以唢呐班为载体的唢呐艺术被列入“非遗”。 本文利用笔者兼具唢呐班局内人与局外人的“双重人”身份,系统述释唢呐班这一与乡村礼俗依附共生的民间音乐班社的习俗惯制,包括艺人种类及性质、乐器形制与技艺传承习惯、搭班规矩和乐班存活方式、曲目功能与音乐形态、音乐表演与民俗关系等,而且将研究重点放在唢呐班近百年活态流变的描述和阐释:唢呐班历史流变分期;唢呐班音乐文化流变,包括物质构成、音乐形态、表演特征、表演队形与空间;唢呐班生存境况流变,包括文化生态环境、运作模式、传承机制、传承类型;唢呐班流变动力与生命活力分析。试图厘清并酬对唢呐
本书是一部日本学者百年来研究鲁迅的论文的精选集著作。全书稿从日本出版的鲁迅研究的1500篇(部)论著中千挑万选了21篇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论文,包括鲁迅生平传记的论文,鲁迅思想的分析,鲁迅作品的研究等。由中国鲁迅专家翻译为中文。
本书以精炼的文言表达形式,从中国传统文化“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层面,对茶之分类、茶之栽植、茶之采摘、茶之制造、茶之保存、茶之泡煮、茶之品味、茶之辨别以及四季饮茶的“道”与“理”等十二个方面,一一进行精辟的阐述。作者传统文化底蕴较为深厚,娓娓道来,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图文并茂,版面精美雅致。本书以《茶道经》面世,实属不多见。
《杭州运河(河道)文献集成(1)/杭州全书》内容为杭州市区范围内河道所经各地的小志,从文献性质而论,多为镇志、村志、庙志、甚至公园志,也包括一些众生不出里闾的地方文化名人的诗文集。范围虽小,资料却非常详尽。本册主要内容为杭州拱辰、湖墅、北郭等地的诗选、志书,如《湖墅杂诗》、《湖墅小志》、《北新关志》《拱宸桥竹枝词》《瓜山艳缀》等书。
中国的武侠小说是中国通俗文学中极富魅力的一类读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武侠小说毁誉相随,然而,武侠小说以其独特的文学形式、风格、题材、立意及专门用语,演出了一幕幕充满传奇色彩的“江湖话剧”;它彰显了人间的公平正义,标榜了“替天行道”的情怀,强调了扶危济困的精神;它创造了虚实相生的武功、曲折离奇的情节,诉说了江湖侠士、英雄儿女们可歌可泣的故事。《中国武侠小说史话》一书,就中国武侠小说这一文学类型的文学本源、形成、发展、流变以及各个时期不同的作品风格、特色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并提出了看法与分析。作者从中国远古神话谈起,直至2010年,其间涉及的大量武侠小说的作者和作品资料,都是首次发现。
“文化中心”是北京城市战略定位,长城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是北京“文化中心”的具体表现。颐和园位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与大运河文化带的交汇之处,是两个文化带中的璀璨明珠。在历史上和现实中颐和园与两个文化带都有密切联系。历史上瓮山泊是通惠河的上源,为京杭大运河提供水源,现实中颐和园是大运河文化带中的旅游目的地。西湖(瓮山泊)西堤在历史上是西山游线的起点,现实中颐和园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中独有的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所处的三山五园地区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中的皇家园林群,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中的重点区域。本书从文献史料和现存古迹中寻找线索,介绍颐和园在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与大运河文化带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在镇江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散列着大大小小、为数众多的各类名人故居。它们保存着镇江这座城市千百年来积累流传的动人记忆,成为传承历史文化、弘扬爱国主义、展示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本书选取了16所镇江的名人故居,以期为镇江名人故居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些许意见,希冀对促进镇江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有所裨益。
历来南朝诗学的讨论,大都以“山水”、“咏物”、“宫体”、“游仙”为主要架构的场域,而在现存的文献资料中,尚有一百多首极为成熟的“边塞诗”错杂在齐梁的华丽诗风中。本书上篇以“山水新解”为题,考察了“山水诗”中的“游览”与“行旅”之品分。中篇以“长城别论”为题,是本书极有特色的一部分,以南朝士人的时空思维为切入点,论析了南朝边塞诗的后世影响。
《瑞安方言》共分为:名家诸论,俗音通义,同音字汇,俚语选析,古谚浅释,成语叠词,口语速成,附录等八篇。对方言同音字、俚语、古谚、成语和叠词等进行收录和标注。口语速成是日常语言交流常用词,以普通话进行逐字翻译。并标注方言读音。附录中的兴趣字是一些特殊形状的生冷辟字。手语是聋人的语言,简单摘录。
历史建筑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显著的空间属性与公共属性,使得它们总是处在公众的目光注视之下。正因如此,历史建筑在保护与修缮方面始终面临着诸多难题。 日本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始于近代化之初的拆毁和破坏。大量历史建筑的急速消失,催生了人们心中的保护意识。从古老的寺院与神社,到作为城市象征的城堡与近代建筑,再到构筑了日常生活的民居与传统街区,对历史建筑的评判标准在探索中不断变化,保护对象随之变得多元。百余年来,以此为基础,日本完成了大量关于历史建筑修缮与传统景观维护的实践。 本书聚焦日本建立历史建筑相关保护制度的过程,并尝试以复原为焦点,回顾关于历史建筑公共价值的讨论。在保护历史建筑时,如何令“历史文化价值”“建筑艺术价值”“实用经济价值”达到平衡,一直是需要我们共同思考的问题。
《河南博物院学术文库鼎与中华文明:鼎与中华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是一部关于中华鼎文化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河南博物院学术文库鼎与中华文明:鼎与中华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从鼎的形制、纹饰、发展演变以及对中国政治制度、礼仪、饮食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来解读,给读者呈现出博大精深的中华鼎文化。书中配有大量的插图,图文并茂,增加了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