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随着历史的进展,中国文化的内容与中国文化占有的空间不断发生变化:从考古发现所见的中国文化的发端,到 中原 的出现,中原变成了中国, 中原的中国 慢慢扩张变成 中国的中国 ,然后超越中国之外,慢慢将四邻吸收进来,通过文化上的交往以及势力范围的扩大,变成了 东亚的中国 ,然后在亚洲范围之内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是 亚洲的中国 ,再经过百多年颠簸与蹒跚进入世界,成为 世界的中国 。这些在在都讲述着中国文化和中国人多彩鲜活的成长故事。 《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许倬云教授以系统论的方法,围绕着 中国究竟是什么,我们究竟是谁 这个问题,从新石器时代谈起,一直到清朝结束前夜,讲述 华夏/中国 这一个复杂的共同体是如何不断演变的。本书的结构体例、行文风格,均属于
《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 意在探寻中国文化的来源 ,在古神话的考辨、推原方面成绩卓著,显示了深厚的学术功底。丁山在传统的考据基础上运用了比较语文学与比较神话学与宗教学的方法,对史前神话加以初步分析,分析数量之广,考证程度之深,前所未有,从而使得这部著作具有巨大的学术价值。从文献学角度来说,其成就至今无人能出其右。全书从古代祭奠说起,历数先民各种神祇崇拜以及与历代先王缠结在一起的各种传说神话,从中探析中国先民的原始崇拜、生产方式和文化史观。本书以1961年龙门联合书局版为底本,订正若干误字新出,以供学者研索。
公元366年,乐僔开始开凿莫高窟洞窟。此后的1500多年,莫高窟身处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地,各民族和宗教的交叉点,兴荣交替直至被人彻底遗忘了几百年。从1900年6月藏经洞被重新发现到现在的这120多年,敦煌学逐渐兴起,莫高窟从默默无名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遗珠,经历了一个世纪,其中既有大自然的风霜雨雪沙对莫高窟的侵蚀,也有国家的动荡、残酷的战争等人为因素带来的干扰破坏。这一个多世纪,浓缩了莫高窟所经历的漫长岁月,也是莫高窟建成以来变化剧烈的一个世纪。通过120年时间跨度的影像对比,我们可以看到那些留下的、那些逝去的永远不可再见的,那些被破坏的;可以看到莫高窟生命脉搏的跳动;听到她的心跳和呼吸;看到一代代的敦煌守护者为什么而奉献,而着迷。我们看到的,并不是遗迹和死掉的壁画,而是活生生的历史和生命脉动
我们用这样一部富于创意而又扎实的作品,真诚地邀请你走进五台山,仔细看一看这座屹立千年的唐代遗构 佛光寺东大殿。拉页、翻翻页等小机关(这些可不是孩子专属!),将梁林以来的建筑史学研究积累,深入浅出地展现出来。试试用比例缩小的营造尺量一量半透明牛油纸上的斗拱、梁架和平面设计图,找到古代工匠的感觉。文献、档案、碑刻、题记、一片小小的壁画,就如同一条条线索,在抽丝剥茧般的推理游戏中,古代建筑的奥秘被一步步揭开。而书中精心设计的立体结构,可以让你直观感受到什么是蔚然唐风。这一次,你一定能读懂她!
《天下文明:紫禁城规划思想与古代中国》是《尧风舜雨:元大都规划思想与古代中国》的姊妹篇,是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学研究所副所长、故宫研究院建筑文化研究所所长王军完成的一部以紫禁城规划设计思想为研究对象的著作。 全书共有五章,包括:一、《周易》与紫禁城平面规划;二、《周易》筮法与明北京城市设计;三、紫禁城的时间与空间;四、琉璃与五行;五、明堂探源 本书旨在揭示北京紫禁城的空间规划与支撑中国古代文明形成与发展的知识与思想体系存在的深刻联系。作者指出,紫禁城虽然创建于古代中国的晚期,但它的建筑制度源出上古之天文与人文,直通农业文明的原点;其所承载的知识与思想体系,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 本书内容宏阔,是一本具有具开创性的学术著作。 装帧精美,210X285mm大开本,彩色印刷,图文并
本书旨在呈现建筑园林、山水画、工艺美术等众多艺术分支对中国古典风景文化的共同建构。主要探讨了中国古建之美的艺术学基础是如何奠定的、中国山水画高度成就与中国人生命哲学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骨法用笔 是中国古典造型艺术的灵魂、城市建筑与风景如何建构起中国人 心灵家园的天际线 等等。
河南,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坐拥160万件出土文物与百家博物馆,堪称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 。本书精选河南81家代表性博物馆(含9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以 镇馆之宝 为线索,全景展现中原文明的璀璨辉煌。从9000年前的贾湖骨笛到商周青铜重器,从楚文化遗存到明清珍宝,作者亲赴实地拍摄,用600余幅高清图片与通俗解读,带领读者开启一场 纸上博物馆之旅 。书中更融入参观路线、展品亮点与历史背景,既是文博爱好者的收藏指南,也是深度探索河南文化的旅行攻略。透过文物,读懂中原;透过中原,读懂中国。
韦力 传统文化遗迹寻踪 最新一步力作。 藏书家韦力穷五年之功,行走探访上万公里,分篇记述中国画史上120位画家的生平故事、创作概观、画史贡献,更及对其故里遗迹的寻访,廓清中国绘画的历史与艺术理念,复现中华美学的古典底色。
词体起于中唐,定型于晚唐,臻于两宋,两宋以来,遂成银汉。历代词集汗牛充栋,蔚为大观。后来者面对这个情况,其实是非常措手的,无论版本、传承、年代、作者,一旦汗漫不清,则统序崩乱,雠校不清。词,无可观。关于版本之学,历代诗话词话有多,但是,系统的学问,其实是自西学传入以后才开始的。也只有进入数字化时代,经年所集词集才能被全面检索和关照。这个工作非常重要,但之前没有学者专门做过,这次邓子勉教授,基本完成了这个工作,补充了这个空白。本书在充分收集历代词集文献的基础上,从词集的传承、版本、影响、作者及成书经过、年代作了精密的考证和辨释,材料扎实,辨析有力,是词学研究的一大收获,对词学乃至古典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流沙河先生既是诗文兼修的作家,又是长期研究古文字学和传统文化的大学者。本套书为流沙河先生《白鱼解字》《文字侦探》《画字》《正体字回家》《字看我一生》五本书的手稿影印收藏版,信息量大、可读性强,为不可多得的汉字科普佳作: 《白鱼解字》包含了流沙河先生几十年对古汉字的研究心得与见解,涉及简单数字、山川大地、日月星辰、爝火不熄、草木虫鱼、食物器物、走兽飞禽、建筑织物、人类繁衍共九个方面的数百个汉字。为汉字演变提供了崭新、系统的解释,理清了每一个汉字的前生今世,梳理了汉字的创造过程、演变轨迹与文化内涵,本书被称为 触摸中华文化之脉的巅峰之作 。 《文字侦探》收入了一百个常见汉字,在本书中,流沙河先生如同侦探破案一般,不仅一一解出了它们的写法、意思,还解出了每个字的创造过程、历史演变、文
历史建筑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显著的空间属性与公共属性,使得它们总是处在公众的目光注视之下。正因如此,历史建筑在保护与修缮方面始终面临着诸多难题。 日本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始于近代化之初的拆毁和破坏。大量历史建筑的急速消失,催生了人们心中的保护意识。从古老的寺院与神社,到作为城市象征的城堡与近代建筑,再到构筑了日常生活的民居与传统街区,对历史建筑的评判标准在探索中不断变化,保护对象随之变得多元。百余年来,以此为基础,日本完成了大量关于历史建筑修缮与传统景观维护的实践。 本书聚焦日本建立历史建筑相关保护制度的过程,并尝试以复原为焦点,回顾关于历史建筑公共价值的讨论。在保护历史建筑时,如何令 历史文化价值 建筑艺术价值 实用经济价值 达到平衡,一直是需要我们共同思考的问题。
流沙河先生中年以后专注于中国文化研究,在古文字研究方面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路径,并卓然成家,其解字三书《文字侦探》《白鱼解字》《正体字回家》以其博雅多识、诙谐风趣的美学特质,进入了无数读者的精神世界。兼具文化文学属性的《白鱼解字》,已经跻身当代名著之列。 在先生逝世一周年前夕,我们推出内含《文字侦探》《白鱼解字》(手稿影印)《正体字回家》(手稿影印)的精装特制系列,以此纪念他的功绩,亦可满足读者的收藏愿望。每本书首页都置放了先生晚年的珍贵照片。手稿本四色印制,*程度还原先生隽永、别致的书法真貌,涂涂改改画画,睹字思人,或可激起我们深藏于心的敬佩、爱戴之情。 我们还约请先生亦师亦友的至交撰写了《流沙河解字系列导读》一书,系统阐述其说文解字的文化价值。 附送彩照明信片
《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2024》系统收录了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23年文化和旅游发展各方面的统计数据,以及其他重要历史年份的统计数据,是一部全面反映我国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情况的综合性统计资料。本年鉴正文内容共分为九个部分:一、综合;二、公共图书馆;三、群众文化;四、艺术;五、文化市场;六、旅游;七、文物;八、教育、科技及其他;附录资料。为方便读者使用,多数篇末附有《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四位专业学者为大众读者系统介绍希腊罗马神话、北欧神话、埃及神话、凯尔特神话的架构,介绍各个神话系统中的创世过程、主要神明,以及神明之间发生的故事等。为了使各个神话系统的线条更加清晰,作者避免了过分学术性的考量,刻意避开了神话在时间和空间中流变的一面,以便使普通读者更顺畅地了解各个神话系统的大概面貌。 来自古代文献的摘录文段,大量的雕像、绘画的插图,都在接引读者回到过去的时空之中,沿着作者安排的线路,进行一次神话之旅。
明代是中国古代文艺思想逐渐成熟的时期,也是古代文艺思想的总结初期和近代性滥觞阶段。明代文艺思想不仅阶段性鲜明,而且因为哲学思想的深刻变化,政治经济发展与此前的异质性,使这一时代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文化积累了新的、丰富的学术智慧。本书以明代文艺思想的发展为中心,在古今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重新梳理论述明代思想发展的历程。全书分为诗学思想史、散文思想史、小说思想史、戏曲思想史、园林艺术思想史、书画艺术思想史六部分,每一部分都关照明代文艺思想发展的大背景,又以各自独特的视角,系统全面地论述各自的发展历程。本书吸收以往的学术成果,又开创自己独特的论述视角,体现出自己独特的学术品格,具有多样性、互动性、融会性、开放性四个显著的特点。本书的出版对推进明代文艺思想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书收录了现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的元代程棨《耕织图》、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的狩野永纳翻刻明代宋宗鲁《耕织图》、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清代康熙《御制耕织全图》三套耕织图,并对其版本与收藏等情况做了简要介绍,同时在附录中收录了目前有关耕织图研究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具有资料学、艺术研究、民俗研究等多方面价值与意义。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 苏州藏书概论 从多角度勾勒苏州藏书历史和展示苏州藏书文化的丰富内容,剖析苏州藏书在中国藏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苏州藏书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中篇 苏州藏书世家 ,论述自言偃开始,特别是唐、宋至当代的苏州私家藏书发展历程,苏州私家藏书文化精神内涵、私家藏书流派特点、典型藏书世家的传承、藏书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等重要问题。下篇为 苏州藏书家传 ,主要著录今苏州行政辖区内840为藏书家简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