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系统回顾我国三十年来和国外四十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前提,以对我国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现状的调查为根基,建构起符合我国师生现有水平和发展需要的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论模型,并尝试提出在历史教学中发展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一般路径。本书具有以下特色。 ,探讨的是历史教育研究中为基础的命题 历史思维能力。这个命题不仅举足轻重,而且尚待深入研究。 第二,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版本的历史思维能力理论模型。该理论模型属于中层理论,旨在指导历史教师的教学实践。 第三,实用性强。本书不仅有中层理论的建构,还对我国的历史课标和教科书做出了详细的论述,并提出了培养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具体方略,对历史教育学者、课标专家、教材专家、中学历史教师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菊与刀》的前身是一份战时的日本研究报告。1944年,德日败局已定,鲁斯?本尼迪克特受美国政府委托研究对日政策。她根据文化模式理论、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用 菊 与 刀 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从而进一步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得出以下结论:日本政府会投降;美国不能直接统治日本;要保有并利用日本的缘由行政机构??战后美国的决策与作者的结论一致。 1946年,作者将此报告整理出版,反响巨大,亦成为日本最畅销的图书之一,因其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60多年后依然长销不衰,成为文化人类学的典范之作、了解日本民族的绕不过的经典读本,被称为现代日本学的鼻祖。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弗兰克 富里迪广泛借鉴历史学、教育学、文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传播学、哲学乃至医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全面梳理了自苏格拉底以来的数百位西方思想家有关阅读(reading)和读写能力(literacy)的经典论述,系统地考察了阅读人群的历史变迁,阅读对不同文化处境中的读者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不同时代的主流文化观念和技术变革对阅读之地位和读写能力之意义的影响等。 在此基础上,他还将关注的焦点落在当下,针对人类社会从印刷时代进入信息时代的重大历史变迁,对当代阅读文化的独特性及其面临的真正挑战进行深入剖析,对各种贬低阅读和读写能力的倾向及试图回归口传文化时代的幻想加以有力驳斥,对各种功利主义的阅读观和工具主义的读写能力观予以深刻批判,进而主张重建一种 以寻求真理和意义为旨归、拥有改造人类
本书主要介绍二十四节气的起源过程,认为国家时间系统的制定和管理与政治活动紧密相关。二十四节气产生的萌芽期不晚于战国,但其定型和普及是与秦汉以降的政治大一统密切相关的。四时中气是形成二十四节气的中绳,并围绕太阳视运动规律展开的。四时十二月令与二十四节气配伍方式获得了极大的推广,长期服务于社会生产生活,直接宣告了四时五行令等自秦汉以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该书较之以往的同类型研究,整合了史前和先秦、秦汉早期时段的各类发现和研究成果,将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从文献学角度进行了彻底的梳理、分析,深化了对二十四节气的历史学探源。本研究利用出土文献、考古资料、科技史、古天文学突破了学术界对二十四节气的传统研究,弥补了传统研究从社会生活史、民俗学的角度展开的材料缺陷,侧重结合出土文献对各类节气材料
在没几个人是干净的大宋社会里,大家都有原罪,那么行事的规矩就是权力的比拼、阴谋的比拼、金钱的比拼,这样比下去没有*的胜利者,*后要分输赢,只有用暴力解决一切。这样一个社会,没有谁有安全感。这样的社会只可能是猴山,奉行的是丛林法则。丛林中的动物互相伤害,所有的生灵,不知道明天太阳升起后,它还会在哪里。 这种丛林法则,暴力为王,没有公平正义。
清末民初,在华传教士的传教史就是一部西学东渐和中西文化交流的译介史,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部传教士创办各种中外文报刊和印刷机构进而推动中国本土新型报刊兴起的报刊活动史。在华传教士报刊和印刷机构作为西学译介活动的重要载体,在中国近代史的历次社会变革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书由上海美华书馆于1895年出版,详尽记录了美华书馆50年的发展历程(1844-1894)与遍布香港、上海、北京、福州、宁波、汕头、汉口、九江、泰州、海南等地的在华差会印书馆的情况,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史、在华传教士报刊对中国本土新型报刊的影响,进而研究西学东渐背景下在华传教士所进行的西学译介和报刊活动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文化研究标志着20 世纪一场重大的学术革命。 但它究竟是什么?又是如何应用的呢? 文化研究是一门自称不是学科的学科,是理解种族、民族、社会和性别身份的一种激进的批评方法。《文化研究》提供了一次穿越这个复杂学科的旅程,描绘了它在英国的起源及后来向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和南亚的迁移,研究了它的主要倡导者的想法,并介绍了它在世界各地不同的特色。全书涵盖了从葛兰西到雷蒙 威廉斯,从后殖民话语到离散政治,从女权主义到同性恋理论,从技术文化和媒介到全球化的内容,是对这一迷人研究领域的基本概念富有洞见的导引,是所有关注旧文化、新文化和新兴文化快速发展脉搏的人的书目。
《了凡 训》是明朝思想家袁了凡所著的诫子书,他以自己 生如何改变命运的 身经历,为我们奉献了 本 人生命运真相的家训 。因其作者真有其人,所述真有其事,流传称颂 今。然而,要真正理解《了凡 训》的内涵,需要有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的基础才行。本书作者郭继承曾多次给青年学生、企业员工、政府机构公务员等 体讲授《了凡 训》,他的释义和阐发,融汇儒释道等传统文化 髓,同时针对现代人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困惑,做了很多外延性的解读,深入浅出, 妙 到。由此可见 传统文化中 性之学的宝贵,更让人明白了 传统的命运观 不是听天由命,而是 命自我立,福自己求 ,每个人都可以力争做自己命运的主人,走好人生路。
本书是作者继《大成传习录》之后又一部指导弟子正确练拳习禅的讲习著作。 立禅 是王选杰先生对大成拳修炼法门 站桩 的称呼,是其对 站桩 的内涵 以身正心、以心印物、以物用心的深刻参悟,也是对中国传统拳理真谛认识的一大飞跃。作者挖掘先师遗训,广采名家之言,在自身多年研习修为的实践基础上,围绕大成拳的中心理念如 劲、力、势、气、神、中 等,深刻揭示了大成拳修练途径和方法要领的文化意蕴,廓清了遗存多年的认知误区,给大成后学明确了方向和原则,裨助直达增强生命之气,不必作意于劲与力而能随势而发的自然之境。著名学者、密宗上师谈锡永教授随读随批,颇多高屋建瓴之论和画龙点睛之笔,从而使得本书不仅成为拳学经典,更可作为完善生命、成己成物的人生读本。
活着与死去,这是对立的,但有没有一个不死不活的境界呢 ? 活着是人,死去为鬼,但有没有一个不人不鬼的状态呢 ? 长期稳定的肯定没有,短暂一时的则无处不在,诸如昏迷、发疯、出神 、 丢魂 , 等等。魂灵离壳之后,躺在哪里的是不死不活的躯体,飘游在外的是若阴若阳的游魂。形神相离,但也没有断绝联系,只要有了适当的条件,它们还会合而为一。这些都是我们想谈的魂灵。 普通人活着的时候,一般不大会关心自己的魂灵,因为有比这更重要的饮食男女之类的问题。 及至人确确实实地死了之后,就除了魂灵什么都没有了,说明确些就是鬼魂或幽灵,其实已是异物,即成了 鬼 。一个在阎王判官案下受审判的魂灵,身不由己,这时再想关心 、 想净化 、 想改造,说什么也没有用了。魂灵的受人关注,*可能的是在即死尚活、是人非人的那一刻
1853年,法国国王路易 拿破仑指派塞纳河省长乔治-欧仁 奥斯曼开启了一项庞大而雄心勃勃的市政改造公共工程。这项改造计划 尽管其间夹杂着战争、革命、腐败和破产 不但让巴黎的面貌焕然一新,还为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城市规划树立了一个典范,并开创了现代巴黎经久不衰的城市布局。 林荫大道、公园、广场、火车站、百货商店,以及全新的公共卫生系统,缀成了它的生命。这场历时十五年的城市革新项目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今天的城市建设者能从中吸取什么经验,让城市变得更宜居、更人性?本书作者鲁伯特 克里斯琴将带领我们回到一百五十多年前的巴黎,看它如何从一个污水横流、贫民窟遍地、疾病缠绕的中世纪破旧城市,一跃成为了举世闻名的 光之城 。
★ 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品位稻盛和夫哲学真谛 ★ ★ 成功哲学的典范 ★ ★ 探寻稻盛和夫人生与经营哲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 ★ ★ 让疲惫脆弱的现代人重获强大内心的宝典 ★ 日本 经营之圣 稻盛和夫现已年届89岁,在企业经营上屡创佳绩,他不仅创立京瓷、KDDI两家世界500强企业,还在78岁高龄时出任日航董事长,力挽狂澜,挽救濒临破产的日航。细数稻盛和夫一路走来的骄人业绩,很多人不禁好奇,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他走过这些风风雨雨?在面对功成身退还是可能身败名裂的选择时,又是什么样的信念让他勇于挑战,创造新的奇迹? 对此,稻盛和夫在其畅销500万册的《活法》自序中,给出了答案 无非就是东方圣贤们所倡导的正确的为人之道 。事实上,不论在《活法》中,还是在其他作品或公开演讲中,稻盛和夫经常引用《论语》等中国传
本书是为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思想文化史研究室研究生所作的中国思想文化问题的讲座,在这短短的六讲里,作者探讨了产生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和环境,理清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特点和发展,也瞭望了中国文化的未来。作者明确地把对以往历史的研究和对将来的预期联系起来,前后一贯,自成一说,使读者可以从大文化的角度,全面考察中国的发展前景。
本书作者兼具医学科班生和人文学者双重身份,书中呈现了他对于医学人文的审视和思考,论述中既有历史追溯又有理论抽象,对医学所兼有的科学和艺术二重属性有深刻的把握,贴近现实热点的个案分析也极具说服力。在他看来,医学人文不是一个高深的学理命题,而更多的是一份源于体验的发问和追思,因此书中所论所述在学术研究的严肃面目之外更别有一份深厚、温情的人文关怀,引人共鸣、发人深思,可谓一本优秀的医学人文普及读物。
对联书法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到了今天,展示空间和展示方式的变化,给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继承传统经验的基础上,为创作注入新的生命力?如何在上下联的墨色、大小、字体、字距等方面营造各种对比关系?如何变传统对联书法强调一致性的 分而有合 为强调变化的 合而有分 ?本书作者结合多年的研究与创作经验,为以上问题提出解答思路。 全书分为前言及内、外两编。前言谈对联书法的创作理论与实践要点,配合内编所收的一百二十余件作品及文字解说,讨论创作过程中涉及的各种技法问题。外编收录五篇文章,包括三篇访谈录与两篇专题论文,内容涉及与书法创作密切相关的诸多话题,如点画、结体与章法之关系、碑学与帖学之关系、摹古与创新之关系、书法与其他学问之关系,以及作者对现代书法的定义、内核、探索方向等问题的
。
《道里邦国志》记有各地之间的路程、商货及其质量与价格、商路上的食宿条件、海港与海上航程等情形,为读者描绘出一个存在于 9 世纪的国际贸易路线图。其范围之大,几乎把整个文明世界都包括了进去,东面记有倭国、新罗、麻逸、香料群岛及中国;西面记有法兰克、安达卢西亚、比勒陀尼亚。它详细地介绍了犹太商人、罗斯商人及伊斯兰帝国的穆斯林商人在国际贸易中的积极作用。《道里邦国志》尤其对中国的诸港口、河流、物产以及海上航程等情况有着较为具体的记述。 另附《税册及其编写》,其内容与《道里邦国志》大体相同,两位作者似乎使用的是同一种素材。
本书是以中国品牌为研究对象的传播符号学专著,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中国品牌的符号文本。中国文化需要中国品牌符号这一载体来呈现,因此要对中国品牌的符号结构及文化属性有准确的把握。第二,中国品牌文化符号生产机制。选取典型的中国品牌,对其文化符号的生产机制做出分析。第三,中国品牌的文化主体。国际传播是一种主客体间的信息活动,品牌认同源自主客体双方的符号互动和对话,所以有必要对目标受众的特征以及互动形式做了解。
该书为关于学者治学方法的图书。刘学锴是海内外学界公认的李商隐研究权威、温庭筠研究专家,也是著名的唐诗鉴赏大家。该书收录了未曾公开发表过的文章,如刘学锴九十自述治学的《虽狭求细 书不惮改》,收录了 温李 相关研究论文,亦收录了已发表过的精彩访谈、刘学锴小传、学者谈刘学锴治学等,对刘学锴的求学经历、治学经验等有比较全面的回顾和总结。刘学锴建立在长期研究实践基础上总结出的治学之道,及其体现出的一代学人的创造勇气与顽强意志,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推进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2007年在太湖大学堂应邀就金融、企业、经济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所做的三次重要讲座内容的辑录。南先生 破天荒 次次以资本为题,开篇即幽默地指出: 在社会上做事情,攻击人家犯罪的就是两件事,一个是男女关系,一个是钱。 用举重若轻的 南氏风格 ,用充满人间烟火气的 南氏语言 ,从《管子》《货殖列传》《食货志》《古今图书集成》等中国古代典籍里的财货观切入,从自己在近现代中国的亲身经历出发,将人们的日常经济活动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讲述了近一个世纪中国金融、企业、文化演进的 另类史 。
《书法创作过程研究 书法创作论之六》是 书法创作论 系列的一种,该书作为作者书法创作实践中书法理论理论研究,阐述了作者独到的艺术见解和创作思想。作者认为,书法创作就是前识意图与形式理念的相师与相搏,前识意图反映了创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和生活状态等等,是创作者生命的表现。书法创作从点画到结体再到章法,整个过程都是通过 以他平他 的形式理念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