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叶灵凤在上海《辛报》和香港《大众周报》所开性学书话专栏 书淫艳异录 的文章结集。甲编为上海部分,乙编收香港部分。所记性学奇闻趣事,涉及古今中外之书达数百种,或介绍,或译述,或摘录,幽默中见风致,趣味中合知识,文字清通优美,隽永驯雅。
20世纪九十年代,年轻的人类学家唐 库里克,只身走入巴布亚新几内亚热带雨林中,位于一片沼泽地中央,人口仅两百的小村庄嘉普恩,记录一门濒临消亡的当地语言 泰雅博语。到达后他就深深领悟到,如果不理解说这种话的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就不可能真正学会这门语言:你必须要了解他们如何与自己的孩子沟通,如何争吵、八卦和开玩笑。在这段跨越三十年的时光中,他反反复复拜访当地,每次都停留数周到半年多的时间不等,亲眼见证了语言环境日渐稀薄,记录下他所能学习到的一切。与此同时,他也发现自己已经义无反顾地融入了嘉普恩村民的生活与世界,与他们的悲欢和命运产生了交融。 本书英文版出版当年,即入选美国《时代周刊》推荐当季书目和《美国国家地理》当季旅行类图书,受到媒体广泛关注和读者好评。
成吉思汗在西征途中,也会偶尔在休息时品尝香茗;俄罗斯大篷车队长途跋涉两千公里,只是为了能让民众喝上一口中国的绿茶;英国快剪船在大西洋上张帆竞速,而*艘将茶叶运回伦敦港的船只会受到奖赏;独立战争的爆发,是因为英国人将武夷山的茶叶运到了波士顿 从中国到日本、从印度到斯里兰卡、从土耳其到英格兰,人们用*昂贵的器皿来泡茶,用*繁琐的仪式来喝茶,用*美好的词汇来赞美茶,这样一种平凡的饮料,为什么人类会为它如痴如狂?著名汉学家梅维恒和郝也麟合力考察了全球每一个茶叶出没的角落,将散落在历史中的一个个关于茶叶故事串联起来,从社会、宗教、文化、历史、经济和文学等各个方面,为我们讲述了这部关于茶叶的大历史。
本书是清华大学教授、知名学者汪民安深入探讨 爱欲 这一主题的力作。全书分为 爱欲的谱系 转向 和 爱欲的政治 三个部分。在上篇中作者梳理了柏拉图、苏格拉底、奥古斯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等构建的 爱欲的谱系 ,从真理之爱、神圣之爱、尘世之爱这三个维度,再现前现代时期人类高贵而神圣之爱。 转向 这部分辨析笛卡尔、斯宾诺莎如何在理性主义的旗号下为爱建立一个科学解释模式。下篇 爱欲的政治 分析黑格尔、海德格尔、拉康、弗洛姆、巴迪欧等关于爱欲的思想,书写人类试图在现代性中摆脱工具理性对爱的驯服,进而实现爱之救赎。
《知堂谈吃》为现代著名散文家周作人所作关于吃食的文章的结集,由著名出版人锺叔河先生编选。自1990年初版,2005年再版,并多次重印,销量非常不错。 民以食为天 ,关于吃这个人生di一事儿,读者的关注度也是非常高的。更何况是名家谈吃,同样一种吃食,名家的笔下所流淌出来的文字,让我们领略的不仅是食物本身,还有食物背后的知识和精神。正如编选者锺叔河先生所言: 谈吃也好,听谈吃也好,重要的不在吃,而在于谈吃亦即对待现实之生活时的那种气质和风度。 带着这样的心情来审读本书,那自然是愉悦的。今本《知堂谈吃》较之前两个版本文章有了大量的增补,由九十四篇增加到一百三十九篇,以文章发表时间为序排列。
中国民间社会,有一种布衣精神。它指的是那些特立独行于帝阙与儒林之外者,无名有品,无位有尊。张曼菱的父亲张进德,就是这样一位云南昆明的士人。张曼菱以深痛莫解、情透纸背的文字,追溯父亲的中国式生命行迹,竟是纵深直入奄奄就尽的布衣本真精神的流变与绝地,直入精神集体倾覆时布衣人格的担当和砥砺。主人公不畏于势,不惑于神,不弃高贵的尊严于寸阴,孤守怀疑、叛逆、自由而旷达的布衣精神,极尽苍凉的人生,读来使人慨叹、唏嘘。在今天这么复杂多变的大时代里,一个普通人如何守护自己的内心,如何形塑自我的精神向度,进而如何教育子女,《中国布衣》或许能给人们一些启示。
人们常用四书五经概括儒家思想,但从学术角度看它们乃是两个不同的思想体系:一个相信天生万物,一个认为理在气先;一个主张成己成物参赞化育,一个执着于道心人心成圣成贤。在文化自信文明自觉成为共识的今天,显然有必要对二者关系加以清理、分疏,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作者认为,儒学是一个以天为中心建构起来的天人之学有机整体:《周易》彰显天道,《中庸》论述天人之间的理论关系,《大学》则在现实层面对则天而行的实践活动加以阐扬。在这样一个核心或基础的结构之上,儒学的其他著述,如《春秋》《孝经》以及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等,都可以得到比较合适的安顿和解释。该书写作上以传统的文本注释为经,以现代论述为纬,对《周易》《中庸》《大学》三部经典文本进行全面注释解读,并对重要的概念、命题等进行深入讨论,
周嘉胄、洪刍、陈敬撰,陈云轶译注的《香典(手绘彩图修订版)》以天然香料的种类、产地和品质为主线,分别记述了历代名香的特性、提取、组方、收藏与焚熏之法,以及香炉、熏球、香囊、香盒等香器的用香种类和功效,更对天然香料的真伪辨别及敬香规程进行了详细介绍。全书不仅对诸种天然香料的种、采、制、用等各方面知识有平实记述,而且在这一记述中更展示了中华香文化的悠远与沉厚。 本书辑录《香乘》《香谱》《陈氏香谱》三部古代名籍,在编辑、译注时,舍弃了其中内容重叠的部分,这样既能全面展示中国古人对天然香料卓越的研究成果,以及对香的人生自觉,同时又省去了读者可能遭遇的无益的重复阅读。
20世纪80年代末,弗朗西斯 福山曾提出自由民主可能是 人类意识形态进步的终点 与 人类统治的*后形态 ,并导致 历史的终结 。四分之一个世纪后,本书作者珍妮弗 韦尔什立足国际局势*变化,回应并反驳了福山的这一著名论点。韦尔什指出,21世纪的世界并未如福山所预言的一般,成为自由民主的开放世界;战争与难民、政治与经济的国际角力、贫富不均与社会不公等问题依然存在,甚至愈演愈烈。 本书促使读者重新审视自由民主的历史,并引导读者思考以下问题:如果历史正在回归,它具有怎样的当下特色?人们正如何使用历史?自由民主是否是历史的必然产物?我们应如何促进自由民主的发展? 关于 现代人小丛书 全球思想领袖的极简公民课 引导批判性思考,探索现代人的善好生活 20世纪60年代以后,全球资本主义进入消费社会时代,奥威尔在《1
《白鱼解字》一书是流沙河先生历时几十年研究古汉字的心得,系统地展示了作者对汉字起源奥秘的见解,发前人所未发,新意迭出,给予读者相当丰富的思考空间,许多字经他这么一说,意义凸显,也更便于接受。流沙河在揣摩甲骨文、金文、篆文的基础上,综合生活经验、语言学等人文知识,提出了自己的说文解字心法,令人耳目一新。他还纠正了《说文解字》一书的诸多错讹。 本书是作者手稿的忠实呈现,软笔书法,小字楷书,赏心悦目,见字如晤。白鱼又名蠹虫,借指爱书或爱读书之人,作者博览群书,好思多识,以白鱼自许,何其相宜也。
学者汪民安当代文化研究的全新力作,围绕 情动、物质和当代性 三大主题的一次文化探险,重新审视日常生活中的情感、物质、语言和艺术。三大主题相互关联相互辉映,共同揭示文化问题终影响了人的情感、文学、艺术和商业,影响着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渗透和左右着每个人的生存状态。这是一场打破旧有理论框架的文化研究盛宴,是对当代性富有成效的追根溯源,引出令人深思的质询:在当下时代,是否还存在人文主义意义上的人和主体,人的主体性是否已被物质、符号、机器、流量、数据等摧毁取代?
《文化转向》是美国著名后现代理论家詹姆逊的新作。詹姆逊在本书中集中论述了后现代问题的*严谨复杂的思路历程,从他早期的观点到近期的评价,经过了两年十年认真的富有成效的思考。同时,这本书作为引论和概说,也是至今詹姆逊在研究后现代的著作中的*好一本。总之,本书为我们绘制了这个时代一种主导的文化运动的轨迹。
罗杰 斯克鲁顿的这本文集,包罗万象,涵盖语言、艺术、文学、建筑、文化、政治、哲学等多种领域,不仅对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大行其道的符号学、解构主义等新潮思想和流派进行了鞭辟入里的批判与反思,也对当时新出现的文学动向、文学研究与译介动态进行了切中肯絮的分析和评论。更难得的是,他的评论和批判性反思往往是在跨文化、跨学科的语境里进行,足见作者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这些文章虽自成一体,但彼此之间又相互呼应,使读者得以窥见那个时代发生的一些文化大事件,以及这些事件在当时社会各个领域所产生的广泛影响。在这个理论热已然消退、保守主义日益抬头的时代,重新品读这些文字或许会有别样的感受,也或许会产生不一样的意义。
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日本,人们普遍对社会性自我实现失去了信心,追求自我形象认可的“自闭家里蹲/心理主义”想象力风潮应运而生,《新世纪福音战士》便是其中 成功的标志性作品。进入千禧年后,这种想象力逐渐转变为“决断主义/幸存系”模式,即人们不得不在缺乏根基的情况下选择核心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互相博弈,互相厮杀。当代日本 为活跃的青年评论家宇野常宽从流行文化入手,以《死亡笔记》《大逃杀》《野猪大改造》等“〇〇年代”经典影视、动画和漫画作品作为切入点,梳理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头十年日本社会和文化领域所发生的深层变迁,重点探讨了这一时期想象力和亚文化的演变轨迹。宇野常宽指出,虽然一些作品已意识到“决断主义”的局限性,但要 还需要新的想象力路径。
九鬼周造(1888―1941),日本近代哲学家。他运用现象学、存在主义、辩证法、结构主义等西洋的分析方法,对一直被认为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日本文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建构起了逻辑性地解读日本文化的理论框架。其方法和结论对今天日本思想界依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本书收录了九鬼周造的三篇主要作品《 粹 的构造》(『「いき」の構造』)、《偶然性的问题》(『偶然性の問題』)、《人与生存》(『人間と実存』),以及数篇与日本文化相关的随笔。三篇主要作品分别对日本人的审美观、偶然性、人的存在意义进行了探讨,集中展现了这位杰出学者的主要学术成果。 粹 的客观表现可以分为作为自然形式的表现即自然表现和作为艺术形式的表现即艺术表现。这两种表现形式究竟是不是截然不同的问题,也就是说自然形式终究无非就
《征服与文化》是作者托马斯 索威尔15年研究和旅行的成果。索威尔曾两次环游世界,多次到访地中海、波罗的海和环太平洋地区。本书聚焦不列颠、非洲、斯拉夫人和印第安人这4个颇具重大历史意义的地域和民族,通过追溯征服的源头,展现了在征服与被征服的历史中,那些不曾被时间所湮没的鲜活事例。在讲述重大历史事件发展进程的同时,作者还从征服对世界经济、军事、政治格局的改变,对民族命运和社会,甚至对人类生物学的改变做了详细阐释,并呈现了这些改变对文化的冲击与再造,以及对人类生活的重塑。 以不列颠人为例,他们最早是从古罗马人那里获得了人力资本,后来又从诺曼人、伦巴第人、犹太人、胡格诺派和荷兰人等处引进了不列颠群岛过去没有或少有的各类技能。在斯拉夫人那里,从创造民族语言文字,到发展较发达的农业、工业、科
知名阿根廷思想家、世界文化研究领域领军人物内斯托尔 加西亚 坎克里尼,秉持拉丁美洲国家立场,运用跨学科之道,立于实证研究之基,结合隐喻与叙事,从艺术与哲学的角度思考全球化,探索全球化对拉美、欧洲、美国三者之间关系的影响。加西亚 坎克里尼呼吁重塑全球化话语,使之远离单纯的经济政治视角,跳出欧美中心主义叙事。他提议国家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及个人都思考如何更好地应对不平等现象、与彼此及他者互动,携手共创一个真正多元化的世界,勿使全球化沦为市场扩张、霸权横行的托词与工具,让不同群体都能共享全球化果实。
日本著名社会问题专家山田昌弘的著作。 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 ,鲁迅对自己少时境遇的描述,用来说明本书中研究的日本这种社会现象,再贴切不过了。 在发达国家中,日本总体上是社会差距(格差)较小的社会,曾号称 一亿总中流 ,不同社会阶层间的流动也相对较少,但原本过上了 中流 生活又逐渐失去足够支撑而走下坡路、终 坠入困顿 的也并不少。 本书作者从年龄层、家庭构成、婚姻状况、职业状况等角度入手,分析了那些从 中流 逐渐 坠入困顿 的人生活状态发生转折的成因,描述了他们的现状,估测了他们的未来,并提出了对策。 读这部著作,不仅可以目睹 繁华 精致 的 日本相 之下感性的社会面容,还可以在 数目字 的层级上对它有更深一步的冷峻了解。
当代文化的发展超出精神领域而走向日常生活,生活世界表现为文化生活化和生活文化化的交织。作为后工业文明表征的文化产业大规模兴起,集中于城市,与城市更新同时展开,不同程度地重构着城市空间景观。作为文化产业与城市更新结合点,文化空间呈现新特征,引发新问题,不断更新城市文化内涵。城市文化空间在扩张的同时面临多重挑战,一系列重要变化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文化空间。本书将文化空间放置于经济转型和文化扩张的城市更新背景中,分析文化空间如何成为城市更新的动力,城市更新的目标又如何规制文化空间的自由发展。
今天世界上每五人中就有一个用筷子进餐。大约7世纪以来筷子在亚洲地区的广泛使用促成了一种独特饮食习惯的产生。因此有学者指出,依照取食方式的特点,亚洲存在着一个独特的 筷子文化圈 ,它同时与儒家文化产生和影响范围相一致。历史上,筷子的地位和使用,随着北方面食的出现和普及、南方消费大米的增加、茶点的流行以及合食制的产生逐渐发生了变化,越来越成为餐桌上的主角。与之相关的礼仪规范也逐渐形成。筷子还被赋予了美好的爱情意义和道德价值,而不同材质的筷子也有独特的内涵。随着现代消费主义的流行,一次性筷子风靡全球,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引发了环保问题。
近年来,视觉文化已经日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跨学科研究领域。视觉文化认为图像在表征世界中的意义上占据中心地位。它不认为所谓的 高级 文化的地位更高。但是,尽管目前视觉文化研究和项目的数量激增,但该领域本身似乎没有就其范围、目标、定义和方法达成共识。在本书中,迪科维茨卡娅概述了这一新的研究领域,以便调和不同的理论立场,并了解其进一步研究的潜力。她的目的是说明视觉文化如何避免她所谓的威胁它的斯库拉(Scylla)和卡律布狄斯(Charybids):前者指的是因为它偏离了传统的艺术史层面,所以缺乏特定研究对象;后者指的是因为它似乎包含了与文化和视觉有关的一切,所以将这一领域扩展到不相干的田地。 迪科维茨卡娅对视觉文化进行了考古学的追踪,研究了艺术史的 文化转向 和视觉研究的兴起。基于问卷调查、口述史以及对这一
这是一本印度哲学研究专著,通过描述阿凡达、圣人和国王的故事,使印度经典故事深受欢迎。智慧与爱是此书 重要的两大主题。它教导读者如何智慧地栖息于大地,教导读者热爱智慧,并且智慧地去爱。它独特的优势在于将深邃的哲理融入富有趣味的故事,阅读起来生动活泼,感动人心,可以称其为成年人版的《一千零一夜》,净化读者的心灵,唤起其内心真挚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