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本正式出版的具有中国围棋文化白皮书性质的作品。该书深入挖掘整理了中国围棋文化的精神内核,集中展现了中国围棋文化的当代价值和功能,系统阐明了中国围棋文化的根本性质和特征,对在围棋文化国际传播中坚定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认识和把握理论体系和知识要点,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参考作用。由于中国围棋文化走出去是一项长期的探索性工程,相关研究工作始终处在不断深化研究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完善、发展和形成共识。希望关心、支持中国围棋事业发展的各方面领导、业内人士和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在人类社会早期,我们的祖先被大自然不可思议的力量深深打动,依照自己的理解,用语言共享激荡心灵的瞬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由此产生。讲述这些内容的故事就成了 神话 。探寻神话的意义,与每个生命、每个民族息息相关。然而当今世界,人们弄丢了 神话的智慧 ,人与人之间真正的联系渐渐缺失,许多问题应运而生。 就是日本首位荣格派心理学家河合隼雄格外关注神话的原因。在本书中,他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是怎样从神话文本出发,指向日本人的心灵。为了分析文化的深层,他让自己沉浸在神话世界。在他看来,那些历经岁月淘洗流传至今的故事,无疑是*好的分析对象,潜藏其下的便是心灵的海床 原来,年代久远的神话依然活在日本人的内心深处。 日本神话是世界神话中独特的一支,与日本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密切
我国古代乞丐的历史,几乎与文明社会同时开始。虽然乞丐是社会*底层的贫民,不为历代的统治阶级所重视,很少被载入正史之中,但是在文人墨客的笔记小说、地方志以及民间的传说中却留下了许多关于乞丐的记载。从这些分散的但又宝贵的记载当中,人们可以看到一幅幅纷纭复杂、色彩斑斓的乞丐画面,上至帝王将相、文人才子,下迄平民百姓,都被囊括在这一行乞的画面之中,无一幸免,不由得发人深思。虽然这个社会群体属于社会*底层的贫民,不为统治者所重视,但是他们却始终活动在每个朝代的各个角落,成为不可回避的一种社会现象。《中国古代的乞丐》旨在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将这一群体产生的原因,其人员构成、行乞方式、丐帮组织以及历代统治者对乞丐的政策做一系统的梳理和分析,以期为读者了解这一群体提供某些有意义的借鉴。
《中小学文言文教学研究》是一本探讨中小学语文课文言文教学方法创新及实际运用的教育工作者参考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创造审美这四个方面,因此中小学文言文教学重点也应该围绕核心素养开展,通过教学文言文篇目,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针对当前中小学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该书从五个专题切入,分别是:中小学文言文课堂教学探究、中小学文言文教学的衔接研究、中小学文言文教学对策研究、中小学文言文教学与素质教育和中小学文言文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每个专题又分为小、初、高三个学段展开叙述。全书汇集了来自小学、中学和大学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的一些教学经验,可以帮助师范生和对各学段从事文言文教学的老师用更有效、实用的方法教
文明 一词,频频出现于政治演说与学术研究中,然而其起源与演变却一直有待廓清。《文化及其内涵》一书追溯了 文明 这一概念在18世纪的起源,在19世纪又如何演变为一种具有排他主义、殖民色彩的意识形态,并在进入20世纪后被日本、中国等国挪用,用以推广欧洲的文明标准。作者提议,今日使用 文明 一词应具有一种全球的意味,而那些地方性差异则应称为 文化 。进而言之,好能够抛弃 文明这一名称,聚集于对文化进程的全新的理解。
本书为介绍云南旅游文化的中英双语教材。全书分昆明篇、丽江篇、大理篇、西双版纳篇、香格里拉篇和其他篇六篇,从自然地理、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方面介绍了上述地方的独特之处,如昆明老街、斗南花卉市场,丽江古城、纳西古乐,苍山洱海、大理民居,西双版纳动植物资源,纳帕海、普达措国家公园等。全书结构安排清晰合理,语言表达较为流畅,书稿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云南主要城市的基本信息,便于相关专业的学生快速了解这些城市的特色。
你多大年纪?越是追问这个问题,就越是难以回答,因为人类有许多不同的老化方式:生物上的、心理上的、社会上的,此外还有一个文化年纪(culture age)。如此,我们或许比想象中老很多。 但本书作者认为,在年纪变得更老的同时,人类在外观、行为、心智、生活方式,以及*重要的 欲望 方面,却又变得惊人的年轻,我们正活在一个膜拜青春、 返老还童 的时代。 本书以半个多世纪前出现在美国、之后逐步东渐的人类的 返老还童 现象为切入点,力求揭示人的年龄这一现象中错综复杂且彼此作用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与历史内涵。作者穿梭往返于哲学、文学、科学和历史之中,探讨了西方文明史中成熟(智慧)与青春(天才)这两种力量之间的互动、冲突、平衡或协作,论述了现代世界以科技为核心表现方式的 天才 所起的主导作用,及其过度
在中国甘、青、宁的撒拉族、回族聚居区和新疆地区的维吾尔族聚居区,在民间婚礼中,曾经活跃着三种婚俗性的民间舞蹈表演。然而,随着历史的推进,有的舞种经久不衰,有的舞种悄然消失。这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舞蹈历史现象。舞蹈历史兴衰的 谜底 是什么? 本书以生活在中国西北地区的撒拉族、回族、维吾尔族婚礼中的民间舞蹈为研究对象,在大量*手调查资料、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试图分析撒拉族的《堆依奥依纳》、回族的《宴席舞》和维吾尔族的《纳孜尔库姆》这三种婚俗舞蹈各自兴衰的过程。 由于这三种舞蹈分属于信仰同一宗教而又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三个不同民族,因此本书主要借鉴比较研究和舞蹈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同时采取归纳法和逻辑法,对比性地、综合地研究这三种婚俗民间舞蹈的异同,并试图在对比性的研究工作中得出
《三国闲话》以笔记体考《三国演义》之故实,计193则。如: 按张飞能画,并非无稽之谈。《画髓元诠》有云,张飞喜画美人,善草书。又关公善写竹,载于《耕砚田斋笔记》,云公善写竹,有石刻画竹,凛凛刚正干霄。凡言画竹者,始自五代李夫人,不知实创自公也。又诸葛亮善书法,知者亦鲜。《华阳国志》云,《历代名画记》及《图绘宝鉴》云诸葛亮曾为南夷作图绘,天文地理,人物事实,时甚重之。善草书,工篆隶。其子瞻,亦工书画。 自有趣味,自有考证,是一部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闲话。
《东皋与西园:南通篆刻艺术史的亮点/江海文化丛书》为记述南通地区历代篆刻家的纪实性文史著作,正文各章节,以年代为纵线,将如皋派、海派、近代各派一一叙述;各章列传的人物,亦以可考的出生年代先后排列,每节叙写一位印人或一个家族印人单元;文章起首为传主概况,依次列出姓名、生卒年份、艺术称号、里籍(籍贯)、字号、笔名、馆号等。 叙述部分为各传主的家庭情况、师承关系、求艺经历、艺坛交往、风貌逸事、学识成就。依据可信的文献资料、前人著述、艺术家著作、手迹、尺牍、报刊剪报、资料卡片、采风口述、家属回忆等多种渠道,加以归纳取舍,努力探索传主的艺术活动和生平事迹;结尾部分,介绍印人一生的著述和出版情况。
郭齐勇作品,三联书店出版,本书集中探讨了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儒释道三家的人生智慧、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智慧、中国哲学的特点、何谓国学等问题,对于文化自觉、文明比较与文明对话有着积极意义。 在广泛参考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者归纳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是:和而不同,厚德载物;刚健自强,生生不息;仁义至上,人格独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整体把握,辩证思维;经世务实,戒奢以俭。在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中,作者将中国哲学的精神与特点概括为七个方面:存有连续与生机自然,整体和谐与天人合一,自强不息与创造革新,德性修养与内在超越,秩序建构与正义诉求,具体理性与象数思维,知行合一与简易精神。这些归纳,揭示出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它们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
姚峥华书人系列随笔集《书人?书事》《书人小记》《书人依旧》《书人肆记》为业界称道,《书人为伍》是该系列的延续。作者以其工笔素描的特有笔法,温婉而又敏锐地捕捉并记述了张曼菱、黄子平、马未都、刘克襄、王强、张辛欣、吕敬人、韦力等活跃于学界、出版界、摄影界、书界和史学界的19位 书人 日常生活中的传神细节和趣味举止,诚如马家辉所评: 小姚眼下,人脸便是好风景,而好风景里总有好日子,我觉得,主要因为执笔者有一副好心肠。 书中 辑三 部分是两篇长文,特别对《《围城》汇校本》所引发的一场笔墨官司做了回顾,有史料钩沉意味。
《国学经典500句》涵盖21种先秦典籍,对每种典籍均作了清晰扼要的介绍;并精选名句500余句,分别作了诗意的注解,让读者绕过庞杂深奥的材料,直面先秦原典文本本身。本书以典籍诞生的时间为顺序,有助于把握先秦时期古人思想演变的进程,梳理先秦经典的体系及发展脉络,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面了解。这本国学小书结构简洁、设计典雅,无论案头查阅还是外出携带都十分便利,可以成为读者大众了解先秦文化经典、学习国学的入门书。
对联是汉语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堪称中国文化的一种代表性产品,是集语言、文学、书法、装裱、小木作等各种形式于一身的艺术,是中华文化当之无愧的瑰宝。对联由来已久,盛于明清。按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春节要张贴春联,结婚要张贴喜联,为老人庆寿要上寿联,哀悼逝者要出挽联,亭、桥、楼、阁、宫殿、祠堂、寺庙、商店、居室等都要有对联张挂装饰。可以说,对联与我们中国人的生活密不可分,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本书对于楹联的产生与发展,类型与特点,写法与避忌,均作了介绍,既讲基本知识,又教读者如何去写,并设专章介绍各种征联活动的出题、参赛、评选等。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大量古今楹联实例,并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系统而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有关楹联的知识。内容丰富翔实,叙
《文化差异》作为豪格教授的代表作之一,集中体现了他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对文化问题、尤其是资本主义时代文化问题所作的思考。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当中,文化也无可挽回地被商品化,为资本主义所利用及占有。如何使文化发挥出其应有的批判性,让文化在商品化当中保持足够的清醒,坚决抛弃那种貌似抵抗实则合作的被驱使的可悲状态,便是马克思主义研究者、马克思主义思想者在资本主义时代需要思考的重要话题。本书共由九章组成,豪格教授充分发挥了扎实的学术研究功力以及犀利的批判思考能力,对当代各种主流的文化理论进行解析,对马克思主义方面的文化理论进行弘扬,也对文化理论以外的文化实践问题作了十分精彩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