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学》与当代历史的动荡和喧腾是完全分不开的。在书中,我相应地强调无论是 东方 这一用语,还是 西方 这一概念都不具有本体论意义上的稳定性,二者都由人为努力所构成,部分地在确认对方,部分地在认同对方。 《东方学》以对1975年黎巴嫩内战的描写为开端,这场战争结束于1990年,但是暴力与丑恶的人类流血事件却延续至今。我们经受了奥斯陆和平进程的失败。第二次巴勒斯坦人起义爆发以及遭到再次入侵的西岸与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的可怕苦难,在那里,以色列使用F-16战机与阿帕奇直升机对手无寸铁的平民进行了例行集体惩罚行动。自杀性炸弹袭击现象充分显现出了它所具有的可怕的破坏性,这当然没有什么比 9-11 事件及其后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争更骇人听闻、更具有末日预言的昭示意义了。正当我写作本文时,美英对伊拉克非法的和未
成吉思汗在西征途中,也会偶尔在休息时品尝香茗;俄罗斯大篷车队长途跋涉两千公里,只是为了能让民众喝上一口中国的绿茶;英国快剪船在大西洋上张帆竞速,而*艘将茶叶运回伦敦港的船只会受到奖赏;独立战争的爆发,是因为英国人将武夷山的茶叶运到了波士顿 从中国到日本、从印度到斯里兰卡、从土耳其到英格兰,人们用*昂贵的器皿来泡茶,用*繁琐的仪式来喝茶,用*美好的词汇来赞美茶,这样一种平凡的饮料,为什么人类会为它如痴如狂?著名汉学家梅维恒和郝也麟合力考察了全球每一个茶叶出没的角落,将散落在历史中的一个个关于茶叶故事串联起来,从社会、宗教、文化、历史、经济和文学等各个方面,为我们讲述了这部关于茶叶的大历史。
三国想象 是一个影响深远的构建,就连 建安 本身也是后来形成的概念。早在三世纪后期,人们就已经带着怀旧的向往阅读建安时代的作品了。在后世浪漫化的三国叙述中,建安的意象,以其饮酒宴游、英雄气概、文采风流和男性情谊,一次又一次地复归,无论视作为潜文本,还是作为明确的主题。它渐渐地代表了一种失落的丰满,这丰满却从来都只存在于想象之中;它代表了一个已逝的时代,这个时代充满龙飞凤舞的传奇性人物,在他们身上,史实与虚构难解难分。 田晓菲 三国 与 建安 经历了一个从历史走向文学,从史实走向浪漫化的过程,这是一场迷人而又影响深远的建构。作者跨越了诗词、小说、电影、电视等雅俗载体,勾勒出 三国想象 的变迁史,在文本细读中寻觅被选择性遮蔽的文化信息,再现那段 历史 如何被建构成我们心中的 三国 :建安风
呼应时代趋势,国际传播学渐成显学。然而,无论学界或业界,无论从事国际传播的研究或实务,都需要一张宏阔的认知地图来确立边界,指引方向。 对此需求,没有比阅读屠苏教授的力作《国际传播:沿袭与流变》更合适的选择了。过去20年,该著作已经风靡全球。每隔10年,屠苏教授都会针对国际传播领域现象,整合全球资讯,做一次大幅修订。 呈现在读者诸君面前的是本书第三版,重点讨论了国际传播的历史与发展、全球媒介的反向流动、数字时代的媒介与传播等,增加了新的案例来反映国际传播的新兴趋势。深广的视野、严谨的逻辑、丰富的案例,确保了本书的性:只要与国际传播有关,本书都是绕不开的里程碑。
20世纪九十年代,年轻的人类学家唐 库里克,只身走入巴布亚新几内亚热带雨林中,位于一片沼泽地中央,人口仅两百的小村庄嘉普恩,记录一门濒临消亡的当地语言 泰雅博语。到达后他就深深领悟到,如果不理解说这种话的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就不可能真正学会这门语言:你必须要了解他们如何与自己的孩子沟通,如何争吵、八卦和开玩笑。在这段跨越三十年的时光中,他反反复复拜访当地,每次都停留数周到半年多的时间不等,亲眼见证了语言环境日渐稀薄,记录下他所能学习到的一切。与此同时,他也发现自己已经义无反顾地融入了嘉普恩村民的生活与世界,与他们的悲欢和命运产生了交融。 本书英文版出版当年,即入选美国《时代周刊》推荐当季书目和《美国国家地理》当季旅行类图书,受到媒体广泛关注和读者好评。
这是萨伊德继《东方学》之后*重要同时也是*复杂的著作,有人用拉什迪的小说来做比喻,说假如《东方学》是萨伊德的《午夜的孩子》,那么《文化与帝国主义》就是他的《撒旦的诗篇》。与《东方学》基本上不处理文学文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文化与帝国主义》的问题意识建立在这样一个更深入的追问上的: 小说写作和抒情诗 是怎样参与东方主义中的普遍存在的帝国主义世界观的构造的? 由此生发的对 小说与帝国 关系的讨论,不仅像伊恩 马丁在《小说的兴起》那样把现代小说的兴起和现代资本主义相联系,重构了 现代欧洲小说诞生 的帝国主义扩张的语境,而且极富争议地把他对西方文化与帝国主义共谋关系的分析扩展到小说的形式和风格层面,认为欧洲小说在其发生学的意义上汇集了两种的质素:一方面是构成小说的权威的叙述样式,另一方面则是倾
作为 传播文明三利器 之一,演说在晚清的兴起,令人瞩目。整个20世纪中国,但凡有效的思想启蒙或广泛的社会动员,都离不开 演说 这一利器。正因此,对于现代 演说 的研究,不仅涉及其具体内容,更牵涉演讲的立意、文体、姿态、听众反应及传播效果等诸多视角。而所有流传久远的 伟大的演说 ,不仅系于演说者的个人才华与诉求,更与整个时代的风尚与精神相契合。 正如作者陈平原教授所言: 演说的魅力及其可能性,乃一时代社会是否活跃、政治是否开明、学术是否繁荣的重要表征。 本书亦希望借助那些隐匿于寂静深处的 演说 ,寻找触摸历史的入口。
神女 何谓?她从何而来,又如何出现在自古以来的诗文与传奇故事之中? 这是一本为了讲清 她 的故事而撰写的作品。美国著名汉学家薛爱华以唐代的诗文、民间传说和传奇故事为主要史料,探索中国传统叙事中的各种仙女/神女的形象,从女娲、巫山神女、洛神,到湘妃、汉女,再到书中重点陈述的龙女和雨女,这些独特的女性形象多半与水相关,以一种柔和而荡漾的意蕴寄托了古代先民对江河的崇拜。薛爱华梳理了神女们在不同时代、不同文体、不同语境的文本中,如同通过降格、隐喻、转换等方式,产生一系列变化 溺水的女子怎样变成神女,神女又如何变回溺死的女子。在文学风尚不断变化的潮流中,记录神女崇拜和中国文学传统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探讨一个神话主题形形色色的体现方式。 这本书论述的主题是各种各样的变相。它与中古早期的诗人以
《知识分子论》为萨义德总结上世纪90年代中期文学、文化、政治批评的经验,对 知识分子 这一重要议题所做的系列反思。他尖锐地指出,在当今媒体发达、政治与学术利益交融的时代,所谓知识分子已经是一种特殊专业,集编辑、记者、政客及学术中间人于一身。他(她)们身不由己,往往成为各种权力结构中的一员,反而在去国离乡的移民群落中,在甘居异端的 业余者 、 圈外人 中,我们方能得见知识分子不屈不移卓然特立的风骨典型。
艺术管理和文化政策知识呈碎片化,涉及多种类型的行动者以及艺术管理和文化政策两种主要话语实践。为了更好地分析艺术管理和文化政策研究领域,本书将场域作为分析单元,尝试以一种融合的方式探讨该领域,亦不忽视其内部的异质性。在正式讨论开始前,本书介绍了学科、跨学科、多学科和超学科的概念,讨论了艺术管理和文化政策研究的学术起源。之后,作者借助学科间性的概念,以管理学作为学科桥梁,将涉及多学科的艺术管理研究进行了整合,也从组织视角对艺术管理和文化政策领域进行了分析,强调组织分析层面的重要性。作者还探析了更为传统的文化政策概念,审视了文化政策的一些概念化过程,指出了文化政策研究的多学科特征,介绍了研究文化政策的不同路径。后,作者从认识论层面探讨了艺术管理与文化政策研究的场域,介绍了知识生产
本书集中讨论了中国当代视觉文化的重大理论问题,采用跨学科方法,将哲学、美学、社会学、艺术史、传播学等不同学科方法加以整合,并以中国当代视觉文化主要层面为依据,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和概念,建构了一个研究中国当代视觉文化的理论构架。既有全球化的国际视野,又有本土化的问题意识。
本书是大变革时代中的一个人文知识分子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实录,以日记体记述十余年中作者的思想变化历程。其中涉及历史与文化、政治与哲学、文学与艺术、思潮与社会、旅行与人生感悟等诸多方面,作者力求运用自己的学理资源,来思考与解释现实中产生的种种疑惑与问题。 理解一个时代,不能单凭档案馆里的枯燥统计数字,更重要的是当时的人字里行间活生生的思想记录,后人通过这些资料,能了解我们在那个大转变时代在思考什么,了解我们的问题意识、喜怒哀乐与心境,我们这一代人的追求、失望、苦恼、快乐、希望与思考。 通过这样一位饱含激情与智慧的知识分子的思想日记,读者可思索历史,可感悟生活,亦可遥想未来。
作为遗产,只有百年历史尚远远不够,我们还要考虑到该项目的原生程度,即在传承过程中是否是原汁原味传承至今。有人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是 活态传承 ,而所谓 活态传承 就是 天天变 。其实不然,活态传承的本意不是让我们 天天改 ,而是让我们尽量不变。所谓 活态传承 的真正含义是,让艺人们通过一尊又一尊佛像的制作,一出又一出小戏的演出,将这些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以活着的方式传承下去。作为传承人,他的任务只有两个:一是要把祖先留给后人的知识与技艺原汁原味地继承了下来;二是要把祖先留给后人的知识与技艺原汁原味地传承了下去。只要做到这两点,作为中华文明 二传手 的传承人们,也就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反之,如果因了你的不传,中华文明就会在我们手中彻底断流! 由此可见,要想从纷纭复杂的文化事项中将
风景名胜配上楹联,即注入了文化,生发了灵魂。《楹联里的中国:园林形胜》是一本通过精选楹联来深入展示中国古典园林和自然景观美学与文化意蕴的图书。所选内容以楼阁亭榭、关山湖泊为主。分为琼楼溢彩、飞阁流丹、山水徜徉、雄关鼎峙四个篇章。书中配了大量传统楹联书法作品和精美图片,集文学欣赏、书法品鉴于一体,大大增强了可读性。 本书所选楹联不仅丰富了风景名胜的文化内涵,更通过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这些楹联或咏史抒怀,或赞美自然,或寓意深远,成为连接古人与今人、自然与人文的纽带。 本书不仅是一次对中国园林和自然景观的美学巡礼,更是一次深入探索中国楹联文化的精神之旅。通过阅读《楹联里的中国:园林形胜》,读者可以领略到楹联与风景名胜相结合的独特魅力,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
辜鸿铭一生著作多用英语写成,《中国人的精神》是一战前后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东 方文化思潮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有影响、代表性的著作。该书原名《春秋大义》, 又名《原华》,主旨在于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阐发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鼓吹儒家 文明救西论。书中强调中华民族具有深沉、博大、淳朴和灵敏四大特征,指出儒家不是宗教, 却在中国扮演了宗教的角色,并对中西文化进行了多方比较。本书出版后,立刻在西方 尤其是德国产生轰动效应,很快就有了德文、法文等译本,后来还被译成日文。 这部中译本,由黄兴涛教授和宋小庆先生合作翻译,1996 年初版,是《中国人的精神》 的完整译本。后来多次再版。这次新版,又有少量修订。附录部分,则收录了胡适、 罗家伦、梁实秋、周作人、林语堂、芥川龙之介、清水安三等人谈论辜鸿铭的文章,但
钱穆先生的《国学概论》写于1926 1928年,1931年由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该书是一部了解中国两千年学术思想发展史的入门书。全书按照时间顺序,分别对不同时代的儒学、子学、经学、佛学、理学、考据学等方面进行介绍论述,阐释每一时代学术思想主要潮流及其演变,旨在使读者认识千百年来 中国学术思想界流转变迁之大势 ,掌握中国国学思想之精义。在钱穆先生笔下,中国传统国学被赋予了一种新的生命力。 本书是商务印书馆新近推出的钱穆经典著述简体字版之一种。
《楹联里的中国:书院学堂》是一本通过楹联艺术展现中国书院文化的书籍。它分为九个篇章,如 白鹿之光 岳麓环翠 考亭光华 浙水文渊 ,每个篇章都聚焦于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的书院。书中配了大量书法作品和精美图片,使得读者在阅读的同时,能够享受到文学与书法的双重美感。 书中的楹联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思想交流的桥梁,它们记录了历史,传递了情感,展现了书院在中国传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本书是对书院文化的深情致敬,也是对楹联艺术魅力的精彩展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书院文化和楹联艺术的平台,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楹联里的中国:室宇祠庙》通过 星光熠熠 馨香俎豆 和 烟火神祇 三个篇章,探讨了中国祠庙文化与楹联艺术的交融。 星光熠熠 篇章聚焦于历史名人祠庙,展现其文化价值与艺术魅力; 馨香俎豆 篇章则着眼于民间祠堂,揭示家族传统与地方文化的深厚内涵; 烟火神祇 篇章探讨民间信仰祠庙,反映民众的祈愿与生活期许。全书通过丰富的楹联书法作品与精美图片,为读者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维度视角。
在中国传统中, 懂得等 比 让人等 高明,而真正的掌控,便是每人对自己个人时间的掌控。 对于中国人而言,时间既不是一支射向靶子的飞箭,也不是一个度量流沙的沙漏,而是流水。水有时会吞噬我们,但却又承载着我们、怀抱着我们;它似弱实强,任何物事都无法阻止它奔流入海。 行走在时间里的中国人,既紧张急迫又耐心灵活,他们在在快慢之间切换,在感情与理智之间切换,随时间之流流淌。在北京生活了近二十年的法国人佳玥,通过自己切身的观察和思考,通过与艺术、文学的连结,指出:中国人对待时间的智慧,或许是医治西方人 时间病 的一剂良方。
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是21世纪的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国际范围内,发达国家都已经完成了产业重心的过渡与转型,并逐步把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本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创意思维的方式,全方位解构了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系统阐释文化创意旅游要素、文化创意旅游目的地、文化创意旅游业中两者互动、渗透、融合和一体化发展的规律、过程和案例。
婚礼那天,忽然下起了雨, 用一块石头雕出一只鸟笼,里面的石鸟迎风鸣啭, 就在那门神脚下,埋藏着石匠的魔咒。 为什么贞节牌坊上所有的图画都与贞妇无关? 为什么不同的地方流传着相似的故事? 为什么诗中的排放难以用画笔来描绘? 这些故事和问题重重叠叠,构成一种历史,一种不仅呈现在文字上的历史。
词向来被视为女性化的文学体式,女性词尤其受到读者的青睐,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本书是叶嘉莹先生研究评论历代女性词人词作的专著,从性别与文化的视角,为女性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演进构建了理论说明与评赏标准。叶先生集女性、词人、学者于一身,对女性词从早期歌伎、良家妇女到两宋名家、明清才媛,进而至于现代史家、学者之词的发展,分别做出了深细的评赏与平允的衡量。通过本书,读者不仅可以对古代女性词作中所蕴涵的追寻向往、苦难悲歌多一份理解与同情,更会对现代女性词作之能表现兴亡历史、时代关怀多一份倾心与尊敬。
丛书简介: 葛兆光讲义系列 为葛兆光先生从教以来给学生们开授多门课程的讲义结集,均历其十多年之反复修订,其中既有关于古代中国文化的地图、古代中国的经典,征引广博,不同于掇拾浮华;亦有关于学术研究的方法和思考,研思深厚,尤其有裨益于后学。此系列可为读者之锁钥,使其在习得传统文化知识时,亦可一窥学术研究之门径。 本书为葛兆光讲义系列之一,是《中国经典十种》的修订本。本书凡十讲,涉及《周易》、《论语》、《老子》、三《礼》、《淮南子》、《史记》、《说文解字》、《黄庭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坛经》十种中国经典作品,揭示中国思想、文化与历史的特征。新版增加了 文献选读 一目,又于 参考书目 中增加了新近出版的参阅作品。本书定位为面对大学生的通俗浅近讲义,探讨何以正确阅读传统中国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