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由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董上德编写的《世说新语》选本,以《世说新语》的内容为基础,借鉴袁宏《名士传》的框架与名单,以一种全新的编排方式对《世说新语》中出现的人物和故事进行了详解。 全书分为四卷:正始名士卷、竹林七贤卷、中朝名士卷以及东晋名士卷。书中将重要人物的故事大体依照其生平经历重做整合,参以正史详细阐释辨析,以达到知人论世的效果。 写法轻松幽默,史料权*可*。摒弃传统的按门类讲解,以人物为线索,展示一幅魏晋名士图鉴,着力塑造魏晋士人群像。由人及史,呈现出27位名士在黑暗政治下的生存状态与艰难抉择。 以史为据,展示乱世中的魏晋权贵名士图鉴,还原光辉灿烂与黑暗残酷的魏晋时代。
本书系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南开大学故宫研究博导李文儒先生的压轴力作,收录了作者多年来以独家视角亲自拍摄的180幅故宫美图和大量难得史料,堪称一本可以让故宫在读者脑海中立体起来的书。作者以 我 的视角,追根溯源,娓娓道来,从中轴线的起点 永定门缓缓出发,带领着每一个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地顺着中轴线线路清晰地游遍紫禁城。由于有院长亲自导引,读者因此得以 既看热闹,又看门道 。紫禁城里的宫、墙、柳、门、院、一砖一瓦一栏杆,都变得无比生动、多维。一书在手,可谓既在 文字 中行走,又在 图像 中行走。故宫600年来的四季、悲喜、孤独、声色、前世今生,终通过这本书凝结成了一帧帧链接历史和今天的文化图像,一个我们普通人难以看到的真实的故宫、神秘的故宫,就这样在文字和图片中鲜活起来;一场不一样的角度,不一样的传
呼应时代趋势,国际传播学渐成显学。然而,无论学界或业界,无论从事国际传播的研究或实务,都需要一张宏阔的认知地图来确立边界,指引方向。 对此需求,没有比阅读屠苏教授的力作《国际传播:沿袭与流变》更合适的选择了。过去20年,该著作已经风靡全球。每隔10年,屠苏教授都会针对国际传播领域现象,整合全球资讯,做一次大幅修订。 呈现在读者诸君面前的是本书第三版,重点讨论了国际传播的历史与发展、全球媒介的反向流动、数字时代的媒介与传播等,增加了新的案例来反映国际传播的新兴趋势。深广的视野、严谨的逻辑、丰富的案例,确保了本书的性:只要与国际传播有关,本书都是绕不开的里程碑。
《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 意在探寻中国文化的来源 ,在古神话的考辨、推原方面成绩卓著,显示了深厚的学术功底。丁山在传统的考据基础上运用了比较语文学与比较神话学与宗教学的方法,对史前神话加以初步分析,分析数量之广,考证程度之深,前所未有,从而使得这部著作具有巨大的学术价值。从文献学角度来说,其成就至今无人能出其右。全书从古代祭奠说起,历数先民各种神祇崇拜以及与历代先王缠结在一起的各种传说神话,从中探析中国先民的原始崇拜、生产方式和文化史观。本书以1961年龙门联合书局版为底本,订正若干误字新出,以供学者研索。
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经典巨著,书写了15至18世纪的资本主义发达史,由法国年鉴学派第二代领军人物、集大成者布罗代尔历时二十余年结撰而成。作者认为,资本主义并不是一朝一夕出现的,其基础只能在长时段的日常物质生活中去寻找。因此他以 总体史 为目标,以长达四百年的时段为整体对象,从特定角度描述了世界物质文明和经济发展的历史。 全书共分三卷。卷《日常生活的结构:可能和不可能》好比 为世界过一次磅 ,旨在确认前工业化时期世界的潜力限度,当时 物质世界 占据重要地位。第二卷《形形色色的交换》将市场经济和高级资本主义活动加以比较,通过混合和对立使二者互为解释。第三卷《世界的时间》按时间顺序了国际经济的先后更替形式和主导力量。 作为集大成之作,本书不仅展示出布罗代尔的博学广闻和驾驭浩瀚史料的非凡才能,也
《宋代官制辞典》是一部综合性、多功能的官制辞典。它的内容极为广泛,不仅对两宋的官署、官吏名称,而且对职官术语、典故,都加以详明的释解,是一本考察宋代官制的很有实用价值的工具书。书前有十余万字的 宋代官制总论 ,实际是一篇宋代官制发展概论,给读者以宋代职官的全面、简明的知识。 2017年是《宋代官制辞典》出版20周年,龚延明先生依据新资料,修订了原有内容,并增补76条新内容。
作为 传播文明三利器 之一,演说在晚清的兴起,令人瞩目。整个20世纪中国,但凡有效的思想启蒙或广泛的社会动员,都离不开 演说 这一利器。正因此,对于现代 演说 的研究,不仅涉及其具体内容,更牵涉演讲的立意、文体、姿态、听众反应及传播效果等诸多视角。而所有流传久远的 伟大的演说 ,不仅系于演说者的个人才华与诉求,更与整个时代的风尚与精神相契合。 正如作者陈平原教授所言: 演说的魅力及其可能性,乃一时代社会是否活跃、政治是否开明、学术是否繁荣的重要表征。 本书亦希望借助那些隐匿于寂静深处的 演说 ,寻找触摸历史的入口。
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经典巨著,书写了 15至18世纪的资本主义发达史,由法国年鉴学派第二代领军人物、集大成者布罗代尔历时二十余年结撰而成。作者认为,资本主义并不是一朝一夕出现的,其基础只能在长时段的日常物质生活中去寻找。因此他以 总体史 为目标,以长达四百年的时段为整体对象,从特定角度描述了世界物质文明和经济发展的历史。 全书共分三卷。*卷《日常生活的结构:可能和不可能》好比 为世界过一次磅 ,旨在确认前工业化时期世界的潜力限度,当时 物质世界 占据重要地位。第二卷《形形色色的交换》将市场经济和高级资本主义活动加以比较,通过混合和对立使二者互为解释。第三卷《世界的时间》按时间顺序了国际经济的先后更替形式和主导力量。 作为集大成之作,本书不仅展示出布罗代尔的博学广闻和驾驭浩瀚史料的非凡才能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 根 与 魂 ,传承保护好文化遗产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本书围绕 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这一核心问题,重点从文化遗产价值认知、文化遗产管理体系、文化遗产传承体系、文化遗产创新体系等维度展开系统研究。本书依托多学科理论和方法,以基础理论研究作支撑,开展建立在基础理论研究之上的应用对策研究,形成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效度的综合性研究成果。本书对于了解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现实基础和未来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经典巨著,书写了15至18世纪的资本主义发达史,由法国年鉴学派第二代领军人物、集大成者布罗代尔历时二十余年结撰而成。作者认为,资本主义并不是一朝一夕出现的,其基础只能在长时段的日常物质生活中去寻找。因此他以 总体史 为目标,以长达四百年的时段为整体对象,从特定角度描述了世界物质文明和经济发展的历史。 全书共分三卷。卷《日常生活的结构:可能和不可能》好比 为世界过一次磅 ,旨在确认前工业化时期世界的潜力限度,当时 物质世界 占据重要地位。第二卷《形形色色的交换》将市场经济和高级资本主义活动加以比较,通过混合和对立使二者互为解释。第三卷《世界的时间》按时间顺序了国际经济的先后更替形式和主导力量。 作为集大成之作,本书不仅展示出布罗代尔的博学广闻和驾驭浩瀚史料
《故宫院长说皇宫》以散文的笔调,写出一个博物学家、故宫学博导、文化学者对世界各地的宏伟建筑的博览与感悟,从中挖掘出不同文化间的历史、文化与艺术的瑰丽多彩。
《沉香文化?百问解答》是一本原创图书,由寻麟香学创始人周麟执笔。周麟已出版极为专业的沉香收藏类图书《奇楠?沉香(收藏版)》,获得业内人士的肯定与喜爱。寻麟香学创立于2009年,是近代香学宗派之一,创始人周麟老师以香学味道为本源,香气入心,香气为首的制香理念为核心,秉承 香气、油脂第二、大小第三 的鉴香原则,运用多看实物香品、多熏各品级原料、多闻让嗅觉记忆的教学理念,集多种类、各品类沉香原料为实物教学基础。《沉香文化?百问解答》在《奇楠?沉香(收藏版)》的基础上,系统全面地阐述沉香文化的发展历程、沉香的生成、分布与产区、辨别与保存等等更为基础的知识,让喜香、习香人士能了解沉香文化与知识,更好的运用在实践中。本书会大量附加二维码,结合平面与视频,在出版方式上探索新模式。
本书是大变革时代中的一个人文知识分子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实录,以日记体记述十余年中作者的思想变化历程。其中涉及历史与文化、政治与哲学、文学与艺术、思潮与社会、旅行与人生感悟等诸多方面,作者力求运用自己的学理资源,来思考与解释现实中产生的种种疑惑与问题。 理解一个时代,不能单凭档案馆里的枯燥统计数字,更重要的是当时的人字里行间活生生的思想记录,后人通过这些资料,能了解我们在那个大转变时代在思考什么,了解我们的问题意识、喜怒哀乐与心境,我们这一代人的追求、失望、苦恼、快乐、希望与思考。 通过这样一位饱含激情与智慧的知识分子的思想日记,读者可思索历史,可感悟生活,亦可遥想未来。
宋代、明代人们阅读《史记》以评点为主流。明人凌稚隆的《史记评林》以三家注为底本,汇集万历四年以前一百五十余家《史记》的评论于一书,形成一部集《史记》评点成果大成之作,至今仍是一部名作。日本江户中期,《史记评林》东渡日本,日本学者有井范平作了增补,称《标注史记评林》,成为日本学术界一部经典论著,风靡日本,形成家家有此书的盛况,历久不衰,至今仍是一部畅销书。 《史记评林》的学术成就有五大亮点。一是选录历代名家对《史记》的评论;二是广泛摘取《史记》专门论著和学术论著中发明《史记》要旨的精言警句;三是摘抄《史记》依据的原始资料,探求本源;四是广泛采录子书、史部典籍,与《史记》相互发明;五是对《史记》文意、段意、字义不时做出诠释,也间或勘误,或纠正三家注之失。 百家汇评本《史记》,在
《楹联里的中国:书院学堂》是一本通过楹联艺术展现中国书院文化的书籍。它分为九个篇章,如 白鹿之光 岳麓环翠 考亭光华 浙水文渊 ,每个篇章都聚焦于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的书院。书中配了大量书法作品和精美图片,使得读者在阅读的同时,能够享受到文学与书法的双重美感。 书中的楹联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思想交流的桥梁,它们记录了历史,传递了情感,展现了书院在中国传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本书是对书院文化的深情致敬,也是对楹联艺术魅力的精彩展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书院文化和楹联艺术的平台,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楹联里的中国:室宇祠庙》通过 星光熠熠 馨香俎豆 和 烟火神祇 三个篇章,探讨了中国祠庙文化与楹联艺术的交融。 星光熠熠 篇章聚焦于历史名人祠庙,展现其文化价值与艺术魅力; 馨香俎豆 篇章则着眼于民间祠堂,揭示家族传统与地方文化的深厚内涵; 烟火神祇 篇章探讨民间信仰祠庙,反映民众的祈愿与生活期许。全书通过丰富的楹联书法作品与精美图片,为读者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维度视角。
该书为关于学者治学方法的图书。刘学锴是海内外学界公认的李商隐研究权威、温庭筠研究专家,也是著名的唐诗鉴赏大家。该书收录了未曾公开发表过的文章,如刘学锴九十自述治学的《虽狭求细 书不惮改》,收录了 温李 相关研究论文,亦收录了已发表过的精彩访谈、刘学锴小传、学者谈刘学锴治学等,对刘学锴的求学经历、治学经验等有比较全面的回顾和总结。刘学锴建立在长期研究实践基础上总结出的治学之道,及其体现出的一代学人的创造勇气与顽强意志,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推进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辜鸿铭一生著作多用英语写成,《中国人的精神》是一战前后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东 方文化思潮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有影响、代表性的著作。该书原名《春秋大义》, 又名《原华》,主旨在于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阐发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鼓吹儒家 文明救西论。书中强调中华民族具有深沉、博大、淳朴和灵敏四大特征,指出儒家不是宗教, 却在中国扮演了宗教的角色,并对中西文化进行了多方比较。本书出版后,立刻在西方 尤其是德国产生轰动效应,很快就有了德文、法文等译本,后来还被译成日文。 这部中译本,由黄兴涛教授和宋小庆先生合作翻译,1996 年初版,是《中国人的精神》 的完整译本。后来多次再版。这次新版,又有少量修订。附录部分,则收录了胡适、 罗家伦、梁实秋、周作人、林语堂、芥川龙之介、清水安三等人谈论辜鸿铭的文章,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各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中,在历史、心理、社会、制度、政治、文化等层面取得一致性或共识性的集体身份认同。根据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至少包含以下六种意识:国情家底意识、历史主流意识、政治法制意识、团结合作意识、共同发展意识、共建共享意识。本论文集中的论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发展、重要性、培育渠道等进行了研究。
中国文化的大传统就来源于神话时代的意识,它已构成民族文化的 文化基因 ,在不断轮回的朝代中彰显。神话思维便是中国诗性智慧的根柢。汉画像艺术,则是这一图像世界的典型代表,汉代在神仙世界的营造中,刻画了源于中国先秦时期*古老神话图像呈现的智慧。本书就是在汉画像图像中寻求神话时代民族文化的大传统、集体无意识意识的原型意象,借以展示中国神话之魅的审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