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是一种文化语境下,造就的显性文化符号,汉族作为中国服装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强烈的文化能量,它的美穿越千年,历久弥新。本书由汉服北京编著,国际知名书籍设计师尹琳琳操刀设计!叙说3000年中国汉服文化,带读者领略中国汉服文化美学!包括周制、晋制、隋与唐制、宋制、明制,5大制式50多套汉服搭配,1000多张静态图,不同角度,展现穿着动感。单件服装平铺大图,款款经典,满满细节,精心讲解。360度穿衣顺序单独展示,力求让汉服学习新人也能秒懂款式特点。以当代艺术手段,表现古典文化韵味,独创装帧工艺,让服饰视觉触达精神,今人巧思与千年文化交融,展现传统汉服文化魅力。
《蒙古部族服饰图典》以图典的形式展示蒙古族43个部族的服饰遗产,并对其形成原因、历史沿革以及民俗文化要素进行系统诠释。这是一部倾尽一生写就的大书,其中收录的4000余件珍贵服饰均来自作者近20年的一手田野调查。作为一部蒙古部族服饰研究专著,该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在少数民族服饰研究和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蒙古部族服饰图典》(第1卷)包含两部分内容。序章讲述蒙古族服饰的整体面貌,从蒙古部族形成及分布格局和游牧民族的文化传统切入,分析了蒙古族服饰的形制特色、穿着习惯和文化属性。第二部分从历史沿革的角度讲述蒙古族服饰的流变,从匈奴服饰、鲜卑服饰、突厥服饰、契丹服饰、女真服饰到蒙元服饰和清代王公服饰,纵向呈现了蒙古族服饰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书中以图片的形式展示、解析了近
婚礼是人类社会中最普遍的民俗现象之一,婚礼的形式丰富多样,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用、娱乐、礼仪、庆典、宗教、巫术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婚礼可以在更大层面纵观人类文化。中国是一个婚礼习俗丰富多彩的国家,了解中国各地的婚礼习俗是全面认识中国风土人情乃至国情的一个重要窗口,甚至从婚礼中还可以窥见现代社会发生的变迁和未来发展的趋向。 《中国婚礼通志》是国内第一部全面介绍和论述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和56个民族婚礼习俗的著作,也是迄今为止有关中国婚礼习俗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内容最丰富的一部民俗学著作。华东卷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台湾七省一市。华东地区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华东地区的婚礼仪式上,无论是历史上最古老的 六礼 传统婚礼习俗,还是现代社会最新潮
本书作者综合运用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史料和民族学资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考证了武陵山区土家族文化的基本源流,并探讨了在多民族文化交流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土家族民族文化精神特征,特别是分析了楚文化在土家族文化中的重要影响,并通过典型的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事项来分析展现这些土家族民族文化特征和特点,具有一定的文化史料价值和学术出版意义。
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流经中国西南,塑造了壮丽的山河和璀璨多元的民族文化。若从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丽江出发,驱车穿越雪山,沿江水逆流而上,深入滇西北山区,就能来到零星分布着古老的纳西族和摩梭人聚落的干热河谷。这里位于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之间,多种文化交融汇聚,纳西和摩梭的族人年复一年地耕耘收获,守护着物种丰富却又分外脆弱的山地环境,传承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尤其是系统而庞大的东巴文化,是纳西族和摩梭人特有的 宇宙观 自然观 人生观 的集中体现,对西南地区民俗风物影响深厚,在海内外享有盛誉,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这本影像志基于研究团队、人文摄影师深入纳人山地河谷的多年调查,收录了数百幅精美的摄影作品,对金沙江串联起来的 4 个纳西族与摩梭人村落 吾木村、石头城村、拉伯村、油米村的生态环境、
本套丛书以1958年、1962年、1963年、1981年、1983年五次大规模云南民族民间文学调查的一手资料为汇编对象,以云南大学所藏大量稀见原始档案为底本。这一批资料包括1958 1983年民间文学调查搜集整理的2000多件稀见的作品文本、手稿、油印稿、档案卡片和照片,涉及18个民族,包含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史诗等多种文类,其中如《千瓣莲花》《章响》《创世纪》《逃婚调》《日午牛牛》等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这批资料曾有过内部的油印本,但一直没有公开出版,成为几十年来学界翘首以盼的重要学术史资料。本书以1959 1962年云南大学西双版纳民族民间文学调查队所搜集整理、翻译的傣族民间叙事长诗成果为主,主要包括:《章响》《苏文》《玉喃苗》《乔三冒》《苏年达》《千瓣莲花》《召香勐》《帕松敏》《姆莱》《欢笑的南览河》《召波啦》。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延续着中国厚重的传统文化发展至今;民间手艺作为活体,同样承载着中华文明千百年来的文明成果。作者从黄河源头扎陵湖出发,一路东行至位于山东垦利的入海口,走访了黄河流域27位手艺人,记录他们的生活和早已融于生活的手艺。 书中,作者用一种手艺对应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梳理成一条手艺和生活交织在一起的生命之河,以呈现炎黄子孙特有的文化传统和情感脉络 沿着黄河的九曲十八弯,倾听着手艺人的故事,触摸着各有寓意的手工艺品——求子时的泥泥狗,满月时的布老虎,12岁前都形影不离的炕头石狮,结婚时新房里的剪纸,出去闯荡谋生计时随身带的荷包,过寿时的面塑,清明时祭奠先人的寒燕……作者隐约看见了与黄河齐头并进的另一条河,那便是人的一生——从生命最初的期待,到诞生、成长、立业、延年,最终又
犍陀罗艺术是巴基斯坦古代文明最重要的代表之一。本书结合作者长期考察所得, 配以中国摄影师张超音的大量图片, 对犍陀罗的地理沿革、历史兴衰、社会变迁, 以及各种宗教和建筑艺术作了较详细的介绍, 是犍陀罗艺术入门的普及读物。
健康传播是一个发展迅速、应用广泛的前沿领域。本书对与健康护理相关的传播议题进行了精细的介绍,内容完整透彻、富于洞见,可以让人们更好地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对于健康传播决策者、研究者、大学生以及从业人员来说,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本书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作者不仅阐述了态度和行为方面的基础理论,而且推介了健康传播活动必bei的重要技巧。书中对于组织、文化和人际传播怎样影响公共健康宣传活动及其效果,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对于社区以及致力于健康公益宣传的机构而言,很有启发意义。
本书系统分析和研究图书馆员在图书馆创客空间服务体系中,如何让图书馆传统的知识传播和资源优势发挥更好的作用,并依托资源、服务创新和创意产品展示平台等,逐步优化空间服务模式,创新空间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益,辅助、引导、激励创客完成各项创新活动,实现馆员与创客协作发展、互利共赢,图书馆创客空间服务提质增效的目标。本书既有深刻的理论分析,又有大量的实证研究,是对 图书馆创客空间 这一新型服务模式的积极探索,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书根据历史资料追溯了中国文化书院的创院经过及创院人物,详细介绍了中国文化书院在创立初期组织的重要文化活动,如开办为期两年的“中外比较文化研究班(函授)”等,对于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叙述了梁漱溟、冯友兰、张岱年、季羡林、汤一介、庞朴等先生如何参与中国文化书院的创建,以及他们在文化书院的角色和影响。本书史料翔实,注释多达五百余条,书后附有五个历史文件,并配以一百余幅历史照片,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和文化价值。
本书是一部有关丝绸之路及丝绸研究的专门著作,以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丝绸交流为切入点,收集与丝绸贸易相关的实物资料,挖掘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经贸交流、政治交往、人文交流的具体情况,全面梳理丝绸之路上的丝绸交流历史,完整地反映了历史时期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丝绸贸易情况,构成了对丝绸之路的丝绸研究的完整的、系统的内容。本项目呼应 一带一路 倡议,对古丝绸之路文化传播史研究和开展 一带一路 人文交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书以广西柳州市创建国家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线索,通过对柳州市所辖十个县、区的社会调查所呈现的民族团结万众和谐,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生动局面,展示了柳州市创建国家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的工作路线图,并从自我总结、他者眼光、学术观察三个层面探讨了柳州市创建国家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的经验。在此基础上,从理论上概括了柳州经验的 五个一工程 ,即太阳、榕树、葵花、石榴和歌仙意境。最后犹如万川归一,柳州在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中,不仅迎来了国家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荣耀,也迎来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