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是一种文化语境下,造就的显性文化符号,汉族作为中国服装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强烈的文化能量,它的美穿越千年,历久弥新。本书由汉服北京编著,国际知名书籍设计师尹琳琳操刀设计!叙说3000年中国汉服文化,带读者领略中国汉服文化美学!包括周制、晋制、隋与唐制、宋制、明制,5大制式50多套汉服搭配,1000多张静态图,不同角度,展现穿着动感。单件服装平铺大图,款款经典,满满细节,精心讲解。360度穿衣顺序单独展示,力求让汉服学习新人也能秒懂款式特点。以当代艺术手段,表现古典文化韵味,独创装帧工艺,让服饰视觉触达精神,今人巧思与千年文化交融,展现传统汉服文化魅力。
相比于卷帙浩繁记录下的中华文明史,传统手艺更像是一种微观的存在。它们在纵向的历史进程中,总是被寥寥几笔带过;又在横向的辽阔幅员里,隐身于街头巷陌。它们看似 微小,却并未缺席每一次文化的演进;它们看似传统,却因手艺人的不懈改进而历久弥新。 读者将在书中,伴随三百余幅精美图片,看到这些或大或小的手艺物件在手艺人手中经历的那一道道工序:削切、剪裁;熔铸、锤炼;打磨、镶嵌;印染、装裱......*终呈现出来的作品延续着技艺,融会了巧思,凝结了愿望,拥有了灵魂。从手艺人的故事中,可以了解中国手工艺行业现状;从物件和制作物件的手艺人,可以看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在响应主旋律,树立我们的中华文化自信的同时,带领读者认识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国传统手工艺,也引读者思考,如何保护好存在于身边的
《蒙古部族服饰图典》以图典的形式展示蒙古族43个部族的服饰遗产,并对其形成原因、历史沿革以及民俗文化要素进行系统诠释。这是一部倾尽一生写就的大书,其中收录的4000余件珍贵服饰均来自作者近20年的一手田野调查。作为一部蒙古部族服饰研究专著,该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在少数民族服饰研究和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蒙古部族服饰图典》(第1卷)包含两部分内容。序章讲述蒙古族服饰的整体面貌,从蒙古部族形成及分布格局和游牧民族的文化传统切入,分析了蒙古族服饰的形制特色、穿着习惯和文化属性。第二部分从历史沿革的角度讲述蒙古族服饰的流变,从匈奴服饰、鲜卑服饰、突厥服饰、契丹服饰、女真服饰到蒙元服饰和清代王公服饰,纵向呈现了蒙古族服饰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书中以图片的形式展示、解析了近
本书是继《非洲部族文化》所推出的第二本。 《非洲部族文化纵览》是国内本专门介绍非洲部族文化的书籍,旁征博引,图文并茂,内容很丰富,也很有趣味。非洲文化丰富多彩,各个部族文化间有着隐隐约约、千丝万缕的神秘关联,同时又各具鲜明的个性特色。这本书专门介绍了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部族文化,从而帮助读者了解和理解非洲人的传统习俗和思维方式,进而了解和理解非洲的社会环境乃至政治生态。所以,这本书不仅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在中非友谊和全面合作不断发展的今天,对于前往非洲寻求合作与发展机会的读者来说,更称得上是帮助其入乡随俗的参考书。
王振忠编的《歙县的宗族经济与民俗/徽州传统 社会丛书》对1949年以前歙县芳坑、绵潭、璜蔚、周 邦头、义成、杞梓里数个村落的宗族、经济和民俗作 较有细致的描述。从中可见,徽州村落的兴衰递嬗, 是与旅外徽商之盛衰密切相关。如今,随着当代社会 的变迁,许多老房子被推倒,村落文书大量流失。而 伴随着这些变化,很多乡间的记忆亦随即湮灭。也正 因为如此,这些洋溢着乡土气息的描述,常在不经意 间弥补了传世文献的一些缺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提供上述诸文的作者,有的已经过世,这些文字或许 也就成了相关村落的*后记忆而弥足珍贵。
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边疆地区,以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郊、嫩江流域、新疆塔城地区、黑龙江省黑河等地,主要聚居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这三个民族是内蒙古自治区内三个人口Z少的少数民族,简称 三少民族 。 本书以 三少民族 谚语为载体,探寻这三个少数民族谚语与民族起源、社会发展、环境资源、宗教文化和生产生活的关系,揭示 三少民族 历史变迁状况和社会发展信息、宗教信仰印记和具有民族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风俗体系。同时,通过对谚语的归纳分析,对深藏于文化血脉中的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谚语文化进行系统性的总结探究,寻找和挖掘谚语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并从语言学角度,对 三少民族 谚语表义和修辞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较为详尽清晰地呈现了 三少民族 谚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讫于四大名著为代表的明清小说,层浪相逐,高潮迭起,一如江河行地,源远流长;又如日月经天,万古长新。一代又一代杰出的文人墨客,饱蘸深情,或浓墨重彩,写尽世事繁华;或淡笔素描,勾勒悲欢离合。或昭章文物之盛,或润色河山之美。摛锦布绣,华章焕彩,唱响盛世元音,引领百代风骚,成为中华民族无比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世代享用不尽的精神食粮。
本书是具有专业科研能力和丰富田野经验的民族学学者,在对不同民族进行田野调查的过程中,与当地民族有趣、鲜活、生动、多元的文化现象碰撞后产生的文化感受,在讲述趣味故事的同时,也向读者呈现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书中讲述的故事围绕 田野 和 民族 ,包含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饮食、服饰、宗教、建筑、节庆等丰富的民族文化,充满了真情与感动、交流与隔阂、困惑与忧思。这些田野故事短小精悍、生动幽默、真实有趣,轻松的笔调中不乏对民族学专业深刻的学术思考。
《云贵地区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研究》共分为九个章节,以七个少数民族音乐为代表,详尽介绍了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独有的特点及其发展历史。*章概括性地讲述云贵地区少数民族的音乐分类和音乐特征;第二章至第八章分别讲述藏族、彝族、苗族、傣族、傈僳族、侗族、纳西族七个少数民族的音乐特点并对其作品进行分析。各个民族的音乐作品都非常丰富,有民间歌曲、器乐歌曲、戏曲音乐、歌舞音乐等,有的民族还有独具特色的宗教音乐,这些作品都有着本民族独特的风格特点;第九章总结了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发展以及对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
本书在综合运用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北魏至辽金时期奚族的居地范围及其变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证,并试图复原这一时段奚族居地的生态环境,据之探寻与考辨奚人的考古学文化遗存,进而探讨奚人的生业方式、文化习俗以及奚文化与契丹文化、汉文化的基本关系等问题。奚人世代生活在辽西地区,从事畜牧业、射猎业、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等多种生业,创造了优秀的本民族文化,为辽西地区的经济开发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奚与周边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促使奚人及其文化终完全融合到其他民族当中。
本书从土家族文化历史变迁角度研究土家族主要古籍 《摆手歌》、《梯玛歌》和《土家族土司史录》,综合分析了三部古籍的思想内容、语言特征、文化内涵和哲学意蕴,运用文化层次理论解析三部古籍蕴涵的摆手文化、梯玛文化和土司文化内涵,并尝试构建摆手文化、梯玛文化和土司文化多元文化层次体系。
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编写的论文集《云南民族文化交流互动研究》,系 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 论丛之一种。书稿采用文学、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以云南民族文化交流互动为主题,通过田野调研和专题研究,如 云南旅游与民族文化发展 传统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应用 等课题,多层次多视角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云南民族文化的深厚内涵、独特价值及保护传承的重要性。书稿所收论文多在核心、权威期刊上公开发表过,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是一部音乐史学方面的专著,共分七部分,以音乐学的观点简述了现存各少数民族的音乐历史,重点研究了历史上丰富的短歌、史诗,古歌谣,祭歌、迁徙歌,牧歌,婚恋歌,哭丧调等等。既研究了现存少数民族音乐,又研究了中国历史上18个消亡少数民族的音乐,反映了音乐在中华民族文化融合过程中的重要价值。
本书系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校长西德尼?麦克斐历经二十载、遍访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拍摄的反映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特色建筑、传统活动、传统医药等两百余幅图片精编而成,每张图片都有背后的故事和作者的感言。全书从外国人的视角,用图片和文字的形式,生动再现了中华民族的多样性、独特的地域文化以及自然和社会环境,表现了中国多民族和谐共处的良好社会状态。
姚磊编*的《场域视野下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逻辑》在充分翔实的田野调查基础上,借助口述史、历史文献、内部史料、民间文学等大量**手资料,立足于文化整体观,以 场域一实践 理论为分析工具,就传统社会时期的村落、集市、学校三个主要场域中民族文化传承的实践逻辑进行重点研究,探寻民族文化传承的基本规律;并以此理论为观照,设计了现代社会民族文化传承场域的重构策略,试图为建构当代民族文化传承实践体系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贵州晴隆喇叭苗人话属于苗族同胞所说的汉语,有 土话 和 客话 之分。 土话 跟湘语娄邵片较为接近,属贵州境内的湘方言岛。 客话 是杂有 土话 成分的西南官话。本书调查贵州晴隆长流喇叭苗人 土话 ,全面、系统地描写了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并记录了丰富的话语材料。语音部分描写、讨论方言音系、连读变调、音韵特点。词汇部分从方言特别词、古语词、民俗文化词三个方面展现了苗人话词汇特点。语法部分较为全面地描写了方言的词法和句法。